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首页 >  诗歌作品 > 《诗词背后的故事》之三
《诗词背后的故事》之三
作者:韩中清

经商创业,弃仕吟哦

对弈

炮打三军不见烟,车追烈马楚河边。

群兵舞剑朝前闯,象士挥刀保帅还。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1992年我在青县大明造纸厂当业务员,闲着没事下棋玩。几位棋友说:“中清,你写一首下棋的诗吧。”“我那会写诗,没写过啊!”回到家里,我试着写了上面这首小诗。初生牛犢不怕虎,稿子投递到全国春笋诗歌大赛组委会,没想到发表了,还收录到《翡翠的喷泉》一书。(1993年12月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后来我又写了下面这首诗:

四代家人六槐树,一箱剪报半房书。

清心寡欲身康泰,对弈棋枰杀马车。

谢白老焕宗先生题诗

灯台作伴“日余斋”,粗布陈衫巧剪裁。

甘作人梯倾碧血,满园桃李溢香来。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1993年2月,在书法家李德瑞先生的引领下,我拜白焕宗为师学习诗词。一年左右我大约创作了100诗词,白老见我热情高,特意赠诗鼓励我,同时为我第一本诗集写了序言。

附:白老焕宗先生原诗

身事陶朱业,心存雅士风。

抽闲诵古句,托管写豪情。

歌颂贤良者,抨击丑陋行。

一腔爱国意,跳跃语言中。

谒夏传才教授

慕名拜谒夏先生,教授谦和笑脸迎。

室内藏书超万卷,窗前灯火过三更。

广栽桃李凌云志,撰写宏文翰墨情。

美酒擎杯催笔韵,人逢盛世老来精。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学诗我还要感谢一位重量级人物,他就是中国诗经学会会长夏传才教授。1993年初我在《老人世界》杂志上喜识夏传才教授。我将《学点诗词》讲座一一复印,4年讲座稿,厚厚的一大本子。我如获至宝,认真研读,对照讲座,修改诗稿。经多方联系,终于找到了河北师范学院夏教授的地址。那时没有手机,通过信函联系,夏教授回复六个字:“可到舍下一叙。”教授同意与我见面,我真高兴啊。首先,我将诗稿寄给夏教授,请他修改,并题写书名。夏老回信说:“题写书名可以。”

1993年正月初八,我来到了夏教授的家里。走进夏教授的书房,我被那数不清的线装书吸引住了。夏老个子不高,精神头特足,看不出是古稀之人。那天晚上夏教授和夫人给我讲了他的家史,以及教书育人,创作诗词的经历。莅日上午,夏老将写好的书名《耕闲吟》交给我,并赠我一本《七十前集》和《诗韵新编》。以后我经常给夏老写信,请教诗词创作。

2005年1月27日晚,沧州日报社、沧州群艺馆、沧州诗词学会、沧州市文联、沧州市文化局、沧州市艺研所联合为我举办个人诗词演唱朗诵会。夏老接到邀请愉快地来了,他在会上发表了热情洋溢地讲话。另外,令我感动地是,中华诗词学会会长孙轶青委托晨崧常务副会长亲自到会并讲话,对诗词演唱这种形式给予高度评价。晨崧先生赠我一首诗和他的大作《晨崧诗词选》。夏老、晨崧讲话全文收录在《中清诗词选》里。

1月26日,沧州诗词学会会长王永乐夫妇专程赶赴北京将晨崧副会长接到沧州。那天永乐会长身体欠佳,其夫人担心他犯病,所以跟着去了。一想起这件事儿,我打心底里感谢二位长辈。

演唱的25首诗词是韩锡鹏副会长、石润生剧作家从我的几百首诗词里精心挑选出来的。这场演唱会最让我感谢的是,时任沧州群艺馆副馆长、党支部书记、沧州著名导演张占军兄长。他亲自出马,请出了沧州最高级的作曲家、演员、主持人、乐队、录像师等。就连节目单也是他亲手制作的。说实在话,没有占军兄长的支持,我的演唱会是办不成的!

