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20日,是农历腊月初五,[老北京年货大集]红红火火地开业了。它不仅拉开了北京城的居民喜迎春节的序幕,乃至向全国城乡传递出了迎接春节的味道。
我由于去东城第一图书馆参加【书海听涛】,所以改今天(初六)乘车来到了集市上。偌大的集市仍然设在<农业展览馆>内,早九点,通往农展馆的公交线格外忙碌,我乘坐的635路车无虚席、拥挤不堪,到站后,乘客们忙不迭地直奔农展馆大门鱼贯而入,我却缓慢地跟着队伍在后面,举目四望,看见熙熙攘攘的人群,早己在入口处排起了长龙,尽管是个阴天,也挡不住居民三五成群的结伴而行。
从大门口至主馆的走廊间,铺就的红色地毯与悬在半空的大红灯笼遥相辉映着,为寒冷的冬日增添了几分暖意;醒目的广告牌绽放着笑脸,与扩音器播放的迎宾曲交相辉映着,为寂寞的冬日带来了几分喜庆;鲜艳夺目的彩旗舞动着美丽的腰枝,在微风的吹动下,时而向前来光顾的人们频频点头,时而纵身一跃拍手鼓掌,为灰色的四九寒天洋溢出几分祥瑞的气氛。来者多数是退休老年人,但入口一旦放行,个个就像孩子似得青春焕发,兴高采烈,精神抖擞,有的顾不上扫码领包,一个箭步冲进馆内,这里真是一道年味盎然、独特靓丽的风景线啊。
进到馆内,立刻置身于沸腾的人海,行走在左右对称、两列货柜中间的红地毯上,嘈杂声并不多见,而是宾客文明礼遇,推荐热情周到,免费品尝者也不再像原来那样争抢而多了几分羞涩......。我不时地举起相机,朝着川流不息的队列拍照,八道四巷井字格的布局合理地容纳了这里的一切。是那么的井然有序。 琳琅满目的食品、用品,品种繁多,色味匠心,应有尽有; 优质服务,各择所需;大宗的酒肉和特色的小吃不失为购物者的两大趋势,有一种华尊堂食坊推出的"一百元系列禽肉大礼包"受到众人的青睐,吸引着人们接踵而来、啧啧称道。辛集的貂皮服饰也受到了热粉们的追捧。
记得刚上班时期的春节,一直是在革命化的春节氛围之中度过的,每每总是到年三十才停车,处在抓革命促生产时期啊,仅休息三天,党团员还要辛苦打地板蜡,所以,短暂的时间里除了跟父母兄弟姐妹们一起饱顿羊肉饺子,调个葱花豆腐,炒盘醋溜豆芽菜,再煎个鸡蛋饼,父母按老家风俗炖一锅猪肉粉条大菜,这便是最丰盛的年饭了。从没想过现今的烧饿,柴鸭,柴鸡,草原兔,溜达鸡,肉丸等七样食材,诸如小吃类北京通县咯吱盒,老天桥熏鸡酱肉;特色类草原牛羊肉,四川腊肉,广西桂圆芋头,大连水产,西藏虫草,更是闻所未闻。
是啊,当时正在文革后期,物资匮乏,全国各条战线都围绕着生产而拼命工作,国家领导人与百姓一起,勒紧腰带,省吃俭用,凭票供应,奋发图强,大干快上,真是没有时间过春节啊!正因为有了那个阶段的艰苦努力,才有了1966年核试验的成功,才有了今日科技腾飞和繁荣;正是那时的工农业(粮食、棉布、20%增长,石油、煤炭、钢铁成几倍增长)的快速发展,才为今日的丰衣足食、小康生活奠定了基础啊。
纵观[老北京年货大集],营造的氛围比往年的节日气息更烈,品种的多样及内在质量更胜一筹;外包装的文化色彩更为超凡脱俗。诸如"浓浓村里味,深深乡土情"。"购买年货到我家,欢欢喜喜过大年。"的广告词,也更加地贴近了年味、民俗、民心、民情,温暖着商家与顾客供需各求的愿望。
如此情意长长的春节,是我们中华民族用勤劳朴实、聪明才智得以传承下来的盛大节日,因此念念不忘的是自己的祖先,是毛主席老一辈革命家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和平年代之恩情,是新时代的小康社会的滋养之情,而让我意想不到的是[老北京年货大集]上一个北京兔儿爷的广告肖像上出现有"希拉里",真是大煞了风景,大大损坏了心情。回到家里我打开电脑,网查的结果也出乎意料,这个与中国极不友好不受迎的女人,与有着380年历史的“兔儿爷”根本无任何的瓜葛记录。很显然,这是与春节的味道极不合适宜的。
