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馆陶注定有缘分,今天,我终于来了,来到了馆陶这个美丽的地方。
10月25日这天一大早儿,我和参加邯郸散文沙龙的30多位散文作家按时来到邯郸宾馆门前集合,在市作协韩冬红副秘书长的带领下乘坐中巴前往馆陶县采风,还有一些文友是自行前往。
初识馆陶,那是一年多前,我到邯郸学院参加邯郸散文沙龙。那次活动,我结识了许多良师益友,还得到一本儿《陶山》,这是馆陶县文联主办的文学季刊,是邯郸市优秀文学内刊。那年11月中旬,我从邯郸散文沙龙QQ群看到通知,11月30日这天举办邯郸市散文沙龙走进馆陶活动,韩冬红、李延军和邢红霞邀请我参加。我很想参加,去感受馆陶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和秀美风光,遗憾的是,那天,我要去中央财经大学参加北京市写作学会残疾人分会成立大会。尽管没有去成馆陶,可馆陶已经印在了我的心里,总想找机会去。
第二次相识馆陶,是因为馆陶人来京了。2015年5月中旬,馆陶的获奖者牛兰学来京参加首届林非散文奖颁奖大会,他带来了一大摞他的文集《母亲的纺车》,在会议室,他忙着给大家签字赠书。有幸得到了他的书,从书中介绍得知,他是馆陶县人大副主任、邯郸市作协副主席,《陶山》杂志主编。见到邯郸人,我就像见到了姥娘家的亲戚,感觉很亲切。著名散文家、散文评论家王克楠向牛兰学介绍了我,说我和他一样,都是邯郸的外甥。牛兰学让我有空儿到馆陶看看,我答应了下来。
机会终于来了,从邯郸散文沙龙微信平台得知,2015年10月第四个星期日,邯郸散文沙龙要在馆陶举办散文作家走进馆陶美丽乡村活动,我马上报了名。原想活动前住在馆陶,就把这个想法在微信说了。忽然,一个网名儿叫垚垚的发来消息:“到了馆陶,请联系我。”“您是?”“馆陶人。”此时,我猛然想到了,一定是牛兰学主任,于是马上回复:“您是牛主任?”他又发来握手的微信符号表情,这个表情,一下子拉近了我们之间的距离,也显示出牛兰学热情好客,真诚待人和平易近人。后来从微信平台得知了去馆陶的具体时间和集合地点。我和母亲、妻子就提前两天到了邯郸,先到永年县姥娘家串亲戚,晚上住在了常去的冀南宾馆,这个宾馆紧挨着邯郸博物馆,对面儿就是邯郸宾馆,正是我们去馆陶的集合地点。邯郸距离馆陶70多公里,原本去馆陶住,后想到牛兰学要安排散文沙龙活动,担心给他增添麻烦,所以没去。到了馆陶,牛兰学还向我还提起这个事儿,他说已经在羊洋花木小镇李沿村为我安排了住处。
早晨七点,来自邯郸、保定、北京的30位散文作家乘坐中巴准时从集合地点出发,穿过城区,行驶在青兰高速路上。活动组织者给我们发了邯郸散文作家赴馆陶采风团名单和活动安排。中巴进入馆陶县城后,映入眼帘的是由雕塑、基座和转盘铺装,绿化三部分组成的高大县标。中巴在大街拐了几道弯儿,让我欣赏着馆陶干净宽敞的街道,路两侧整齐的树木,独特的交通信号设施。最壮观的还是在大街的一侧,均匀地排列着两米多高,形状各异的黑陶瓷瓶等艺术品,我是第一次见到这样精美的“黑如漆、亮如镜”,古朴典雅,浑厚庄重的陶瓷制品。馆陶黑陶曾经作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国礼”,由河北省工艺美术大师李思月专门为北京奥运会精心设计创作的黑陶艺术品“国娃”,作为我国黑陶艺术的代表作品,赠送给前来参赛的各国体育代表团团长。
这些黑陶制品,给建制2200多年的中国黑陶艺术之乡增添了古色古韵,显现出馆陶独有的个性,更是尽显出馆陶独特的迷人韵致。