沧州市林业局的兄弟们跑前忙后,为我出力受累不小。十字坡大酒店老板王敬峰,无偿提供场地和众人晚餐。还有一些挚友为我当了义工,名字记不清了。那天晚上,沧州诗友和青县文友100余人到会捧场。“沧州两报”总编辑刘桂茂亲自主持了演唱会。

2005年1月28日,《沧州日报》《沧州晚报》沧州电视台以《韩中清诗词朗诵演唱会成功举行》为题发了消息。同日,记者吕小峰在《沧州晚报》发表了《韩中清与他的诗词创作》一文,社会影响很大。这天上午,夏教授应邀请在沧州报社大厅举办了一场精彩的诗词讲座,受到记者们热烈欢迎。2008年《中清诗词选》出版,夏老担任责任编辑。

晨崧先生赠诗

诗林逸兴唱中清,万里云涛大漠风。

更待吟坛潮涌日,神州处处竞文明。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2005年1月27日晚,晨崧在我演唱会上说:“农民记者韩中清举办个人诗词演唱会在全国是个创举!今天百余文朋诗友欢聚一堂,用演唱、朗诵、诗配画、书法展示等形式,展现了韩先生诗词作品的韵味。这是将中华诗词走向大众,走进校园,走进各行各业,走进农家大院的一种有效方法,必将促进中华诗词事业的繁荣发展。”晨崧说:“我在这里代表中华诗词学会,向韩中清先生以及沧州举办这次活动的各界人士,表示真诚地感谢!诗词演唱活动对普及诗词大有好处,我希望全国各地的诗词组织都向沧州学习。”晨崧号召,各企事业、各部门都要重视诗词活动,让诗词之花更加艳丽多彩,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在诗词演唱会上,展示了由马国超少将(民族英雄马本斋之子)、陈兆荣(青县)、范建宇、王丛森四位画家为我创作的配画诗。还有刘芳廷、李德瑞、贾徽、吕铁元四位书法家为我书写的诗词。对以上挚友再次表示感谢。以上8幅作品均赠送给十字坡大酒店收藏。

 

孙轶青会长赠我墨宝

一代才人纪晓岚,长眠燕赵枣林间。

谁能借得生花笔,大写沧州水复山。

   “.懒惰厌学难成器;勤奋博学出状元”2000年10月29日上午,中华诗词学会会长、全国政协原副秘书长孙轶青,河南诗词学会会长、著名诗人林从龙教授,在我和李忠智(沧州纪晓岚研究会会长)等诗友的陪同下,瞻仰了纪晓岚墓地。晚上回到宾馆,林从龙先生应我邀请现场作诗,孙轶青会长即兴挥毫书写此诗,赠我收藏。

孙轶青(1922—2009),18岁历任沧县县委书记、冀鲁边区地委秘书长兼宣传部副部长,东光县县委书记、共青团清河地委书记。1950年起历任共青团上海市委常委兼宣传部副部长、部长,共青团中央宣传部副部长等职。1962年4月任共青团中央常委兼《中国青年报》社社长、总编辑。1964年任全国青联副主席。1972年任《北京日报》社党委书记、总编辑兼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负责人。1976年10月任《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1980年1月起,历任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常务副局长、文化部党组成员兼文物局局长。1983年6月任全国政协副秘书长,1984年4月任全国政协机关党组成员。

2009年3月17日,孙轶青会长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晚年的孙轶青最大的贡献是中华诗词的振兴、书法和文物收藏鉴赏方面。他是中华诗词学会的重要发起人和创建者之一,是中国当代中华诗词事业的领军人。15年来,他殚精竭虑,为中华诗词的复兴与发展奔走呼号,忘我工作,直至积劳成疾。为振兴当代诗词事业无私奉献,与诗界朋友同心同德,兢兢业业,辛勤工作,赢得了海内外诗人与专家们的敬重与热爱。

他提出了中华诗词要“适应时代,深入生活,走向大众”的方针,亲自主持制定了《二十一世纪初期中华诗词发展纲要》,创作出版了高品位、高质量的《开创诗词新纪元》文集和《孙轶青诗词集》,为推动中华诗词事业的繁荣发展,发挥了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他视个人名利淡如水。看诗词事业重如山。为表彰孙轶青对中华诗词事业的巨大贡献,经中华诗词学会二届五次常务理事会研究决定,授予“中华诗词终身成就奖”。

