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首页 >  作品评论 > 《开斋节》一文创作谈
《开斋节》一文创作谈
作者:马永欢


开斋节,我写过,比如《民族佳节铭记于心》一文(入选散文集《踏雪寻梅》),“一年一度的回族开斋节又降临了,我激动不已,仿佛一言一行都倾向这一民族佳节,该准备的要准备。”如今阅读,感觉不错。但为什么还要写?因为感受不一样,也就是说,同样的节日,感受是不同的,同时,认知也是不一样的。写作,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对世界的认知,正如著名作家韩少功在长篇小说《修改过程》中说:“文学并不能改变世界,但文学能改变人们对世界的看法,而看法也是世界的一部分。”

第一个认知是,过节与工作的关系。2019年开斋节的这一天,恰逢我有课,早读辅导,下午第23节。过开斋节与工作上课摆在我的眼前,怎么办?我想,我想,过节一定过,不过,简直就是口口相传的笑话,因为是自己的民族传统节日,全国回民都要过,如果在回族聚集区,单位学校一定放假一天。而我们学校,回民教师只有马春红老师与我。想啊,在过节的前提下,我尽量上课,尽量工作,不耽误工作,尽量做到两全其美。于是想出解决的办法来,早上九点到城关清真寺礼拜不耽误,二是早饭后到曲硐村老马山回族公墓游坟不耽误,只是不签到不签退而已。于是我把这一想法向杨校长汇报,“星期三是我们回族的开斋节,一天的签到签退我不签了,请校长按照法定节人对待,我的课我还是来上。”校长当然同意,很欣慰的。如果在往年,我过开斋节,即使有课,我也不会来上的,校长安排,因为这是民族节,对于一个回民教师来说是放假的,我工作了三十二了,都如此。然而今年,我的以上认识,就不同往年,对过开斋节与工作的关系有了更加深刻而温馨的认知,这种认知是自觉的。

第二个认知是,我与家人、亲戚的关系。我到城关清真寺礼拜,听妻子说,儿子到曲硐清真寺礼拜。我独自到坟山游坟,妻子不去,她说,有人说,不需要全家去,儿子也不去。侄儿子晓波只是在他父亲坟边念经,却不在我的父母坟边念经。这些关系,我遐想,云淡风轻着笔,缘于不好多写,如果是写小说,那就可以浓墨重彩的写。为什么?不说,大家都知晓,自己的头难锑,自家的话不好说。但通过这次开斋节的经历,我的亲情认知进一步深入,我听说,一个家庭,一个家族,要和睦,要繁荣,要根深蒂固,要枝繁叶茂,必须有一个文化主心骨,有一个文化掌门人,大家都要听他的话,步调一致,有大局意识。如果不是这样,就是一盘散沙,各行其是,问题将多如牛毛,也将出现无事找事,也将出现树欲静而风不止的现象。

第三个认知是,吃团圆饭的重要性。开斋节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一个小家庭或一个大家庭要团结要和睦,标志是在一起吃团圆饭,我家到岳父家,四家人围着两个老人吃团圆饭,就是家和的表现,所以,家庭和睦的精神,在今后的日子里,应该发扬光大。

第四个认知是,我对《开斋节之夜》这样的民族歌曲,十分的感兴趣,从歌词来说,是一首优美的诗,百读不厌,“夜空里升起了弯弯的新月,大地上涌起欢庆的长河,开斋节像一朵圣洁的牡丹,盛开在我们心灵的原野。”从民族情感来说,这歌曲,跟着唱,动人心怀,沉浸在民族情感的长河之中。

 

[上一篇] 乔红的妙笔

[上一篇] 高标逸韵 笔墨传情 ---陕西崔武豪老师书法艺术

评论

采风网  主办方:河北省采风学会  Copyright © 2015-2024   版权所有   冀ICP备15015400号-1 冀ICP备15015400号-2

绑定会员信息

邮箱:
密码:
邮箱:
密码:
Another Mod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