本想拍几张大街的黑陶瓷瓶照片,只可惜自己没有思想准备,当大巴进入县城后,我猛然发现路边儿的黑陶制品时,赶紧从包儿里掏相机,可惜,没等我给路边儿的黑陶瓷瓶拍照,大巴就开远了,心里留下了遗憾。
馆陶县城的大街这样干净整洁,路边的交通设施和数不清的黑陶瓷瓶保护得这样好,足以说明馆陶人的素养好,社会公德意识强,也说明馆陶的文明程度实实在在的高,生活在这里的人幸福指数也一定很高。如果换一个地方,在某些城市,这些设施和装饰城市的艺术品恐怕早就被人为地损坏了。
在馆陶,我们参观了黄瓜小镇和羊洋花木小镇,独特的小镇文化建设,让农村变的更美了。从牛兰学主任的介绍得知,馆陶还有粮画小镇、教育小镇、鹊桥小镇、黑小麦小镇......这些小镇建设保留了农村的原有结构,构思新颖,都具有鲜明的个性,而且“上接天线,下接地气”,充分体现出“乡村风情,城市品质”的特征,实现了“一村一品,一村一业,一村一世界”的建设初衷。
馆陶人爱美,爱家乡,乡情浓烈,都以自己是馆陶人为荣耀,让人不禁生出赞美之感,赞叹之情。
下一次,我是不是应该专程来馆陶,走一走,看一看,来亲近馆陶,感受这个古城的风韵呢?毕竟,馆陶和通州都在运河边上,岁数儿都一样。
如果运河仍旧通航,那该多好,我可以从北京乘船经常往返馆陶,用手中的笔多多赞美我心中的馆陶。
水之韵
我打小儿就喜欢水,记得小的时候,我住在田堡村姥娘家,曾经到滏阳河边儿看木桥,看河里的水,看水中游动的鱼儿,看纤夫们用纤绳拉着船从邯郸那边过来,沿着河道向广府古城那边行进。
我们来到黄瓜小镇翟庄村的时候,在草地上看到一个两米见方的水泥标志,上面刻着黄瓜小镇四个黄色大字,还有绿色的黄瓜图形。在小镇还有巨大的路线图标,干净整洁的水泥路,路旁的花草树木,统一粉刷的白色墙壁,便捷的餐饮休闲服务设施,清晰的指路牌儿,干净的卫生间,特别是这里的小水沟深深地吸引着我,让我忍不住仔细地端详和欣赏。
在黄瓜小镇主路一侧旁边有一尺多宽的水沟,在水沟上,还有矮矮的小拱桥,桥栏杆有木栏杆,还有的用磨盘充当栏杆,磨盘一半儿埋在地里,半个圆横跨小水沟,沟里的水从磨盘中间的孔洞流淌。这些小桥的桥面儿有的是拱形,有的是平铺的水泥板。水沟沟壁和沟底都铺着一层平整的鹅卵石。水沟里的水清澈见底,缓缓流动,虽然水流不大,但却汩汩有声,悄然细语地蜿蜒而去。在黄瓜小镇的水沟旁,几个六七岁的女童欢快地玩耍,时而在小桥上跑来跑去,时而在水沟上跳来跳去,就像小鸟儿,欢快雀跃,充满了童趣。
我不知道这沟里的水来自何方,又去往哪里?问过小镇的人,得知这是机井里的水,水是循环流动的。
小镇里的小水沟,小桥,流动的水,虽然比不上江南水乡,但是,当你置身于小镇的时候,很自然想到了江南水乡的小桥、流水、人家。
看到眼前的小水沟和那清澈的水,联想到许多比它还要大若干倍的天然大水沟——江河,如果也能像这里小水沟的水那样清澈,散发着水香,那该多好。
从内心敬佩小镇的设计者和建设者,敬佩他们的聪明才智,建造了这些平平常常的小水沟,在小镇唱响了水韵情歌。
小镇的水,是小镇人赖以生存的母亲,是他们的生命之源。人和牲畜、鸡鸭靠它生存。浇地灌溉,种粮种菜还是离不开它。过去,这些水养育了革命,1944年冬季,馆陶县委曾经把这里当做驻地,领导全县人民开展抗日斗争。如今,有了这些水,小镇成了无公害黄瓜生产基地,由此诞生了全国唯一的一家黄瓜博物馆,还有满镇的鲜花灿烂。
小水沟给小镇带来了生机和灵气。
水不仅养育了小镇的祖祖辈辈,也给人们带来了生活的情趣,浇灌着人们心头的乡土情结,不论游子们走到哪里,一定会常常想起家乡的水,想起家乡的庄稼地和养育他们的父老乡亲们。