孙轶青自幼爱好书法与传统诗词。曾遍临欧柳颜赵诸名帖,博采众长,自成面目。书法特点重传统,尚功力,善行草,诗书结合。因其本人同时身兼诗人,所以能够使作品更为雄健潇洒。多年以来,其书法作品与诗词作品常应邀参加各种展览,见诸报刊、碑石,为许多博物馆、纪念馆、机关、团体和个人收藏。

访金紫衡老师

德望一方存广誉,结缘有幸喜同行。

弘扬国学敦风义,光大文坛见性情。

独辟洪荒桃李懋,尽钦典范鹤鸾鸣。

《旧诗八议》金光灿,曲赋千篇感至诚。

 

 

赠金老先生(二首)

八秩金公人未老,殚精著述笔方遒。

晚霞洒满瀛州地,一气犹存尚探求。

 

驰骋文坛六十秋,命途多舛古文优。

耄年铁树迎风笑,“八议”诗书泰斗讴。

 

忆金老紫衡先生

诗朋词友忆恩师,笑貌音容梦里知。

斗室清贫甘作嫁,无言桃李满新枝。

悼念金紫衡老师

骚风怒起卷洪波,翰墨千瓶化泪河。

金老英灵感天地,诗神十万斩阎罗。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1997年,白焕宗老师推荐我向沧州诗词泰斗金紫衡先生学习诗词。那年金老80岁,精气神俱佳,记忆力惊人,过目不忘。尤其对平水韵融会贯通,信手拈来。金老对我的成长影响很大,他一生坎坷,博古通今,学富五车,70岁才被招聘到沧州市交通局编辑交通志。在经商空间,我时常从青县来沧州向金老请教。金老对我首创的100多首诗词,依照平水韵进行了修改。我第二本诗集《耕闲野韵》的序言是金老写的,他在称赞我的同时也直言不讳地指出存在的问题,令我十分感激。可以说,没有金老的教导我的诗词不会有今天的成就,顶多是顺口溜级别而已。金老对沧州人诗词格律的严格遵守贡献最大,纠正了多年某些人不守格律的弊病,使沧州诗词走向了全国。

金老85岁病故,在他病重期间我多次到河间医院探望。金老出殡前,我和刘桂茂总编吊唁了金先生。金老逝世对沧州诗词界是一个极大的损失。对金老的教诲我永远不忘,金先生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待月圆

愤笔挥毫诉直言,辞回梓里十三年。

村夫实有救民志,才学空无育沃田。

仕路难通行小道,黑云过后见晴天。

耕闲吟咏常欢乐,习作诗词待月圆。

自诩

双轮追日月,单骑好威风。

贬谪转商业,何须慕富翁。

福如坑水浅,禄似兔毛轻。

待到小康日,引资留赵公。

 

 蜘蛛吟

自吐银丝忙造网,半空设伏逮蚊虫。

飞蝇一旦进圈套,慢咽细餐苦亦中。

蜘蛛虽小,但自强自立,人乃高级动物,万物之灵也。然而,有人却不及蜘蛛,虽有命,但无能,总吃“巴结饭”,悲哉!

 

夜作

眨眼自闻声,时钟到五更。

一诗网络上,两目血丝盈。

字字言民事,行行叙友情。

吟哦方作罢,鸡唱报黎明。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夤夜写作,室内寂静,我多次听到自己的眨眼声。朋友们,你有这个体会吗?

反苏轼诗

东坡养子怕成龙,难道人生只像虫?

吾望儿孙成大器,自强自力学英雄。

“文章华国,诗礼传家。”苏轼有首《洗儿》诗:“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但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时过千年,沧桑巨变,吾反其意也。

盼诗词振兴

自古多题黄鹤楼,唐朝崔颢誉千秋。

诗仙诵读点头赞,词圣吟哦振臂讴。

倘若文人皆“下海”,谁家纸砚不言愁?

诸君泼墨休停笔,文化遗产焉可丢?

