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首页 >  散文作品 > 感知曹妃甸的前世今生
感知曹妃甸的前世今生
作者:吴 桐

吴桐,女,中国民协会员、河北省民协主席团委员、河北省民俗文化协会常务理事、河北省作协会员、张家口市民协主席。《长城文艺》编辑。在《散文》《散文选刊》《民间文学》《国家诗歌地理》《当代人》等各类报刊发表散文随笔、小说、诗歌等近百万字,有多篇散文、论文获全国及省级奖励。

感知曹妃甸的前世今生

吴 桐

曹妃甸,带着胭脂色彩的名字。在我匆匆走过唐山这片土地之后,竟发现这里的确还有着诸多胭脂般美妙的事物。比如,丰南特产胭脂米。胭脂米,听着名字就似闻到胭脂般迷人的艳香。这是一种极为珍贵的作物,米粒呈椭圆柱形,比普通米粒稍长,暗红色米身上有深红色的米线,煮熟时色如胭脂,异香扑鼻,味道极佳,同白米混煮时竟是能将白米染色传香。据当地人讲,这种米浅泡水中,水呈淡粉,如少女粉嫩的双颊。只可惜此行未能亲见,想来,见了也定如唐三藏不忍吃人参果般满心怜惜吧。天公造物,世间的美好事物神奇多样,竟是超乎人类想像。

当然,更引我盘桓于此、百般回味的,还是对于这片土地上历史烟云的探究。一个地方,历史的久远与丰富,更能证明她文化的深度与厚度。也或许,人们对于史海钩沉中,香艳的历史轶事总是怀着更多的猎奇心态,于是听到曹妃与唐太宗李世民的故事,我的心立刻被牵引过来。

曹妃,本名曹娴,出生于唐海沙岛。我在反复阅读了当地文化名人刘兰朝、孙梦成所著的长篇小说《大唐曹妃》后,这个在历史的轶尘中惊鸿飘渺的女子,已雾鬟云鬓、腰如约素、衣袂翩然地向我走来。

“据史书记载,唐王李世民东征高丽时,曾带一曹姓妃子在此岛停留,曹妃病逝于此。”据民国二十六年编写的《滦县志》所述,曹妃甸名称由来,是因在“海中距北岸四十里上有曹妃殿故名”。据说,“曹娴侍奉唐王,深受宠幸,唐王遂封为妃,并降旨在岛上修建曹妃殿,后香火日隆。”千百年来,关于曹妃的传说绵延未绝,曹妃殿的残迹在民国初年尚可以寻到,只是如今早已化为尘土,难觅踪迹。

这些有关曹妃的文字记载,虽然只是明灭在史记与民间,没有唐代正史入册,未经历史考证定论,但我宁愿相信她是真实存在的。历史的长河翻腾逐浪,不知湮没了多少人和事。点滴的传说、史册中的只言片语或许就埋藏着惊天动地的历史过往,有谁敢肯定,大唐曹妃仅仅是一个传说呢?“绕甸海水皆咸,唯曹妃殿前井水甘美。”这些委婉赞美的文字背后,其实是对曹妃真实存在的认同。这些简单的记述与点点遗迹像散落的珍珠,遗留在曹妃甸离离青草与碧蓝的海水里,有待慧眼之人拾取更多,以珠连玉串,华美呈现世人。

在文学家的精心演绎中,曹妃的形象丰满鲜妍。她与李世民相见相恋后,被封为妃子带回长安,后随唐王东征,不幸染病,一缕香魂,叹归故里。这样的解读,或许更能安慰我们永远存有的美好愿望吧。

漫步在曹妃甸湿地,曹妃的身影翩若惊鸿,矫若游龙,游离在心灵深处,令这个地方满是女性的旖旎光彩。

甸中芦苇正处于生命勃发期,由于季节的多变,明媚的春光被阴云笼罩,但无边的绿依然浓酽厚重。一条木质的九曲栈道回桓在一片青色海洋里,甫一进入,瞬间就被绿色的气息淹没,清泠泠的草叶香涤醒了脑海。青翠的芦苇拂着裙裾衣袂,忽的便想起“浅水之中潮湿地,婀娜芦苇一丛丛”的句子来。