花之情
漫步在羊洋花木小镇李沿村,仿佛进入了花的海洋,这里的人们实在是太富有了,培育了这么多的鲜花。
在小镇村口儿,有用鲜花和绿植组成的“三羊开泰”雕塑,这是羊洋花木小镇的标志。
走进羊洋花木小镇,映入眼帘的是平整洁净的水泥道路,在路的一侧是缓缓流淌的小水沟,清澈的水流不断荡起层层涟漪,欢快地向前跑去。在每条胡同口儿的墙上,固定着带有羊洋花木小镇图案和胡同儿名称的牌儿,上面还有东西或南北两个字。小镇内还立着路牌儿,指引着人们去养羊园区、羊博物馆、鲜花坊、供销社、农家餐厅、停车场和公厕。即便初次来到这里,你也不会迷路的。这哪里是小镇?分明是一家绿色生态公园儿。
小镇到处都是花儿,这些花儿有高有矮,有大有小,颜色有红的、粉的、紫的、黄的,有串儿红,菊花儿和开花儿的吊篮,还有很多叫不上名字的花儿,虽然已经到了秋末冬初的季节,这些花儿仍然绽放着笑脸,释放着芳香。它们似乎已经知道冬季就要来了,纷纷抓紧在人间逗留的时间,把永恒的美留下。即便自己化作泥土,也是为了身后的花儿开放得更加绚丽。
这里摆放和种植的花儿有五层,第一层在二层小楼儿的楼栏杆上,这些花儿肩并着肩,把紫色的花枝齐刷刷地垂落下来。第二层是在墙头儿上,那里摆满了红色的花儿。第三层是在胡同口儿的墙两侧,分别挂着花盆儿,花盆内的绿色植物向下舒展着自己的枝叶。第四层是靠近村民的墙根儿台阶上,设置了各具特色的木质长方形花坛,里面开满了鲜花。最后一层是在花坛下方,均匀地摆放着花盆儿。
置身小镇中,仿佛置身在花的海洋,鲜花的芬芳扑鼻而来,怎能不让人心醉呢?
小镇有了这些花儿,人们的生活变得更有情趣,更有滋味,也让小镇更有品位。
人之美
古诗词中有“燕赵多佳人,美者颜如玉”这样赞美女性的诗句。
我打小儿在邯郸长大,特别是这些年和邯郸人的交往,参加邯郸散文沙龙活动,结识了许多良师益友,我所看到的不仅仅是邯郸的女人美,而且也看到了邯郸的男人帅。
认识美丽的警花儿韩冬红,是上次在邯郸学院参加邯郸散文沙龙活动,她是主持人。她的名字,我早就知道,她与我的作品和名字都印在《部落格•心灵牧场(散文卷)》中,这本书是山东省散文学会王展、邱兆燕主编,线装书局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在这本书里收录了韩冬红的亲情散文《我娘膝上的黑》,只有一千多字,题目起的很好,主题也很鲜明,这是她诸多优秀篇目中的一篇,是写母亲,为母亲而歌的,字里行间透着融融的暖意,歌颂了勤劳善良、坚韧顽强的母亲,表达了她对慈祥善良母亲的挚爱情怀。独特细腻的文笔,真挚情感的抒发,创作角度的新颖还是不多见的。后来,我逐渐和韩冬红熟悉起来,我们相互加了邯郸散文沙龙QQ群和微信。这次来参加在馆陶举办的沙龙活动,让我对她有了更多的了解和认识。她长得甜美,脸上总是充满微笑,做事干净利落,为人大方豪爽,待人真诚周到。韩冬红是全国公安作协会员、邯郸市作协副秘书长、市公安局文学学会会长,十多年来,她创作了大量的作品,许多作品被收入《中国当代散文大观》等文集,经常有作品获得全国和全省的散文奖项。这不,前些日子,她的散文《另类生存》获得了“漂母杯”全球华文母爱主题散文作品大赛优秀奖。记得几天前,在和《千高原》执行主编苏伟谈散文创作的时候,我们提到了韩冬红,苏主编对她的文笔和为人也是赞不绝口。