共峥嵘

未曾谋面总思卿,“新酒旧瓶”系友情。

骚客耕耘诗画苑,文坛岁月共峥嵘。

《中国老年杂志》设有专栏《诗画苑》,我每期必看。尤重诗词,剪集佳作,良师益友!学习之余,草作小诗。

读《华夏吟友》赠王成纲主编

 

两度春秋苦费神,诗篇三尺案头陈。

宵衣旰食选佳句,暮雨晨风袭病身。

广结词林华夏友,弘扬艺海砚田人。

江天万里云翻涌,翰苑花开又一春。

登长城抒怀

千古长城第一旗,秦松汉柏比雄姿。

骚风惊断始皇梦,回首人间都是诗。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1996年6月,在北京端阳诗会期间,《华夏吟友》主编王成纲举“诗”字旗,率众诗友登长城。休息时,王先生吟出此诗首句,请众人各续写成一首绝句,要求最后一字必须是“诗”字。我吟出后三句,得到赞扬。王先生回家亲笔书写全诗,赠送于我。

我习作诗词十分感谢《华夏吟友》主编王成纲先生。20年前,我向沧州著名学者白焕宗先生学习诗词:“中清,北京《华夏吟友》王成纲向全国征集诗词,你投递几首试试。”在白老师的鼓励下,我寄出了十几首。大约过了二周时间,王成纲将修改后的4首诗稿寄还我,让我重新抄写清楚再寄给他。首卷《华夏吟友》出版后,我收藏一部。从此,我与王先生的交往越来越多。他坚持每稿必复,无论当天来稿多少,均答复完毕并寄还作者,有时一人三复其稿,他热情周到的服务得到全国广大诗友的称赞。大概是在编辑第二卷的时候,王先生突患重病住院治疗多日。病愈后,他又开始了征稿。这年端午节,我应邀请参加了由王成纲组织的全国诗词改稿会。在会上我见到了朱惠民先生,认识了剧作家鞠盛老师。

《人情果》改编电视剧


冰天雪地腊梅妍,鸡报黎明辞旧年。

笔墨图章心相印,诗词曲赋脉通联。


求知学海行千里,探宝书山涉百川。

两脚踏平风雨路,迎来艺苑艳阳天。


正义风吹铁树开,梧桐引领凤凰来。

十年盼得青山绿,无限情思诱我才。

“浊酒不销忧国泪,救时应仗出群才。”说起鞠盛老,我们之间确实有故事。在“端阳诗会”第一天,著名作家姚雪垠亲自到会并与大家合影留念。国学大师范曾先生为诗会发来贺信。剧作家鞠盛在会上作了《孙中山诗传》《爱国名将张学良》剧本创作演讲。我在会上讲述了《出售“人情砖”,苦了制砖人》《出售“人情果”,苦了种果人》由新闻稿创作诗词的经过。大概是我的事迹感动了鞠盛先生,那年秋天,鞠盛与夫人杜惠芬,还有新华社记者谢政辉、实习生张锋萍,一起从北京来到我家采访。鞠老说他们来的目的是,根据“人情砖”“人情果”事件编电视剧。他们吃农家饭,睡农家炕,访农家人。三天后,他们返回北京。

由“人情砖”、“人情果”新闻稿改编电视剧我当然高兴,于是创作了上面两首小诗。1998年4月,我考进《沧州晚报》当了记者。2008年我走进了人民日报社《民生周刊》杂志,任外联主任。从此,真是迎来了文化苑里的艳阳天。2019年11月,我又被聘为人民日报社市场报网络版《时讯中国》编辑部副主任。

鞠盛等人回北京后我们双方失去了联系,经多次打听未果。俗话说,有缘千里能相会,无缘咫尺难相逢。世界上“无巧不成书”的事确实是有的。2018年10月17日,姓氏文化促进会执行会长、中华姓氏大讲堂创办人柳哲先生的一篇文章,帮我找到了20年前,现年98岁高龄的诗词前辈鞠盛老先生。

2018年10月16日,我应邀来到山东日照世界韩氏文化园,参加韩氏文化研究中心成立大会活动。会后,我在朋友圈里偶然看到一篇介绍诗词名人、北京剧作家鞠盛的文章。“鞠盛”?是不是我要寻找的那个“鞠盛”呢?

