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首页 >  散文作品 > 又见马灯
又见马灯
作者:吕瑞杭

昨天回老家,见到少年时经常舍不得使用的马灯挂在了柴房里,虽然满身油污,但灯罩,手提把,挑灯扭一应俱全,样样都在。我轻轻的摘下,掸去尘土,追忆那被岁月尘封的往昔。

其实马灯是一种可以手提,能防风防雨的油灯,设计相当实用,精巧。

马灯是上世纪,在中国产生的一种照明工具,它以煤油作灯油,再配上一根灯芯,外面罩上玻璃罩子,以防止风将灯吹灭,夜行时可挂在马身上,在上世纪70年代用得最为广泛。因此被称作马灯。

  马灯,必有马鞍。那鞍是铁的筒架,下端有一金属盒子,螺丝盖,全封闭,油不滴漏。上端有两个铁盖,分层有空隙,便于出气。中间是一块玻璃罩。还有一根铁丝提手。这种灯,难得停留锅台灶角,大多在户外游走,与居家的煤油灯组成灯的家族,一主外,一主内,马灯是灯中的伟丈夫。

四十多年以前,我还是个孩子,马灯做为一种新型的照明工具出现在我们那个落后的村庄。那时候谁家有了盏马灯,比现在有轿车还受欢迎。那是父亲花了好长的时间才决定买的。

刚刚买回来时,亮晶晶的金属框,透明的防风玻璃,格外引人注目。玻璃灯罩用铁丝固定着,下边是盛煤油的圆形铁盒子,铁盒子的右下角有一个可以调亮度的小旋钮,顶端有两个精致的有孔的铁盖,铁盖两侧有个耳朵系者一个提灯的手提把,显得很精致。

那时候,村里刚刚通了电,还经常停电。停电了一般人家都是用自制的煤油灯替代。因为是暴露的,所以怕风怕雨。为了节约煤油,人们往往把灯芯调的很小,有的农户干脆把煤油灯放在窗台,隔着窗户两侧都可以有亮光了。那种煤油灯下干活时间久了会吸入鼻孔里的黑,稍微有点风会吹灭的。当时市面上偶有蜡烛,但是价格昂贵,人们根本舍不得买来使用。马灯的出现,人们都节省着用,等有风了或者需要外出时才用。

马灯的应用极大的丰富了我们的夜生活,也引来好多人的羡慕。生产队的牲口棚子里有一盏马灯,晚上许多人会集合到那里干活或者闲聊,或者听听老年人讲故事,算是很不错的业余文化生活了。马灯算是个奢侈的灯具了。

马灯的最大优点是不怕风,不怕雨,又称“气死风”。晚上把它放在院子里,或者挂在树枝上,人们可以尽情的在灯下摘花生,剥玉米皮等,没有农活了,母亲可以坐在马灯下做鞋子,纺棉花,纳鞋底等,边做边给我们讲故事。多少次,在漆黑的夜晚,我提着马灯与父亲浇完了一块又一块的庄稼;多少次,我们提着马灯与父亲到麦场上把没有碾压的麦子碾压完;多少次,我提着马灯与哥哥把白天没有运完的庄稼拉到家里;多少次,我提着马灯与哥哥在破旧的老屋捉蝎子;多少次,我提着马灯与哥哥把胆小的姑姑送到家……

父亲的手巧,模仿者马灯的形状,又制造了两盏手提灯。其实就是把家里的墨水瓶煤油灯放进一个铁丝骨架里,外面罩上一个没有底的罐头瓶,上面留有天窗,仅能防风,不能防雨。后来又有了一种乙炔为燃料的“臭石灯”,虽然发出的光很亮,只是味道难闻,用一会儿,鼻子里也是黑的,慢慢就不用了。这两种灯都不如马灯使用方便。

手电筒的普及,马灯的利用率大大降低了。随着经济的发达,村里的供电逐步完善,用电基本正常,马灯被丢弃在一边也就不足为奇了。

四十年弹指而过,马灯为乡村的夜晚送去了温暖的光芒。又见到马灯,心里格外亲切。我会珍惜它,更会珍惜马灯陪伴的童心烂漫的时光。

[上一篇] 树痂

[上一篇] 人在囧途

评论

采风网  主办方:河北省采风学会  Copyright © 2015-2024   版权所有   冀ICP备15015400号-1 冀ICP备15015400号-2

绑定会员信息

邮箱:
密码:
邮箱:
密码:
Another Mod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