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首页 >  散文作品 > 我的父亲母亲
我的父亲母亲
作者:顺其自然师美素


天下父母生儿育女都一样,人生境遇各不同。我父母人生坎坷苦命异常。我奶奶在父亲还是吃奶婴儿的时候因病去世,当时我爷爷是涉县第一任青年抗日救国会主席,八路军地方工作团成员,常年奔波在外做抗日工作,根本顾不上还在襁褓中的我父亲,更不幸的是我爷爷在艰苦卓绝的斗争中积劳成疾,在我父亲三岁时英年早逝,我父亲成了没爹没娘的孤儿。我姥爷早年参加八路军,在解放安阳战斗中壮烈牺牲,牺牲时也刚二十岁出头,他的姓名永远刻在了涉县烈士碑上;我姥姥后嫁给了当时的八路军造币纸厂工会主席,工厂往北京迁时后姥爷回家探亲,家人一直以为他不在人世了,现在活着回来了,怎么也不让他再离家出走,姥姥就跟着后姥爷定居在了安阳小屯村。我的父亲母亲都在幼年失去了自己的父母,娘怀中撒娇爹肩上欢笑的幸福时光与他们无缘,他们都是在自己奶奶的抚养下长大的,他们的大爷或姑姑、姥姥都给予了很大的照顾和帮助。由于我的爷爷对革命有功,我的姥爷是革命烈士,村上照顾一下,公家给点补助,我父母生活上没有遭很大的罪受,后来都有了自己的工作。艰难困苦的生活环境让我父母从小养成了不屈不挠勤劳俭朴善良正义的品格,这为他们在后来的人生道路上从容应对各种困难和打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我父母生养了五个儿子。我们小的时候还是集体所有制,在生产队里我们家孩子多没劳力是典型的吃累户,生活非常困难。我记得父亲总是穿着带补丁但很干净整齐的衣服,母亲巧手细针脚把补丁衬补在破洞里面并不难看,反而衬托了父亲精精神神、利利索索,干干净净的慈爱形象。父亲很爱孩子,小时候我们做错了事,父亲总是雷声大雨点小,骂的声音很大,巴掌打在身上并不疼。那时候供销社每年冬天从农户手中收上柿饼统一装篓出口,为了赶时间晚上加班装篓,父亲带我们兄弟去装柿饼挣钱,鼓励我们挣钱了好买书学习,学到知识长大了才有出息。我们喂兔子父亲帮助垒窝。我们刨药材父亲帮助蜕皮。我们和父亲一起到自留地干活,他总是对我们说累了就去玩会,他累的满头大汗,还在心疼孩子们。父亲到县里开会,散会的最后一顿饭总要把馍馍留着不吃带回来分给我们吃,那时吃白面馍是很美好的事情。父亲给我们理头发,教我们学骑自行车,领我们看戏看电影。那时农村演电影唱戏都是在露天场上,小孩看不见大人就把孩子扛在肩上看,我们都被父亲扛在肩上看过电影看过戏。我上大学的时候有一次回家,当时不像现在打个电话告诉家里,父母并不知道我回家,一进家门母亲就说,你爹一直说你今天肯定回来,你就真回来了。我想这就是父爱的心灵感应吧。现在想起父亲总觉得很遗憾,其实父亲的心脏一直不好,干活时气短好心慌,总是让我们给他捶捶背,要是现在的条件早去医院检查治疗也不会过早离开我们,只是当时家里很困难,父亲只顾养活一大家子人,把自己的身体放到了一边,久而久之积成了大病。父亲是在县开会时晚上在招待所突发心肌梗塞去世的,小弟们还盼着父亲回来分馍吃啊,但这个奢望永远不会再有了。父亲去世时我还在外上学,每次回到父亲跟前他端详着我充满关切的慈爱目光成了永久的回忆。父亲去世才四十岁,母亲三十九岁,我最大十八岁,下面的四个弟弟都是未成年的孩子,最小的弟弟才七岁。这个吃累户家庭突然又遭此塌天大祸,整个家庭陷入了叫天不应入地无门的绝境之中。记得父亲发丧那天一街两行人都哭了,分明都觉得这家人的日子是没法过了,然而母亲超乎寻常的意志和操家理财的能力让所有亲朋好友街坊邻居很快向她伸出了大拇指。大雪压青松,青松且挺直,母亲很快从巨大悲痛中走出来,常听她对别人说:我不能倒下去,还得为五个没成人的儿子着想哩。母亲做到了,她带着五个未成年的孩子勇敢向未来的生活走去,被痛苦泪水洗礼的目光更加坚定,被困难压得超限的精神更加抖擞。