我立即打开文章朝下看:《洪湖赤卫队》源自《洪湖母子》——原创作者鞠盛埋没半个多世纪。这篇文章是由鞠盛口述,柳哲整理。文章介绍:“我是一位97岁的老诗人、剧作家,中国电影出版社离休干部。1922年出生在江苏靖江,1940年参加新四军,194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4年结婚成家。作品有《洪湖母子》、《孙中山诗传》、《李自成后传》等10余部。”

“我是最早全面反映我国洪湖地区革命斗争的作者,1951年9月,我考进原来中央文化部电影局电影学校编剧班。 “土改”中,1951年下半年至1952年上半年,我先后八个月在湖北洪湖深入生活。回京后,我所在北京电影学校编剧班布置暑期作业,首先要求提交电影剧本作业,我根据在洪湖地区了解的生活素材,最初创作了电影剧本《红军的儿子》,先后修改成《洪湖水》、《苦难的历程》、《洪湖母子》。1957年,我把剧本《洪湖水》以及另外一个剧本《苦难的历程》两个电影手稿,交给了当时前来参加整风会议的文化部负责电影剧本的陈荒煤(后任文化部副部长)。1957年反右,我被划为“极右”,送往劳教,后又被遣返老家江苏靖江“改造思想”。 1962年,《洪湖赤卫队》歌剧电影公演后,才得知我的剧本已改编成电影。我曾上书时任文化部副部长的陈荒煤,询问提交他审阅的两个电影剧本的流向。但此事,最后不了了之。”

柳哲的文章接着说:“1956年8月15日《解放军文艺》对《苦难的历程》(后改定为《洪湖母子》)的审查意见:“《苦难的历程》收读了。我们认为这一部作品内容还是很丰富的。这样长期斗争、这样复杂的代表各方面的人物,作品都得到了相当程度的反映,这是很难得的。但也正因为这样有些情节、有些场面也就刻画得不够细致,有些人难免得不到彻底的发展和描写。因此使作品不能一贯的始终如一的吸引住读者。加上这部作品的篇幅过长,我们意见还是出版单印本较更为合适些。”

“1991年3月2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电影制片厂文学部编辑部的回复:“《洪湖水》电影小说已拜读,这部作品时间跨度大,内容好,对于我党领导下早期洪湖斗争那段特定的历史作了富有教益的艺术概括,众多人物,性格各异,不乏动人的章节。作者在解放初期能够写出这样的作品是难能可贵的。我们感到时至今日,雷同的电影作品已有问世。我厂不拟拍摄。作者可否考虑与电视部门联系以寻求拍摄的可能性。感谢您对我厂工作的支持。”

“2004年5月5日,我曾写信给中共洪湖县委宣传部负责同志,对于我们了解该剧的创作背景与来龙去脉,有较为重要的参考价值,信是这样写的:“我是一个原新四军的战士,中共党员,现为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理事,北京千载文化艺术中心法人、总经理。1951年秋至1952年夏在洪湖地区参加土改。该期间,我曾经遇到一位赤卫队长的妻子。她的丈夫在斗争中惨遭杀害。她为了避免地主恶霸和国民党反动派的迫害,遂怀抱着婴儿逃难至武汉,历经苦难,把婴儿哺育成为码头工人。武汉解放前夕,当得知解放军已进入洪湖地区,便带着儿子一起回到洪湖,迎接解放。国民党反动派这时正阴谋破坏洪湖大堤,使武汉周围成为一片汪洋泽国。当地人民展开护堤工作,她也英勇地参加了这一斗争,付出了血的代价,取得了护堤斗争的胜利,解放了武汉。”

