注册 登录
首页 >  散文作品 > (大赛)禅房三品
(大赛)禅房三品
作者:李春社


禅房是一座村庄。

禅房村当然应该有禅房。

深秋时节,我们一行人去禅房村寻找禅房。

在村中央有一座观音庙,庙前有一香亭,亭中央立一石幢,幢四面刻有文字,配于云纹,图案精美。惜正面文字已磨泐不可辩,另外三面文字基本可辩,其东面有一年号题记,记曰:“嘉靖二十三年(1554年)二月十三日……身穿白衣圣□□此庄住……普贤普萨……”

由此可知,这座庙至迟建于1554年,禅房在哪里?没有提到。

当我转到石幢南面,发现一段文字记载,令我兴奋异常。记曰:

河南彰德府磁州涉县龙山社第四里八甲村居民社翁赵仁信置买山庄记:

自古禅房古佛堂,洪武年间置山庄。

东至东岭为边界,西至排牙山共□;

南至大东峧北岭,北至庆水盘道山;

观音敕若为八难,建立香亭□右□。

万历贰年(1574年)九月初七日吉旦。礼书。

据此题记,此石幢立于1574年,此时,禅房村属涉县第四里第八甲,并且强调“自古禅房古佛堂,洪武年间置山庄。”洪武年间(1368—1398)是明代初期朱元璋的年号,距万历二年(1574年)立石幢时已经过去200年了。尽管如此,这是有关禅房最早的文字记载。据此,可以确定禅房村建于明洪武年间,这与村民相传的是赵姓始祖从山西洪洞移民而来相吻合,也与有关洪洞移民邯郸一带的已发现的数百处文字记载相互证。而且知道禅房建于洪武年间之前。

33年后,村中另立牛王庙碑记,镶于牛王庙墙上,碑载:“大明国河南彰德府磁州涉县龙山四里八甲居民见在禅房村……起盖牛王庙……万历肆拾伍年(1617年)伍月二十九日起盖。”此碑进一步佐证了明代禅房村建村的历史。清初,顺治十五年(1658年)《涉县县志》载有龙山乡第四里“禅房峧”,清嘉庆四年(1799年)《涉县县志》载有更乐约(约相当于乡)“禅房”村。禅房村从清至民国,相沿现在。

那么禅房呢?

我们从村里转到村外,从大路觅至小巷,从山下寻到山顶,依旧没有寻到我们心中的禅房。问村民,村民说禅房早就消失了。

难道禅房村没有禅房?

当我转回到观音庙前时,无意中再次端详那座花纹精美的石幢,我恍然醒悟,原来,禅房村的先人、明代社祖赵仁信先生,早在457年前通过石幢的文字,一语双关地告诉我们了:“自古禅房古佛堂,洪武年间置山庄”,禅房即是山庄,山庄即是禅房,并且还将四至一一标示出来。

行走在青阳山、排牙山、虎头山、寨崖山、凤凰山等等诸山的环绕中,青天可鉴,青草为香,红果映枝,红叶遍岗,石屋石径,山静山芳。果然是一个天为顶、山为柱、石为梁、树为椽的大禅房。

我心中的禅房终于找到了。

在这样的与天地相通的大禅房里,当然可以喝酒,可以喧哗,也可以唱戏飙歌,跳舞嘻闹,纵情狂放。但我以为,在这个与宇宙相参的大禅房里,天不言,地安静,树叶摇荡,果香淡淡,人在其中,最好是自在而行,信步游荡。品石屋,品梯田,品山气,姑且称之为“禅房三品”。

第一品当然是品石头建筑。禅房的山坡到处是层层叠叠、有棱有角的平面石头,最是适合垒墙盖屋。自明初至今,先人们就地取材,把石头用在建筑上,达到一种极简,又将极简发挥至极至。其极简,在于所有的石材几乎没有加工痕迹,大者大用,做过梁,砌根基,当墙角,甚或做房顶;小者小用,填充内墙,支垫大石,因墙而放。所有的石头墙,多不抹灰,完全以石头的自然平面为墙面,大与小互相契合,几何石与棱片石交错搭配。虽是石头,仍然养眼,虽然粗糙,却是朴素,虽无花纹,却很雅致,天然美感,抚心慰意。

