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画,尤其喜欢山水画,从上饶回来多日,印象中的大茅山,时而模糊,时而清晰,那陡峭的山路,满山嘉木野芳,空中飘荡的如烟似气的细雨,如一幅清新脱俗的江南水墨画,仍勾起我难以排遣的相思。
我们的采风团是在上饶的第三天,走进大茅山的,到达梧风洞宾馆,已是中午时分,空中飞扬起濛濛细雨,大家一下车就被空气中的清凉气息陶醉了;被宾馆门口那长满绿苔的老树,四周延绵的群山,清澈奔淌的河流所吸引了。看大家急不可待的要去看山观水,接待我们的《三清媚》女子文学研究会的秘书长戴戴及时制止了,叫回了四散的人群,说大家先吃饭,吃完饭再去。午饭很丰盛,大家却吃的心不在焉,眼一遍遍的往窗外看,生怕错过了眼前的秀美景观。我因为吃饭慢,等我从宾馆出来,大家的身影已经融入大茅山赏心悦目的绿色里。
大茅山,它坐落在德兴市境内,地处三清山、龙虎山、婺源、景德镇围合的地理中心,是德兴市境内第二座名山,亦是避暑、疗养、度假胜地,有“小庐山”之称。走在大茅山悠长、潮湿的青石板铺成的山路上,沿奔流着的溪水,泛着细小的白色浪花的河流,我们逆源而上,只见,四周群山环绕,云缠雾绕,松竹茂密,珍稀的药材、植物,随处可见。当你侧身绕过一株古意盎然的老藤,眼前的一切仿佛凝固,时光把眼前的一切定格成一幅动人的水墨画轴,素雅清淡,水影山廓,云海雾涛,一都笼罩在一层薄薄的细雨、轻透的纱里,给人一种“人在画中走”的感觉。这幅画的底色当然是看不厌的绿。因为,这里有丰富的野生植物,珍稀的原始次生混交阔叶林与茂密的植被,构成了国内罕见的深山原生生态环境。那珍稀的不知名的树木在我们的头顶、身边汇成一片片壮阔的绿色波澜,形成特有的生命奇观。所以,这里的负养离子是超高的,人爬山不仅不会感觉呼吸困难,而是心身两畅。随着我们的深入腹地,雨不下了,太阳出来了,天空一片晴朗。山石、树木、河流,沐浴着阳光的恩赐,把这一片宁静的山水轮廓,展示给我们这群远方的客人,拨动着我们喜悦的心弦。我望着,远处,起伏的群山,近处,青葱的山峦,还有身旁那棵翠绿的石斛树,涌出一句诗:坐对一山青。
清代诗人程光璧曾作《大茅山》赞曰:“巍然高峙势旋空,独表银阳岳镇雄。俯瞩烟霞峦岫起,遥看林树画图工。化身崖断三生梦,瀑布泉飞百丈虹。欲作悠悠天外想,白云深处梵王宫。”如果说大茅山,陡峭的山脉是她沧桑的躯体,水是她的血脉,树木就是她绿色的灵魂。看那红艳艳的杜鹃花,一丛丛的开在山脚、山崖,这是点燃山魂之火,心灵之火,点燃《三清媚》女子文学研究院的文学之火,那火正在这片土地上燎原,在这片丰厚的土地上,那心灵之火,与那遮天蔽日的树木,根干相连,撑起一片文学的绿荫。
其实,来上饶几日,我的心一次次的受到这里的文化熏陶、洗礼和浸润。一个地方重视文化,和对文化艺术重视的程度,足以说明他们文化源泉的丰厚。文化艺术像一条河,她的汩汩流淌离不开她的母体、她的源头,离不开生活在这里的人民,政府的支持。当然,如果有上饶的美景做衬垫,有这里的人民对文化和艺术的无上的崇尚和尊重,会绽放出更艳丽的花儿,浸染出更动人的绿色之源。
1962年3月,朱德委员长亲临大茅山视察,入住梧风洞宾馆,在登山赏兰花时称道:“幽兰清香,沁其心田。”我沿着山路一路走来,想寻找山谷幽兰,无论是幽深的峡谷,狭长的步行道两旁,陡峭的山崖下,我都没有缘分邂逅。只听见,马溪的流淌声,这声音时轻时缓,已响彻千年。原来,闻香识兰,不是世上所有的人都有这样的机遇和因缘。《三清媚》女子文学院能聚集一千多名写作者,毛素珍会长当是闻香识兰之人。
据说有佛缘的人,能从观音瀑那道凌空的银练上,看见观音的映像。我只看见轰鸣的瀑水,飞溅着珠玉,坠落溪涧。我想,以我凡俗的心态,我注定无法看见,那尘风拂动着水丝,飘拂到我的脸颊,抚我微凉的心境,世间花开花落,聚散合离,都是早已注定,不会因自己的执念,佛的决定而改变。观音瀑是滋润大茅山草木生灵的源水之一,自己经历过的一些人和事,无论是淡忘或者缅怀,都让它归宗回源,释放在大茅山博大的胸怀中吧。我站在观音瀑前,已很感恩,感恩与她缘定三生,与文学三生有缘。
那日,我很想在景色秀丽、气候宜人的大茅山住下,踏遍不曾看过的美景,在梧风洞宾馆疗养,终日漫步于古木参天的迎宾大道,沉醉在碧色的马溪河畔,可我更想把这一方山水留在我的心田,梦中,让这片充满文学的天空,诗意的栖居在我的心里。
多日后,当我在北方的家里,手捧起戴戴从千里之外寄来的《三清媚》文学杂志,思绪一时又飘忽起来,上饶的风景,大茅山的山水清音,如诗似画,仿佛可触可摸,历历在目,一下子又鲜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