母亲勤劳节俭。她很会计划生活,菜旺且贱的时候,她就多买一些晒成干菜,如干豆角、干萝卜条、干南瓜片、干白菜叶、干土豆片、干红薯片等,到鲜菜青黄不接的时候就派上用场,花很少钱还不缺菜吃,其实干菜很好吃,有的甚至比鲜菜还好吃。母亲用干豆角、干萝卜条做的抿节炉面很好吃,做法是把干菜预先泡上,把玉米面白面两掺和好,有时为了节省白面就放一把豆面成三掺面,把泡好的干菜炒一下填适当水滚起来后,在锅上架好抿节床,把和好的面团分几次放在抿节床上,用手掌使劲往下抿,抿好的抿节堆在菜上面,盖上锅盖蒸十五分钟后用筷子把抿节面抖开与菜搅匀就成了很好吃的抿节炉面。这种干菜粗粮细作的饭还有好多种,如一锅干菜杂面条、一锅干菜面片、干菜锅小卷等等。记得那时候离家八里远的一个村有一台用玉米面轧成面条的机器,十几岁的我多次和别人一起徒步到那里轧过玉米面面条,那时候还吃高粱米、高粱面、红薯面等。

母亲工作敬业。我上初中时是母亲的学生,母亲讲完课总是坐在最需要帮助的学生旁边答疑解难;母亲每天批改作业都要到深夜,每本作业上都要写上好坏分明的评语和努力方向的叮嘱;母亲当班主任很有一套方法,就是把学生当做自己的孩子一样关心,当成知心朋友一样相处,学生有啥心里话愿意和她说,学生家长见了她远远的就打招呼,还经常让孩子给她送些鲜菜。县教研室多次在区片举办教学讲座让母亲讲示范课。父亲去世时,学校领导同事对她都很照顾,主动把她的课担起来,让她多休息几天,但母亲办了父亲的丧事就回学校上课了,她不想连累别人,也离不开她的学生们。

母亲乐于助人。她会裁剪衣服,每年一进腊月白天上班,晚上改罢作业还要熬夜给街坊邻居亲戚朋友义务做衣服。忙秋忙夏学校放假了,她张罗着与别人互相帮助忙夏收忙秋天。忙夏收母亲是扬麦子好手,人们把割回的麦子在麦场上摊开晒,晒干了驴拉着石磙子在上面转着圈反复碾,之后用木叉子把上面的麦秸挑到一边扎垛,碾下的麦子粒扫成堆,几个人用木锹把麦粒往空中扬,轻的麦壳飘到边上扫走,重的麦粒落成一堆装袋,过后再把袋装的麦子摊在麦场上晒,反复晒几次干透了,用簸箕簸掉剩余的麦壳,一套程序下来麦子就可入库了。忙秋天母亲和人家一起打稻子,打稻子排班,按稻子入场先后挨家打,母亲常常是打完了这家打那家,到自己家打了,别人就都来帮忙。打稻子的活很脏很累很危险,一排人站在像刺猬一样浑身有刺的打稻子机前,电带的飞快转着的打稻子机把稻粒打下来的同时,激扬起沙尘暴般的碎稻秸硝,击打着人们的脸颊手背,散落在人的帽子身上,打一场稻子下来,人的鼻子眼窝都是稻秸硝认不清谁是谁。打稻子需要掌握的关键技术是一定要攥紧稻杆站稳脚跟,攥不紧飞快转动的稻子机会把稻子杆从人的手中拽出,站不稳把人拽到飞快转动的稻子机上轻者受伤,重者要命。母亲在这辛勤劳作的人群中建立起了大家对她的信任,谁有啥心思都愿意跟她说,清官难断的家务事也找她解决,说来也怪,一些村干部解决不开的事,她真给解决了,这就是信任的力量。

