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首页 >  文艺名家 > 山水精神 笔墨情怀——张志恒山水画印象
山水精神 笔墨情怀——张志恒山水画印象
作者:王浩

和张志恒先生(左)合影

      每一位山水画家,经过多年的追求和探索,心中都会有个梦想,有朝一日,在中国美术馆开个人作品展。1998年10月,张志恒先生在中国美术馆成功举办了个人水墨山水画展,中央电视台及人民日报等首都多家新闻媒体予以报道,这不仅在画坛引起轰动。也圆了他多年的梦想。


群峰绕祥云 绿树掩人家


      张志恒出生于文化古城河北正定县内,因从小喜爱绘画,少年的他幸运的考入中央美术学院附中。中央美术学院附中师资力量雄厚,艺术氛围浓,他的第一堂美术作品欣赏课,是李可染的碳铅笔山水写生画,授课老师是李可染先生的得意门生李行简。这在他心里引起强烈的冲击和震撼,从此,开启了他山水画创作的艺术之路。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清代画家蒋和说,“学习须从规矩入、神化亦从规矩出”。 李可染先生在强调学习中国画说,必须继承传统,并能体现时代精神和个人风格,做到“笔墨当随时代”。张志恒师从名家,在他们精心的教诲下,潜心学习中国画艺术,除了临摹古代名家之作,深得其严紧法度。工作之余,便与山水草木石土云霞为伍,把自己的喜怒哀乐寄托在笔墨之中,历经几十个春夏秋冬,打下深厚的传统笔墨功力。他的绘画艺术造型准确,构思巧妙,立意隽永,气韵生动。并形成了整套以水墨的表现技法,在内容和创作上,反映出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和审美情趣。


云山叠翠飞瀑鸣泉


      张志恒先生对山水画大美境界的不倦追求,在他用笔用墨的变化中表现的很为突出,他用笔富于变化,中锋、侧锋顺逆转折、运用自如。这和他与恩师李行简、卢沉等先生的八年相处很有关系。也和他正确的理解中国画的真谛,熟悉的掌握笔墨技巧有很大关系。用笔通常指的是勾、勒、皴、擦、点的笔法以及下笔轻重、疾徐、偏正、曲直等变化。用墨“墨”通常指烘、染、破、积、泼等墨法及干湿浓淡等变化。张志恒在多年磨练和砥砺中,深知“皴擦”之法立于笔墨之首。在山水画创作中,皴法的处理还要与整幅画所要表现的意境相结合,要赋皴法以生命。明代画家杜琼说:绘画之事,胸中造化,吐露于笔端。他学习古人的技法,结合自己多年的感悟,所创作的六尺画幅《高山流水》,得太行山之性情,其画面层层相叠,跌宕多变,气势雄浑。并用长短不一,浓淡有变的线条,勾写出山石的险峻,皴擦出丰富的层次,淡墨朴拙,浓墨淋漓,墨色有柔有刚,笔墨苍润,境界深远,浑然一体。笔墨在结构、势态上都体现为一种从容自然的情致与意味,展示出天人合一的大美,和超远的自我胸襟和情怀。


清江帆影


      当他脚踏实地的进行着他的豪情远致的太行风貌山水画创作时,中国美术馆的一次名家画展,改变了他的创作思路和风格。那次,他刚进展厅,那位大家的作品令他十分震撼,看久了,数十幅一种画法,一个模式,令他产生视觉疲劳,也陷入了沉思。偶然的机会,他去江南水乡采风,两岸的山色十分之美,连绵不断的山峦形如青螺,两岸渔村处处,江面渔舟点点,这南国妩媚动人的山水画面,给人一种春意盎然和生气蓬勃之感。从此,他改变并定位了了自己艺术的出发点,在自己的作品里糅合进了江南水乡风情,开始追求那种平和,宁静,淡雅,致远的艺术境界。


云海日出


       欣赏一幅中国山水画,没有单一和僵化的标准,不只是看技巧,更重要的是作者所表现的情怀。仁者乐山,知者乐水就是一种超远的情怀。气韵生动,趣味高雅,艺术语感生动,方是大境界。他创作出来的作品《峡江烟云》,清幽疏朗,飞瀑姿态跌宕多变,《山青水绿画中居》,意境优美,近水淡淡,远山苍茫。观其作品,让人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他博采众长,认真研究传统绘画的笔墨技巧和表现手法,不断的突破自我,他画风多样,既有太行的巍峨气势,又有江南水乡的风貌,这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充分显示出他驾驭笔墨,驾驭自然山水的能力。张志恒把山水画创作融入自己的生命,融入自己的人生理想与艺术理想。


燕山长城


      天道酬勤。由于在中国山水画上所取得的成绩以及在书画界的良好声誉,他先后被授予中国书画百杰、德艺双馨艺术家、世界铜奖艺术家、2005年书画名家、2007年度中国时代人物、“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理论与实践创新成果奖金奖”等荣誉。除了1998年中国美术馆的展,2015年9月17日,在他的家乡,河北省美术馆又举办了他的个人展:山水寄情——张志恒50年绘画回顾展。


韶山毛主席故居


      张志恒先生对绘画艺术一丝不苟的态度,也体现在他的本职工作中。多年来,他在编辑岗位辛勤耕耘,默默的作着为人做嫁衣的工作。退休后,整日埋首于宣纸墨池之中,沉浸在自己的笔墨世界,挖掘中国山水画的精妙,为我们不断创作出一幅幅精美的画作。随着他对艺术真谛的领悟,相信他会创作出更多的优秀作品。

[下一篇] 道法自然 大美不言 ——宋凤洲书法感悟

[上一篇] 为了再现石家庄的“小敦煌”,他蜗居陋室,耗尽十年心血百万积蓄

评论

采风网  主办方:河北省采风学会  Copyright © 2015-2025   版权所有   冀ICP备15015400号-1 冀ICP备15015400号-2

绑定会员信息

邮箱:
密码:
邮箱:
密码:
Another Mod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