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海博先生铁板作画中)
笔墨纸砚,是作画的必需品,焚一炉香于桌案上,刷刷点点……在铁板上作画,却不同于那样安静的艺术创作形式,锤錾并举,铁笔如龙蛇之行,敲击声时而如金声玉振,时而如黄钟大吕。在画上休止符的那一刻,一副凹凸雅韵、形神兼备、黑白相间或兼有色彩点缀的素描般视觉效果的铁板浮雕作品就呈现了出来。
这看似美妙写意的创作过程,其繁多的工序也在考验着创作者的耐心。锤锻,笔笔有痕,稍有败笔即作废;烧色,冒着高温,必须要掌握好火候和时机,恰到好处;抛光,打磨时成竹在胸,一气呵成……
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在看到铁板浮雕作品后,啧啧称赞,并欣然为之题字“铁笔传神”。著名诗人、书法家旭宇先生为之题字“华夏一绝”。
这一幅幅生动、鲜活、尤其是表现太行山风情和藏区风情的铁板浮雕创作者就是郭海博。
郭海博,老人世界杂志社美术编审,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专业委员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河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秘书长,河北省工艺美术协会雕塑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政协河北省第九届、第十届、第十一届委员。2004年10月,他被联合国教科文国际民间艺术组织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称号。2006年5月,他被河北省政府授予“河北省一级工艺美术大师”称号。2014年12月,他被认定批准为河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郭氏铁板浮雕”传承人。2015年10月,被河北省委宣传部评为2015年度燕赵文化之星。2016年5月,荣获由河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评选颁发的“河北文艺贡献奖”。
蜚声满华夏
铁板浮雕这一独特的雕塑形式,刚一出现,就填补了金属雕塑领域的一大空白。
为什么?难!
铁板较于铜板在质地上偏硬且延展性为差,用錾子在一毫米厚的铁板上敲打图案,稍有不慎,就会敲漏。之前不是没有人试过,可最终都放弃了。还有,铁板表面乌黑,极易生锈,作品的表现形式单一问题该如何突破?完成的作品又该如何保存呢?…
在荆棘的艺术求索之路上,怀揣着从小萌发的艺术梦,海博老师一步一个脚印,不止不息。
老母亲对儿子的事业很支持,把楼下存放杂务的6平米的小平房腾了出来。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海博老师开始一心一意地在他的那个静谧的小空间里“鼓捣”铁板。敲打铁板的声音惊动了邻居,闲聊的人们窃窃私语,“是不是在造危险品啊?”
把门窗都用厚棉布堵起来,减少了误会也不会扰民。三九和三伏天,这间小房就成了冰窖和蒸笼。由于存放着易燃品,有火,会增加危险,有着十几年烟龄的海博老师毅然戒了烟。
在通过对中国传统民间艺术、西方油画、雕刻艺术的潜心研读和提炼融合后,海博老师发现,铁板相对于其他金属材质有其独到的一面,正好与他构思创作的主题相得益彰。铁板质地稍硬稍脆,虽然在锤锻时会出现龟裂等情况,可对于表现太行山区和藏区的中老年人物却很适宜,锤锻出的粗糙的肌理效果天然质朴,栩栩如生,有如天作之合,这是一种无法比拟的独立之美。尤其在铁板上进行破坏性地反复敲打后,打破了材质的沉闷感,可以在此基础上表现山、石、老树皮等肌理效果,追求苍劲质朴、率真自然的艺术风格。
海博老师还清晰地记得,1997年,经朋友推荐,郭氏铁板浮雕作品参加了由河北省美术家协会举办的“迎香港回归美术作品精品展”,这是作品第一次在公众面前亮相,出乎意料的是,作品入选大展,且得到了组委会的好评。
2004年4月,美国侨太·布罗克国际公司总裁维克多和中国区总经理张宁慧从北京来到石家庄,找到了郭海博。他们需要一幅100cm×80cm尺幅的以狮子为主题的铁板浮雕作品,时间一个月。
因为要表现出狮子“万兽之王”的威武,就得把狮子的鬃毛雕刻得传神。经过细致考虑后,海博老师把锤子磨得很尖、很细,决定一锤一根鬃毛地敲。经过20多天的精心敲打,作品《王者风范》终于完成。由于担心作品不符合要求,临近交货日期,又创作了一幅不同造型的狮子铁板浮雕《皓月神威》。
海博老师心想,维克多能从两幅中看中一幅就行。但维克多一看到这两幅作品,眼睛一亮,高兴地说,“两幅作品我都要了!”
