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洛阳就是冲着白马寺的,虽然今年七月份刚刚来过,此次为复游,但做人不可自私,也要让夫人和朋友体会一下“中华第一寺”的风韵。入住的洛阳中州国际饭店距离景区不远,驱车大概只要二十分钟即可到达。只是洛阳市区最近正在修地铁,很多主要路段都在围场施工,交通很受影响。记着上次来洛阳的时候我还和同行的朋友说,在洛阳修地铁,决策者、设计者以及施工者都压力山大,洛阳是十三朝古都,地面以下到处都是文物,稍有不慎就可能对其造成伤害,甚至成为千古罪人。
说话间就到了白马寺,寺庙位于一条古香古色的旅游大街上,到处都是卖旅游纪念品的商店。洛阳闻名在外的不仅有考古界甚至盗墓贼都很喜欢的“洛阳铲”,更有牡丹城之称,所以各式各样的牡丹工艺品或书画琳琅满目,应有尽有。国内的旅游景点有一个通病,即所售纪念品基本雷同,大致都是珠子手串之类的东西,而这一点白马寺和其他旅游景点相比还是蛮有特色的。
白马寺山门并不是很大,为一大两小中高侧低的三联排单檐歇山顶建构,下开三孔券洞式山门,也为一大两小,匾额“白马寺”三字为赵朴初所题。门前有较为开阔的广场,两侧分别置有白马石像各一尊,上次拜谒之时听导游讲,白马石像不是寺庙的原物,是从其他古墓中迁移到此的,但绝对是文物。
白马寺门票35元,与其在中国寺庙中的地位来讲绝对不高。因为白马寺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是中国第一座由官方建造的寺庙,是“中华第一寺”,被尊为中国佛教的“祖庭”与“释源”,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现存的遗址古迹为元、明、清时所留。
进得山门后,依次为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毗卢阁等。白马寺之所以叫白马寺,是因为最早的《四十二章经》是东汉时由白马从现在的阿富汗驮运过来的,为纪念白马的功勋而将寺庙以其命名。这里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其他的寺庙正殿一般都称作“大雄宝殿”,而唯独白马寺的正殿称为“大雄殿”, 民间一直流传着这样一个有趣的说法:白马寺里面宝贝很多,因而不需要再有什么宝,故只要“大雄殿”三个字就够了。
经常旅行,加上对中国古建比较关注,前次拜谒白马寺就有一个发现:作为官方第一寺庙,竟然没有一间庑殿顶建筑,包括正殿大雄殿,也只是单檐悬山顶。如果单从建筑规制的角度看,很容易将其视为一座非常普通的寺庙,比如天津蓟县的独乐寺就连山门都是庑殿顶,规制高得难以想象。其实庑殿顶在先秦时期就有出现,此次又一次印证了自己的一个大胆推测:或许是秦汉甚至唐宋时期还没有将其列为最高规制,只是明清以后才有了这样的规定,并且中外不同,比如朝鲜日本等国的传统文化中,歇山顶就是最高之规制。但明清的“讲究”与“规矩”占据了主流,比如人们更容易从故宫的建筑规制去理解中国古建,由此又衍生出一种说法,就是白马寺的正殿之所以没有“宝”字,正是由于在建筑上没有庑殿顶所致,因为有庑殿顶的殿宇一般才可称为“宝殿”,比如有中国古代三大殿之称的北京故宫的太和殿、曲阜孔庙的大成殿和泰山岱庙的天贶殿等均为庑殿顶。
仅就白马寺原有的规模来说占地并不是很大,与其中华第一寺的名称着实有些不符。可能是想名副其实吧,现在的白马寺已经扩展成东中西三路建筑群:东部为齐云塔院,主体建筑是一座通高53米的十三层砖塔,原塔建于东汉,现在的塔为金代所建,塔内中空,有踏窝可攀登而上,以塔为中心又扩建成了河南第一所尼众道场,称“齐云塔院”。在通往齐云塔的途中,还可以看到狄仁杰的墓葬,不知是何缘故;白马寺的西侧是规模巨大的印度、泰国、缅甸佛教建筑,称为“佛殿苑”,其中肯定包含了增进对外民间文化交流的考量。这些建筑和白马寺相比虽然都为佛教建筑但风格迥异,一面厚重古朴,一面金碧辉煌,参拜或者游览者可以根据需要选择。登上最高处,由此向东可以鸟瞰白马寺全景,是一个不错的观赏和拍摄角度。
午饭选择了酒店对面的一家名叫“老洛阳食府”的餐馆,绝对的老字号,可谓食客盈门,一座难求。点了洛阳传统的美食酸浆面,结果由于上得早吃得晚,效果一般(夫人进店即开始点饭菜,没想到我找停车位用了几乎半个小时)。
下午驱车直奔河南的最南部南阳市,路途230公里,走二广高速,三个多小时,入住南阳金凯悦东方酒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