又见到了好朋友李延军,他是邯郸学院副教授,河北工程大学荀子研究所研究员,邯郸市荀子研究会副秘书长,市作协散文艺委会副主任,散文学会副主席。他送给我一本儿他的新著《我的邯郸我的史》,这是他多年来潜心研究邯郸历史文化的又一力作,从邯郸寻梦、邯郸寻马、邯郸寻梅三部曲到行走邯郸道,书中的三十多篇作品,让人们看到了他对邯郸的挚爱情怀和一片深情。在现实生活中,浮躁的环境正在磨灭很多读书人的意志,而李延军却不受其干扰,专心致志从事邯郸历史文化研究和历史文化散文创作,尤其是在社会上戏说历史,文化垃圾有些泛滥的现实中,李延军却让人们穿过雾霾,看到了希望的光芒。他把历史研究成果转化为文学作品,不仅有很强的可读性,而且更具有很强的思想性,令人耳目一新。这些通俗易懂的作品,传承了邯郸的历史,中华的文明,人类的正能量,实现了发挥社会功能价值的作用。
年过半百的帅哥儿牛兰学高高的个头儿,白净的脸庞,为人热情,待人诚恳,这是他留给我的印象。三十年来,他在文学创作道路上成绩斐然,至今已在全国几十家报刊上发表散文、随笔、报告文学作品达300多万字。获得第六届全国冰心散文奖,首届“林非散文奖”等各种散文奖、新闻奖65项。著有散文集《青春在线》《陶山故事》《听花开的声音》《母亲的纺车》11部。牛兰学在县里是领导干部,他一边从政,一边从事文学创作,看到他取得的成绩和为人,我对他不禁肃然起敬。林非先生说过:“如果领导干部迷上了业余文学创作,他的内心世界一定会在创作的过程中得到升华。善良的内心世界对从政能起到积极的作用。从政者热爱业余创作这一点,我认为还是应该大力提倡的。”
在邯郸,还有自己比较熟悉的邯郸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王承俊,邯郸历史文化散文作家裴军峰,才女邢红霞、李霞,摄影师张明,广平县交警王文忠,还有邯郸作协年龄最小的少年会员陈卓......他们在文学创作领域都是有故事的人,是值得被书写和点赞的。
这次前来参加走进馆陶美丽乡村活动的40多位散文作家,尽管职业不同,但是共同的文学爱好把大家凝聚在了一起,让彼此相识相知,逐渐成为好朋友。
那么,爱好文学,刻苦创作,究竟能带给我们什么呢?按照人们一般性的常识,好的文学作品能带给社会善良、希望和美好。其实,爱好散文创作,还有一大好处,那就是提升作者个人气质,使人的内涵和精神世界变得饱满而丰富,爱好文学的女人会更加美丽,男人会更加帅气,人会变得更加有魅力。
您说,是不是这个理儿?
2015年10月30日于通州
作者简介:
刘维嘉,笔名运河雄鹰。1956年1月生于北京市通州区,崇文区人,祖籍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满族镶白旗。现任北京市通州区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北京市残疾人写作学会副会长。现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大众文学学会会员,中华伏羲文化研究会文创委委员,中国旅游文学委员会委员,中国散文家协会理事,北京作家协会会员,北京市写作学会会员,辽宁省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文学院、上海文艺网、江山文学网签约作家。部分散文入选《中国散文大系》《中国最美散文》等20多部文集。至今已在全国60多家报刊、网站上发表散文、随笔、文学评论、报告文学、纪实文学作品达150多万字。获得首届“林非散文奖”等各种散文奖、新闻奖20多项。著有散文集《永年花糕》《运河畔抒怀》《水墨隘江村》,后两部散文集被中国国家图书馆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