禅房的建筑极至,在于其结构的精巧。其石屋多依山而建,取山向为上房,配以四合院结构,靠山而居,藏风纳水,颇得中国风水真意。石墙到顶,窗顶设石头梁,房顶采用冀南通用的青瓦三角屋顶,屋脊高耸,山头硬墙,石与瓦相配,房脊的灵巧与石墙的素朴相得益彰,青瓦的深色与石头的浅色互相增色。最巧妙的是茅侧的设计,多在院墙之外,大门旁边,依院墙,搭建一石头拱顶小屋,石垒拱顶圆门,外观很雅,入其内,空气通透,临解方便,其味不影响主宅,实为禅房人之创造也。禅房的公共建筑,也多采用石头为材,最为典型的是石卷,进入古村的第一道石卷大门,是一座古玉皇阁,阁门大书“威灵感应”,石门边缘刻“莲花缠枝纹”,莲花饱满,缠枝流畅。阁上的玉皇庙古建筑,保存良好。

禅房的石头建筑,遍及山间田里,到处有石庵,石庵以片状石板砌成,从下向上层层收缩,至顶合拢,形成一穹顶小屋,高可容人站立,低可俯身而卧。禅房的农人们在石庵里避雨躲兽,午休夜宿,独为一景。

第二品当品梯田。禅房山高坡陡,以农为主的先人们,为了生存,在坡度陡峭的山间垒堰造田。每到冬春之季,农人们就到山间,用其双手,块块相砌,日复一日地垒堰,将造石屋的技艺,造石卷的匠心,用造福子孙万代享用的远谋,用与高山寿命相长短的耐心,经过数百年二十多代人的努力,一代一代接力劳作,代代积累,代代加砌,代代修整,终于造就了今天的梯田状观。

禅房的梯田,其特点在其堰高。与南方梯田不同,南方梯田是以土围堰,留水为田。禅房的梯田,是以石为堰,留土为田。其堰高,有的达七八米,即便一般的石堰,也多在一米至三米之间,相对高度大,梯田落差大,一堵堵堰墙,俨然是一堵堵依山高墙。山脚下仰视,如登天仙梯,山顶上俯视,如鬼斧神工。品禅房梯田,品其堰高,品其地狭,品其梯级雄浑壮观,令人神思飞扬。

第三品品山气。禅房四周为高山环绕,山气相聚。高为峰岚,低为谷饮。游此山间,见山不觉野,山间柿树、核桃、黑枣、花椒、木蓼比比皆是,这些树经过禅房人数百年的呵护、修整,枝枝叶叶带着人类的情感,如自家家猫,如爱宠宠狗,见之亲切,摸之沾香。走在石径小道,处处为景,一弯一个惊喜,一坡一个景致。登临山顶青阳山,一览群山迢递,峰峰相连,峰岚氤氲,太行雄风,一抒胸气。

禅房的山气以清香为雅,花椒之香,清雅扑鼻;柿子烂甜,清雅沁肺;红薯绵甘,清雅和胃,核桃大补,清雅醒脑。探险有陡崖可攀,寻秘有胡爷洞可钻,怪石有排牙山,一排山峰直插天空;龙山游于前,寨崖山屏于后,凤凰山驻于左,虎头山守于右,遍山可玩,山山为禅,参之以禅意,得之于怡悦。

禅房,是一座村庄,一座村庄,是一座禅房。入村庄,进禅房,品此三品,得禅乎,得乐乎,唯游者自知。

作者简介:李春社,河北永年县人。19592月生,1989年毕业于河北大学作家班。当过农民、教师、机关干部。主要从事小说、散文、史志写作。已发表中短篇小说百万字,散文五十多篇,史志三十多本、一千五百万字。现为《邯郸市志》副主编、邯郸市作家协会副主席。

联系电话:13463046886


[上一篇] 树痂

[上一篇] 幸福是什么

评论

采风网  主办方:河北省采风学会  Copyright © 2015-2024   版权所有   冀ICP备15015400号-1 冀ICP备15015400号-2

绑定会员信息

邮箱:
密码:
邮箱:
密码:
Another Mod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