柳哲文章接着说,“这位母亲的事迹,使我深受感动,1952年夏天土改结束后,我回到当时的中央文化部电影局电影学校编剧班,继续学习,当时领导号召我们创作电影剧本,于是我就写了《洪湖母子》(原名苦难的历程))曾受到领导同学的鼓励。当时的解放军文艺杂志社,准备为我出版单行本发行,后又承蒙中国作家协会给予我创作贷款,让我再去洪湖体验生活。当时长春电影制片厂还准备将其推上银幕,但是由于我被错划为“右派”,受到劳动教养处分,上述一切都作罢论。这一剧本一直搁置今天,本不打算做任何努力。但有的同志鼓励我说,洪湖地区革命斗争,一直是我党革命斗争的重要一环,而反应洪湖地区革命斗争的,据我所知,只有《洪湖赤卫队》一部电影,而《洪湖母亲》的内容则涉及到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农村合作化四个时期,比较全面,如能出版该剧本或将之搬上屏幕。他们认为仍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希望能得到你们的关怀和支持。”“我将珍藏半个多世纪的《洪湖水》剧本手稿,重新修改后,定名为《洪湖母子》,希望能够出版或拍摄成电影或电视剧。我认为该剧本比《洪湖赤卫队》更全面,较能如实地反映洪湖地区伟大的革命斗争,电影《洪湖赤卫队》只是选取了其中的一部分。”

读罢全文,我确信柳哲介绍的“鞠盛”,就是我要找的“鞠盛”!文章最后还有作者柳哲的电话号码,以及“鞠盛”夫妇的照片。对!没错,就是这二位老人——鞠盛和他的夫人杜惠芳!我拨通柳哲先生电话后,他告诉我了鞠老的电话号码。

我从山东日照回到青县当天,拨通了鞠老的电话。说起当年的往事,鞠老仍然记得。鞠老告诉我,他现在住北京海淀上庄翠湖老年庄园。“我与夫人杜惠芬都已年逾九旬,我俩无欲无求,把唯一的一套房产捐献给社会,创办了鞠盛、杜惠芬诗词事业工作室,将我的藏书、手稿以及与海内外诗友往来书信、研究资料全部归类整理,免费对外开放,为诗词爱好者提供学习、研究、光大诗词事业的公益文化场所。”鞠老在电话里再三邀请我到他那里做客,我答应了老人家的邀请。择日,我一定到北京拜谒他老人家。

祝鞠老、杜老夫妇健康长寿!

朱惠民获奖对联奇遇记

一副佳联寓意深,朱公教导众君谆。

李某剽窃中头奖,错把今人当古人。

“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2000年11月25日,《沧州晚报》发表我的一篇通讯《获奖对联奇遇记》文章,在全国文化界引起不小的轰动。

对联作者朱惠民先生说:“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时。这副对联自1985年问世以来,至今已经34个年头。在这34年中,它由初出得句庐经媒体传播和人们口头传诵不胫而走,传遍大江南北,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很多领导干部把它抄下来作为自己的座右铭,还被习主席在文章中一再引用。这让我受宠若惊,感到无比荣幸。”说到这副对联,还真有些传奇式的故事。

2000年5月30日,由深圳市宝安区纪委发起的首届“宝安杯”廉政广告设计竞赛。一位西安的李某将楹联大典上,由朱惠民创作的“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时”这副对联,换成自己的名字投稿中奖。10上旬,大赛组委会通过《中国纪检监督报》等报刊,向全国公布了所有获奖作品及作者姓名。山东一位读者见到这则广告语后,立即致函大赛组委会:“获奖作者不是李某,而是河北献县的朱惠民。”大赛组委会对山东读者的举报十分重视,由宝安纪委出面,请求献县纪委核查此事。献县纪委将朱惠民创作此联的背景材料等以及这副对联的复印件,一并寄达大赛组委会。在证据面前,组委会确定这副对联的作者是朱惠民,而不是西安的李某。当年10月28日,朱先生应邀请来到深圳领取了获奖证书和奖金。值得一提的是,朱先生的“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时”被制成精美的座右铭,赠送给宝安区党政干部和所有获奖者。

30年前,《人民日报》发表的一篇文章写到:“古人云,‘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时’”。这个作者错把朱先生当成了“古人”,您说有意思吧。

朱惠民,1944年生,河北省献县人。笔名何许人。他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沧州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楹联学会第三、四届理事、河北省楹联学会副会长、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沧州市诗词学会原副会长;沧海印社副社长。他当过中小学教师,也做过县委宣传部长、政府副县长、人大副主任。主要著作有《得句庐联存》、《得句庐诗存》、《得句庐墨存》、《隽思妙语》等十余部。