我们来得时节早了些,无法感受“芦苇声兼雨,芰荷香绕灯”的美妙,倒是亲见了“白鸟一双临水立,见人惊起入芦花”的情景。只不过,芦花未开,那羽毛华美的珍稀水鸟,惊见游人,双双飞入了芦苇丛中。季节尚早,我无缘得见芦花抽枝绽放,芦苇荡中也没有芦花吹雪,但也为我以后的行程留下了美好的期待。

巧手的当地人甚爱芦苇,芦苇在他们手中皆能变平庸为神奇。随手扯下一枝芦苇,撕下两片苇叶就可以做出生动的小玩意。同行的当地作家李连君就是这样的能人。苇叶在他手中翻飞数下就变成了一个六边形带着四个叶翅的小风车,再安回芦苇枝头,风车就会随风转动。

于是,那一日,在天色阴沉西风啸急的春寒中,我们手中的绿色风车在曹妃甸的风中,舞成了一道道风景。喜悦和赞叹也随着苇叶的清香不停地转动着。就像这片刚刚开发不久的处女地,带给人莫大的惊喜。

这里曾经是一片滩涂,经过建设者们数年的围海造地,使得最初的一个孤岛逐步扩大,一片片荒凉的盐碱滩慢慢消失,终于打造出了一个崭新的曹妃甸。如同这些小小风车,给一点力,趁一点风,就旋出了最美的舞蹈。

芦苇摇曳着,这种在春天青翠秋天金黄的水生植物,没有浪费每一个生命时段。青翠时,它可以变作风车、蚂蚱、小船、芦笛等昆虫物件,愉悦着每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到秋天,金黄的苇杆坚韧又光滑,聪慧灵巧的艺术家利用这些芦苇制作出更加精美的工艺品——芦苇画。

这是以芦苇的叶、杆、花穗为原料,经剪、烫、贴、润等十几道工序精心创作而成的民间工艺品。芦苇杆经剖开压制变成平展的芦苇片后,再设计画稿,剪出轮廓,最后用电烙铁进行熨烫创作。一幅画的色泽轻重,深浅层次,全靠烙铁的温度和烙在芦苇表面上的力度、时间长短来控制,这充分考验着艺术家的功力。这是将人类智慧与大自然完美融合的民间艺术品,在崇尚自然无污染的今天,给人身心以无穷的愉悦。

这让我联想起家乡的麦秸画。麦秸画与芦苇画的工艺流程十分相似,不同的是,麦秸画取自张家口地区的麦秸杆。经历了日蚀雨爆的麦秸,似乎把那片土地的精华与阳光都吸入了体内,因而韧性十足,光泽闪亮。一位艺术家曾对我说,每当烙铁烫过麦秸,一股香甜的麦香味就会溢入鼻中,令人倍感神怡。我想,那芦苇的清香也一定浸染着这里的每一位艺术家,熏陶着这片土地上聪慧勤劳的百姓。不然何以每个当地人都能把蒲苇玩成艺术品呢。