母亲特别坚强。儿子多需要盖房子,过去盖房子不像现在包工,都是找人盖的,好在母亲在村里威信好,只要找到谁没有不应的,还有人知道了主动来的。盖房子那段时间,母亲晚上提灯上门找人,找罢人就已经很晚了,还要准备明天吃的用的,常常是干到凌晨一两点上炕睡一会就又该起来做早饭了。父亲去世的打击,生活负担的重压让母亲积劳成疾,父亲去世第二年,她被查出子宫肌瘤,做了子宫切除手术;后来又得了糖尿病,二十多年的糖尿病吃药已经不管用了,每顿饭前都要自己给自己打胰岛素。疾病缠身并没有催垮母亲的精神,她一边工作,一边操劳着给五个儿子成了家,由于身体原因提前退休后又承担起照看孙子的责任。

父恩浩荡,母爱无疆,搜寻世上所有的形容词难以涵括父恩母爱,笔耕父恩母爱犹如工匠雕刻山之盆景,技艺再精湛,也难真实再现大山厚德载物之胸怀,顶天立地之豪迈,俊秀奇险之魅力,蜿蜒逶迤之柔情,“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之美妙,把丰富的宝藏无私奉献给热爱它的人们之睿智和慈爱。

尽力生时养父母,死后悲号总是空。父亲去世早,给我们留下“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但母亲还在,如果父亲在天有灵,他肯定最想要的是我们孝敬母亲的那份心,我们孝敬母亲就等于给父亲也敬了孝。虽然孝道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很大的道理,但是细细品味的话,这也无非就是生活中的小事积累而来的,在给不了父母荣华富贵的时候,就给他们无微不至的关怀和陪伴,把孝道落实在日常的搀搀扶,捶捶背,按按腿,洗洗脚,端端饭,问问安,如果不在跟前就打打电话等一点一滴的细微行动上。孝敬父母永远不需要轰轰烈烈,最重要的就是怀有一颗持之以恒感恩的心。

“百善孝为先”,孝道是最大的天道,几千年来二十四孝的故事激励着一代代人去感恩父母孝敬双亲。孝道文化不仅是人类固有的传统美德,而且还是一切动物的本能,羔羊跪乳,乌鸦反哺都在诠释着孝道的真谛。孝道文化所体现的核心理念就是要求每个人一生都要恪守躬行并实现着至高至善的孝道,做到孝敬父母,尊长敬老,并延伸为尊重他人,忠于国家,办事诚信,邻里和睦,济世救人等范围,让孝道成为推动家庭兴旺国家强盛的巨大正能量。

 

作者简介:师美素,男,河北涉县人,中共党员,大学学历,科级干部,国家首批创新工程师,河北省采风学会会员,《中国乡村杂志》中国乡村作家人才库会员,邯郸市作协会员,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的国家一级著作《新时期工会精细化管理与工会制度改革指导手册》编委会委员,涉县组织部部风监督员。荣获6项国家专利,6次获县政府嘉奖,一次荣立三等功,十多次被评为县优秀党务工作者、市模范工会干部,省优秀工作队员;工会工作荣获“全国模范职工之家”称号;曾在光明日报、河北工人报、中原经济报、老人世界和多个网络平台发表通讯、散文和诗歌;《涉县在晋冀鲁豫根据地的历史地位与贡献》一文,被全国性“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历史地位与作用”研讨会评为优秀论文,并以优秀论文作者身份参加了研讨会;多篇学术论文被省、国家级论文集和大型丛书收录。散文《红色的爷爷》获“蕴东杯”大奖赛一等奖,散文《醉美山城》在2017年涉县三个百日攻坚宣传工作中被县委、政府颁发优秀奖荣誉证书,散文《老家祠堂》获河北省采风学会举办的“彩凤杯”大奖赛优秀奖。现住涉城镇龙祥小区3号楼2单元202房,联系电话:17736192491,邮箱:13230042292@163.com,邮编056400

                       

 

 

 

[上一篇] 我的运动生活

[上一篇] 长寿花开了

评论

采风网  主办方:河北省采风学会  Copyright © 2015-2024   版权所有   冀ICP备15015400号-1 冀ICP备15015400号-2

绑定会员信息

邮箱:
密码:
邮箱:
密码:
Another Mod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