赠田蕴章田英章先生

钟情书法少年时,忘食难眠临墨池。

日课碑文千百字,夜吟唐宋两三诗。

铭心刻骨田家训,秉笔凝神艺海痴。

网友荧屏听讲座,弘扬国粹万人追。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2008年1月31日,我在《中国民营经济周刊》发表《田蕴章:纵横网络论书法》长篇通讯。十年前,著名书法家田蕴章先生在天津北方网开设了“每日一题,每日一字”书法讲座系列视频节目,引起全国极大轰动。他在“每日一字”中举一反三地从历史文化传统和文字学的角度解释和教授每一个字的写法。他在“每日一题”,直言不讳地抨击了当代书坛存在的弊病,更是直截了当地点评了很多古今名家,可谓是一针见血,入木三分。一时间众多网友纷纷响应,好评如潮。一年365讲,抑扬顿挫,谈古论今,节目点击率达到上千万次,他为中国书法教学作出了巨大贡献。我无数次观看讲座,练习书法。我前后三次到田家采访,并请田老师为我书写了“听雪敲诗”四个大字。田蕴章教授对诗词、楹联、古文、书论等研究极深,而且博闻强记,讲座不看书稿,在传统文化方面是一位真正的大师级人物。

    后来我又采访了田蕴章的胞弟田英章先生,并给他介绍去马占岭(82岁)、黄绍华两个学生。田英章赠我一幅作品:“留香凝雾,摇月鸣风。”马、黄二位学有所成,进步很大。黄绍华被田英章收为入室弟子。2018年黄绍华在《沧州骄子》一书中,以《明珠璀璨耀中华——田英章和田楷书法》为题,详细介绍了田英章的事迹。

尹升收养17位老人

无边大爱是尹升,收养孤老十七名。

媒体多家同报道,一时红透百千城。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名扬天下的中国好人尹升是我在全国率先报道的。尹升祖籍河北青县,是天津知名书画家。早在我未进报社之前就了解尹升收养孤寡老人的事迹。2001年11月,我带着摄影记者来到天津尹升家。采访结束,我连夜赶写了《收养十七位老人的书画家》长篇通讯。当年11月23日在《沧州晚报》头版头条配彩片见报。尹升的事迹登报后,我给《天津日报》《今晚报》各寄一份样报。因为尹升的户籍在天津,天津媒体理应大力宣传尹升的事迹,但是他们并不了解尹升。《天津日报》《今晚报》见到《沧州晚报》后,多年多次派记者采写了大量报道尹升的稿子。天津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夕阳红》栏目跟踪报道了尹升。此后,全国若干媒体、网站纷纷转发尹升的事迹。从此,尹升红遍全国,尤其书画界更是人人皆知。世界级影星成龙资助尹升10万元生活费赡养老人。据悉,尹升拿出大部分钱赠送给青县的大学生和特困老人。2010年5月,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以及全国各大媒体,集中报道了尹升的事迹。

李立新和章台诗词

不为荣辱叹途穷,诗壮精神意志雄。

九万清词谈理妙,三千丽句诉情衷。

龙泉锋利惊魔鬼,石砚磨穿诛蛀虫。

风疾霜寒人健步,情空霞照满天红。

李立新先生原诗

京冀营稼穡,闵闵望春田。

足立三千界,年收一万钱。

风霜何太苦,诗酒仅为缘。

贫赋仍须逐,茅庐近日边。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李立新,1920年生,四川合江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四川省诗词学会理事、华容县章台诗社主编、《华夏吟友》编委。我在北京与李老认识后来往密切,他为我在《章台诗词》发表多首作品。

贺沧州农民诗书画研究会成立

乡间韵士喜相逢,共醉狮城雅兴同。

巾帼操觚书雅卷,男儿秉笔赋雄风。

黄童吟唱垂杨绿,白叟讴歌枫叶红。

腐气腥风吹艺海,骚人不拜有钱翁。

 

东方日出暖心房,伏案疾书喜欲狂。

画海蛟龙飞粤鄂,诗田骏马跨琼湘。

纸山岌岌轻濡尽,笔树苍苍旺长忙。

四宝显灵扬国粹,高堂雅室溢兰香。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此诗由沧州著名书法家刘芳庭书写,在我诗词演唱会上展示,于斌先生朗诵。