回到过年这样一个神圣的话题上,儿时的年味记忆犹新。虽说那时候祖国正处在百废待兴的阶段,物质匮乏,其心情比现在更加地期盼和高兴,那一幅幅火红吉祥的对联,两毛钱的头花、十二属相的白膜、一个肉丸的饺子更是仍然难忘,因为这是我们中华民族自己的传统节日。
记得姥姥家每年的腊月初,就开始磨豆腐了,手巧的姥姥用豆腐渣和成玉米面、红薯面两种面粉,再放些细盐、香菜、葱花,用开水泼面,然后捏成薄饼,上锅蒸熟,起锅刹那间,一股豆香迎面扑鼻,等候多时的馋嘴的小孩子纷纷跑了过来,各自拿一根筷子叉上一个喜欢的渣饼子,一边大口吞吃,一边又跑出去贪婪玩耍。年前这道粗粮细作、纯天然味道的渣饼子至今其香味仍萦绕在脑海里袅袅不绝啊。其营养价值要胜过现在上百元的糕点好多倍啊!
姥姥家的年味接着是杀猪、灌肠子,以街坊四邻划片,选一家宽敞的院子,支锅建灶,这既是邻里相互帮衬增进友谊的过程,又是孩子们欢天喜地凑热闹的场所,一群一伙地闻着香味走东家串西家,然后回家禀报家长各家进展情况,实际上最关心的是催着爹娘做新衣裳。那年月每家都有五六个孩子们,爹娘只能为头大的孩子买新布做新衣,下面的弟妹依次穿上哥哥姐姐翻新的衣服,那也让孩子们脸上的笑容依然灿烂。直到腊月24日,扫房子,然后除陈布新,写对联、贴门神、剪窗花,与此同时,村委会也搭起了戏台,架上了高高的秋千。记得上四年级的时候,班主任佘老师让我和三位同学排练了说唱节目,年初三演出,叫做“妈妈娘你好糊涂”,一位扮演母亲负责说,四位扮演女儿的负责唱,我扮演了二女儿,歌词是:
人家的女儿能写又会算
你家的姑娘两眼黑糊糊呀
妈妈娘你好糊涂
哎嘿哎嘿哟我也要念书
年初三演出时,这组“妈妈娘你好糊涂”女生说唱,赢得了全场热烈喝彩。有一些重男轻女的家庭受到了触动,未上学的女孩以此与家长据理力争,争得了上学权,一些长年关在屋里的女孩也争得了参加劳动权,一些待嫁的女孩也敢于大胆要求婚姻自主了。没想到一首歌、一个正争取女性解放的宣传说唱,会有如此立竿见影的收效。
春节是我国古老的传统节日,百姓把一年来对美食的渴望和文化的祈盼全部集中在了春节时刻,那是民间各路高手抖搂聪明才智的文化大餐,既是接受时代新思想搭建了平台,也是印在孩子们头脑中的一种家族礼仪传承的最佳时机。随着社会的进步变迁,现在的生活中天天在过年,天天有肉吃,但年三十包饺子的习俗始终不变;年初一敬天地,向长辈行拜礼,始终延续下来;在这个中国传统的节日里,还有提着礼物篮子串亲戚、赶庙会、会朋友的老礼没有丢。浓浓故乡情,殷殷家族亲。姥姥告诉子孙辈:"这是祖宗十八代传下来的礼数! "
这时我又想起了中央民族大学李德龙教授在[书海听涛]课堂上的一段话:"实际上何止十八代,早在原始文明后期就产生了中国古代的礼,西周得以大发展,自古以来,礼是中国文化最显著的特征。凡是隆礼的时代,一定是国泰民安,经济文化进步。礼对于治国安邦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所以,礼教是人们心中心“大法”。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 是华夏民族生生不息的文脉啊! 将对于振兴中华起关键作用。"
春节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正值大寒之日,[老北京年货大集]开业,在北京散发出了浓浓的春节味道,隆隆严冬已被万紫千红融化着、笼罩着,再过半月就要立春了,春节就要到了。
[上一篇] 树痂
[上一篇] (大赛)文字为媒,姻联涿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