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每一个大城市里,我的心总是属于街头巷尾,博物馆是早年的功课和惊叹,而今,现世民间的活泼才是牢牢抓住我的大欢喜。”
“自闭症是一点一点围上来的,直到父母离家,房门深锁,才发觉这种倾向已是病态得不想自救。”
这是三毛求学时代的点滴片段,是三毛走上写作前的花絮。我之这样乐观地说,是从一个著名作家命运走向的角度说的。命运走向,具有必然性,当然,看着命运的现象是一种偶然。所以说,三毛生命经历的街头巷尾、博物馆,以及自闭症,是她走上文学写作前的美丽花絮。
2
“跟三三,我是随缘,我不化缘。”
“几次对三三人说,你们是散了的好,散了才是聚了,不散不知聚,聚多了反把不散的聚弄得不明白了,说是说得那么清楚,有一次匆匆跑去景美,见不到人,心中又不是滋味,好似白去了似的有些惆怅。”
“到底跟荷西是永远地聚了还是永远地散了,自己还是迷糊,还是一问便泪出,这两个字的真真假假自己就头一个没弄清楚过,又跟人家去乱说什么呢?”
“死了之后,灵魂大概就是这种在飞的感觉吧?荷西,你看我也来了,我们一起再飞。”
我阅读,我摘录,我思量:随缘与化缘,呈现在我眼前,我感觉有趣。平时,我想到的是随缘抑或化缘,二者是分离的呈现,而现在二者同时呈现,于是我眼前一亮,有意思;聚与散,这对关系,仿佛我的身影,在我的人生历程中由小变大,不离不弃,仿佛每一天的阳光,熟悉得让我没有感觉。但如今我阅读三毛的一叙,感觉这对关系非同一般,像一幅大画家画的画,而且是我没有见过的高水准的画,所以不得不凝视、放大、想象,并且吸收为自己的文学系统。聚,散。散,聚。是看不够,猜不透,也预想不到的生命奇幻的循环。聚与散,像歌唱家那英唱的《山不转水转》歌:
山不转哪水在转
水不转哪云在转
云不转哪风在转
风不转哪心也转
心不转哪风在转
风不转哪云在转
云不转哪水在转
水不转哪山也转
三毛生命的飞翔,让很多人心生疑问,年轻的生命怎么会那样?我探索了这一疑问,阅读了她的全集,阅读了她梦里的花,于是找到答案:“荷西,你看我也来了,我们一起再飞。”这就是生命的哲学:聚了,散了,再相聚!其实,这一道,并非个别,而是具有普适性,在红尘滚滚的人世间普遍存在,你感觉了吗?
3
“那种深沉却又善良的气质里,有一种光芒,即使在白天也挡不住的那种光辉。”这是对一个希腊人的表达,他家住雅典,在美国读博士,一生想做作家,出过一本儿童书籍,却没有结过婚,想到撒哈拉沙漠。
我欣赏这样的气质:深沉,善良。这就像一种光芒,即使在白天,也挡不住的那种光芒。然而,这种文学光芒,不是偶然产生的,而是经过日积月累的文学人生修炼迸发而出的。迸发而出的,不仅是文学生命的光芒,也是一个青春梦想里的花朵,让我在冬至时光中轻轻的采撷。
作者简介:马永欢,回族,1963年生于曲硐,1987年毕业于云南省教育学院政教系。中学政治语文教师,作家,编辑。2005年开始文学创作,云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北名人名企文学院院士,河南草庐创作学院签约作家,《永平回族》杂志主编,《当代精英文学》散文副总编,《长沙头条》散文主编。作品在《散文百家》《北极光》等报刊上发表,出版10部著作。荣获大理州2013年度公开出版图书奖等多项奖项。参加第八届全国回族作家、学者笔会,奔流文学院第七届作家研修班学员,参加中国回族学会举办的新时代回族学学者论坛,参加云南省回族学会楚雄吕合回族文化研讨会。“作家马永欢文学作品研讨会”在全国散文作家大理笔会上举办。
责任编辑:清风
[上一篇] 乔红的妙笔
[上一篇] 《采风之路》——“记住我们曾经走过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