自 乐

我在农家里,群书是至交。

晨看华夏史,夜学古诗钞。

琴语绕梁栋,歌声入野郊。

自循棋谱弈,布阵细推敲。

红 砖

窑中点火土成金,日夜焚烧炼铁心。

脱掉泥装披赤色,城乡建设万民钦。

品茶

热水沏茶花自开,轻歌咏叹祝英台。

忧愁随汗腾腾冒,大笑一声神又来。

牛年初吟

盼得金秋收获日,忽来腐鼠盗香菇。

拓荒垦地犁锄废,血汗三江骨架酥。

 

贺刘芳庭、贾智敏伉俪乔迁新居

矮房积雨似长江,书画装盆抢渡忙。

惜字如金家宝爱,担忧片纸落汪洋。

 

云散天晴万道霞,新楼稳坐品香茶。

笑迎晓日又挥笔,寄意丹青岁月华。

“胸中万卷风雷动,无端直奔笔下来。”刘芳庭,书画家,《沧州日报》原记者、美术编辑,沧州书法协会首任主席。曾为我制印一方,还为我的《耕闲吟》《故乡笔痕》设计封面。刘老年高德劭,令我尊敬,祝刘老健康长寿!

这年一场大雨,刘老师家院内积水没膝。我亲眼目睹他携夫人用塑料大盆向外搬运东西。后来他家住上了楼房。

赏刘芳庭梅花图

红梅烂漫满天霞,两壁高墙两壁花。

彩笔多情常戏墨,赏花梦里到刘家。

 

顶霜斗雪绽银花,老树争春感物华。

独立寒天香馥郁,清风傲骨迓朝霞。

自 愧

愧为他人作嫁妆,连篇累牍耍官腔。

孤灯伴我三千夜,对镜方惊鬓染霜。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曾在乡镇和青县县委办公室工作十几年,写了不少机关材料。一次,我同沧州市政府几个秘书在一起吃饭时吟诵了这首小诗。不料一个年轻人激动地流眼泪。他说:“感同身受,韩老师这首诗描写得太真实了。”

羊绒情

雪莲竞放北京城,精细羊绒系友情。

拯救残躯怀博爱,红心一片照天明。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北京雪莲羊绒集团公司职工傅化芝,身患癌症,单位出巨资抢救,干部职工捐资万元。患者及其家属、亲友不胜感谢。其弟请我代写感谢信,并赠诗一首。

四十有感

寸阴尺璧良宵美,一刻千金壮岁华。

窗下书生时弄墨,田间少妇日锄麻。

秧苗压垄穷家喜,蚕茧抽丝富户奢。

活着拼争创大业,声名留给后人夸。

 

窗上冰画

夜寐过三更,寒窗画自成。

层层屏嶂立,磊磊峭岩横。

东舍金鸡唱,西邻鸾凤鸣。

晨醒互观赏,冰画众人惊。

“天资聪颖慧根尚在;生性懒惰才智枉存。”30年前的农村,冬天屋子冷,早晨起来经常会看到玻璃上的冰画,千奇百怪,或像树木花卉;青草稼穡;或像高山悬崖,河流鱼虾;或像耕牛野兽,家禽鸡鸭……现在家家生炉子,屋里暖和,再也看不到冰画了。

我家来了书画家

群英怡悦莅农家,笔走龙蛇灿若霞。

纸墨芳香人欲醉,愚夫冷室绽奇葩。

“学如黄鹤习如鹊,勤如羽翼奋如翅。”1992年春,青县耿建华为我家邀请孙玉山、李德瑞、李涛、刘文源、张人介、只仙波、谭秀汉、刘恩增、杨学华、王树鹏、李秀英陈兆荣、韩正山等20多位书画家,光临寒舍,挥毫展艺。

赠诗友

济物平心鸿运来,习文弄墨筑诗台。

达观慎独谦恭让,读破群书古籍埋。

责任编辑:李洪涛

[上一篇] 春在何方

[上一篇] 西域行吟——古风 抗疫初捷

评论

采风网  主办方:河北省采风学会  Copyright © 2015-2024   版权所有   冀ICP备15015400号-1 冀ICP备15015400号-2

绑定会员信息

邮箱:
密码:
邮箱:
密码:
Another Mod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