生于斯爱于斯,每一片草叶在他们眼中都珍贵又可爱。从春荣到秋枯,唯有将它们时时把玩指尖,才能聊慰对家乡的挚情。

曹妃甸,是一座从海上崛起的小城。就像精卫填海,为了脚下的大地更加坚实,他们把咸涩的海水逐出了家园。

如果说,曹妃甸的土地上镌刻着新生命的烙印,令人赞叹,那么,历史深处的伤口我们也会永远铭记。1976年的那场惨烈大地震没有放过这里的每一片土地。“百年城建一夜之间夷为虚土,二十四万居民殁于瓦砾。”那场灾难带给我童年的惊恐至今难以除去。我清晰地记得,半夜里,我们姐妹被父母急急地唤醒,光脚跑到院子中央,看着房屋瑟瑟发抖。那个淫雨绵绵的日子,我蜷缩在院子里的防震帐篷里,听着外面细雨不停地敲打帐篷笃笃作响。忽然,我惊讶地看到,帐篷外,地面上的小水洼忽然将天上的阴云摇来摇去,我也似乎是躺在摇篮里被晃动着。这只是余震,我的家是在距离唐山近400公里的塞外山城张家口。这样遥远的距离,尚且不能逃避大地如此无情地摇憾,作为灾难的中心,又是怎样经受着大地神经的抽搐。每一个幸存者心中绵延不绝的恐惧只怕比我更深。它震碎了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每一个国人的心。有人说,这里每一朵盛开的鲜花上,都站立着一个无辜的灵魂。

当我穿过这个城市时,依然会不自觉地找寻那场灾难带来的后果,依然会心疼地看着这崭新屹立的凤凰城,小心地感知凤凰涅槃后的隐痛。

但同时,我也深切地感受到了,这一方百姓永不折服的坚韧!我使劲地踩了踩曹妃甸的土地,从海水中争夺回来的土地,炽热又坚实;抚了抚手中的芦苇,它依然苍翠清香。我默默地为一切生灵祝福着,愿盛开在唐山大地上的每一株花草都生生不息。

我相信每一个祈祷都是因了美好的愿望,每一个愿望都成为我们仰望明天艳阳的精神支撑。

蚕沙口的妈祖祭祀应该就是这样的愿望。妈祖是渔民们心中的神,是庇佑渔民平安顺利的神女。

其实,很多的神话传说都脱胎于真实的历史存在,因为对前人伟大的景仰,逐渐成为人们心中的精神支撑,令人膜拜求祈。

妈祖,本名林默,诞生于宋建隆元年(960)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她精研医理,洞晓天文气象,熟习水性,一生在大海中奔波,扶危救困,在惊涛骇浪中拯救过许多渔舟商船,沿海渔民将她贡奉为预知休咎事神女,建庙祭祀。“宋、元、明、清几个朝代都对妈祖多次褒封,封号从‘夫人、天妃、天后’到‘天上圣母’,并列入国家祀典。”这些记载,还原着妈祖的原貌,也印证着人们对她的热爱。

蚕沙口庙会现场香火旺盛。古戏楼与妈祖庙上空飘扬的幡旗,把烟火轻轻拂动着。许多人捧着一束束高香点燃,虔诚地投入香池,也投进了他们的祝福和希望。渔民的生命是无常的,或许风平浪静中就会蕴藏着巨大的风险,再也无法打赢浪涛平安回来。家人的祈祷,妈祖的保佑,无疑给了他们强大的精神支撑。

曹妃甸,一个处处闪耀着母性光辉的地方,一个用大爱温暖包容的港湾。

几年前,曹妃甸的名字偶然撞入我的脑海,因为这里发现了中国沿海少有的能停靠二十五万吨级以上远洋巨轮的钻石级港址。就像一张需要精心描绘的素绢,曹妃甸的未来铺在世人面前。仅仅十余年时间,渤海湾便矗立起一座不淤不冻的深水港,使得一个百年梦想,实现于沧海桑田之间。

站在曹妃甸海岸线,遥望着迷蒙在雾岚中的大海,我忽然希望眼前可以出现海市蜃楼。那是一个面积不足两平方公里,人迹杳杳的孤岛,飘渺在波涛起伏中。但是,回望身后,曾经沧海的地方,曾经以为虚幻的海市蜃楼,已经拔地而起变成一座新城。

    曹妃甸的前世与今生将清晰地载入史册。过去的孤岛成为永远的过往,我们瞻望的唯有未来。

[上一篇] 树痂

[上一篇] 【海蓝蓝散文】为生命而讴歌

评论

采风网  主办方:河北省采风学会  Copyright © 2015-2024   版权所有   冀ICP备15015400号-1 冀ICP备15015400号-2

绑定会员信息

邮箱:
密码:
邮箱:
密码:
Another Mod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