从此,郭氏铁板浮雕一发而不可收拾,社会知名度不断提高,作品《丑娃》《秋韵》《香格里拉的晚霞》《农忙》《祈福》《雪山脚下》等频频入选省级、国家级大型美展及工艺美术和民间艺术博览会,并多次摘金夺银荣获大奖。他连续多年应邀参加中国民间艺术节进行绝活儿表演。2010年5月,海博老师应邀参加上海世博会“河北文化周”民间艺术展演活动,作品《晨曦》《格桑花开的时候》留展中国元素馆。
烂漫显真醇
“让冷冰的铁板打动人心”,海博老师常说,这就是铁板浮雕的最大魅力和艺术追求。
艺术创作来源于生活而要高于生活。没有感情、流于世俗的艺术作品是没有生命力的,根本就触碰不到观者的灵魂。创作者需要具备丰厚的学养、悟性、高度的审美能力、归纳总结能力以及精湛的技法等条件,才有可能创作出人民满意的作品。
太行山的山水给了我最早的艺术启蒙,至今创作的很多灵感,还来自于那里。”海博老师说。多少年来,海博老师创作铁板浮雕艺术从未间断,这份持之以恒的精神,是太行山教给他的。走南闯北,深入藏区,望着手执转经筒的老妇、朝圣的虔诚藏民,他都会静思出神好一阵子。
静默、质朴、好学、坚韧、执著的品性,不仅仅体现在海博老师的艺术创作上,学习和生活中也是如此。
海博老师出生在一个兄弟姐妹较多的大家庭,父亲是一名军械工程师,在幼年海博老师的眼里,父亲话不多,总是在看书、研究设计图纸。以至于现在,家里也没有人会打麻将、打扑克。是没有时间学么,不是,这是一种对待工作和生活的态度,将有限的时间和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事业追求上。
1995年,由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圣经语典与妙用》,就是海博老师在工作之余写就的。一方小石头,几把篆刻刀,他没事的时候一低头就是几个小时,印纽印章的雕刻,他都不在话下。他对物质要求不高,忙的时候,两个馒头、一盘西红柿炒鸡蛋,就可以大快朵颐。
上世纪八十年代,海博老师结婚了。一天,母亲看到他在家里贴“喜”字,就不解地问儿子是怎么回事儿。海博老师回过头来冲母亲笑笑,说,“我今天结婚了。”母亲“啊”了一声,才赶紧帮儿子简单准备准备。当时家里经济条件较差的海博老师,没有借用单位的车辆,骑着自行车就把爱人和一个包袱卷接了回来。
海博老师现在说起这段往事,还常自嘲道,这叫裸婚吧,在今天看来是不是很前卫啊。
出了名,找海博老师的人自然就多了起来。一次一个上海的老板在饭桌上对他说,“别在河北发展了,跟着我到上海干,我包你一年换个车,两年换个媳妇,三年换套房,怎么样?”海博老师笑了笑,婉拒了这个上海老板的邀请,他说,“我不太适合大城市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还是在石家庄舒适些,同时也能就近取材,搞出满意的太行山风情系列作品。”这个上海老板伸出大拇指,不断点头,“这才是真正的艺术家!”
现在,海博老师还经常带着爱人一起到工作室工作,夫妻二人一起参与作品的构思和创作,真是举案齐眉。
洒脱见性情
熟悉海博老师的人都知道,他是一个至情至性、放得下身段、热情好客、乐于助人的人,他身上有着魏晋时期名士的风度。
生活中,人的风度一般显现为一个人外在的言谈举止、姿容仪表,但是,这种言谈举止或姿容仪表必须有内在的支撑,如博大的胸怀、坚定的信念、丰富的学识、聪慧的头脑,或由此表现出来的淡定与从容,潇洒与自然。
虽然海博老师名气甚高,可一点儿架子也没有,和你在一起,他就像是一个和蔼的兄长或谦逊的兄弟。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到了他的工作室或家里,海博老师和爱人都会放下手头的事,热情招待。“来来来,赶紧坐,喝口茶,这个味道不错”,海博老师话音未落,爱人已经为客人摆放好茶具,沏上一盏香茶。天南地北、见闻轶事、文学艺术……海博老师总是滔滔不绝。时间晚了,贤惠的爱人必定会准备一桌好菜,大家欢畅尽兴。有老友途经石家庄,海博老师必定招待周到,外面住不方便,就安排到自己家。他身上还保留着老派儿名士的风范。
大象无形,海博老师不重形式、不图虚荣。他每天代步的工具,是三万元钱的电动汽车。海博老师的朋友看到后都不解地问,“老郭,你怎么整了这么个车?”这潜台词就是“掉价”。
他呵呵一乐,能把这个小电动车的好处给你说上半天。
往来穿梭于繁华的都市,他悠哉乐哉,欢快的口哨声响起……
海博老师喜爱书法和国画,隶书《曹全碑》和汉简,他临习得颇下功夫,笔笔透露着浑厚和踏实;国画斗方里的小草虫,他都绘就得栩栩如生,那振翅的声响仿佛就在耳边。不仅仅是喜爱,他还将这些艺术元素有机地融合进了铁板浮雕作品,更是别具一格。
坦荡率真,是海博老师对待人生的态度;《钟馗》,是海博老师最钟爱的作品系列。
古籍记载,钟馗的原型为唐代人,是个才华横溢、满腹经纶的人物,平素为人刚直,不惧邪祟。海博老师作品中的钟馗,豹头环眼、铁面虬鬓、相貌伟岸、手持宝剑、衣炔飘飘,或昂然而立,或蓄势待发……
这个高额浓眉,体格健硕、双目深邃的中年汉子,好似画中的钟馗一般,手握惊雷,超然物外,内心却总是热切地关照着生活。海博老师从来不抱怨生活和不平,经历愈丰厚,他对“尊德重道”的理解愈来愈深刻,与人交往,他最看重的也是人品。就如一个自然洒脱的魏晋名士般,他坚守理想,又彰显个性,真正做到了从心所欲不逾矩,创造出了一个有个性、有价值、丰富多彩的人生!
[上一篇] 熔古铸今 心源秦汉——访书法家赵恒
[下一篇] 南湖里“游”出个黄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