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首页 >  作品评论 > 为自己写作——读《追风筝的人》
为自己写作——读《追风筝的人》
作者:润雨
       “我向来只为一个读者写作——我自己。某个特定的人物或者场景激起我的兴趣,我坐下来,强迫自己将其完成。《追风筝的人》正是这样写就的。”

 这是一位居住在美国的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赛尼在其所著《追风筝的人》一书的前言中说过的一段话。恰恰是这段话,触动了我的心灵,引发了我的好奇,“只为一个读者写作——我自己”,这是怎样的一个对文字热爱的人?从一开始的写作,就定位在给自己看,而不是为当作家而写,为出版而写。少去了太多的功利,而全心地写给自己看,文字对他来说有着怎样的魔力,才让他倾注了如此浓厚的兴趣和专注?正如他说的,“我从不曾想过还有别的人会真的阅读这本书。也不尽然。我知道我的妻子罗雅会看。我的父母、兄弟和姻亲也会。我想或许还能哄骗一两个表亲来看。在我脑海中,我会说出阿米尔的故事,然后书稿将会安放在储藏室的书架上,和我那些装满小故事和短篇小说的牛皮纸信封相伴。”直至他的妻子提议把手稿投出去,他还在犹豫徘徊,一是不知道它是否够好,二是不确信人们是否会买它,或者会产生其他的嫌疑。但事实是,这本书自出版之后在全世界范围内备受欢迎。

 基于这些,我决定好好读读这本书,探究一下把自己当读者的文字是怎样的情景。

 原想,利用晚上睡前时间,每天读一点,一个月内读完即可。但实际是,有几次我一口气读到深夜两点多至三点,仅用一周时间就全部读完了它。

 每天,躺在自家的床上,在温馨柔和的灯光下,翻动着这本书,脑海中浮现的却是一个陌生国度里发生的种种悲惨不堪的往事。“人类的体验是多么普遍:羞耻、负疚、后悔、爱情、友谊、宽宥和赎罪。”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温润的情感、精炼的篇章,以战乱的阿富汗为背景,敏锐、真实地勾勒出国难当头,家庭与友谊、背叛与救赎的主题。深入人的灵魂世界,极度贴近人性。从阿米尔与仆人儿子哈桑的亲密友谊开始,在一次放风筝比赛中发生一件悲惨事件后,情节急转直下,直至阿米尔成人后一直放不下自己的内疚与不安。这段感情成为了贯穿全书的脉络。在一个分崩离析的即将陷入深重苦难的国家里,两个普通人的一段没有前景的友谊,一个令人心碎的故事……

  小说的高潮,是阿米尔为了赎罪,再度踏上阔别二十多年的已是饱经灾难、满目疮痍的祖国,去拯救哈桑的儿子——索拉博,希望能为不幸的好友尽最后一点心力。但儿时的恶梦再度重演,与恶棍阿塞夫的重逢,让生性懦弱的阿米尔因了义无反顾的选择而再遭创痛。故事是如此残忍而又美丽,读来令人荡气回肠。

 作者对祖国所受灾难的描写,入木三分,展露无遗。让人不得不生悲悯之心,为那些苦难中的阿富汗人民心痛不已。

 阅读一个陌生国度里发生的故事,领略一种异国文化风情,品味深入人灵魂深处的内心独白与救赎,感受作者的文笔章法与独特构思,学习作者独具魅力的语言表现风格,让我沉浸其中,不忍释手。我也喜欢文字,但我能否只为自己写作?

我在深思……


作者简介:润雨,本名朱润鱼。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山西省女作家协会会员。1995年开始发表童话、散文,有数十篇文章分别发表在省级和国家级刊物及网络文学圈上。散文《柿子情》荣获第三届“相约北京”全国文学艺术大赛一等奖。出版散文集《煮一壶月光,醉了年华》,荣获第三届中外诗歌散文邀请赛图书一等奖。

[下一篇] 评说周庆吉和他的诗集《 春泥 》

[上一篇] 我为什么写陈忠实传

评论

采风网  主办方:河北省采风学会  Copyright © 2015-2024   版权所有   冀ICP备15015400号-1 冀ICP备15015400号-2

绑定会员信息

邮箱:
密码:
邮箱:
密码:
Another Mod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