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四月,天气晴朗,暖阳和煦,春风骀荡,一个难得的好天。宅家两个月了,在疫情有了明显好转后,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落寞,走,挖荠菜去!
荠菜是春天采野菜的首选。它营养丰富,不仅含有较多的蛋白质和钙,其所含的粗纤维、胡萝卜素还是人体必须的营养物质。荠菜性味甘、平,还有和脾、利水、止血、明目的功效。
“城雪初消荠菜生”。荠菜是名副其实的报春草。漫长的冬季,它在沃土里早已吸足了大地精华,正蓄势待发。冰雪消融,春风掠过,杏花绽放,匍匐在地皮上枯黄的叶片,一个鲤鱼打挺,迅疾从脚下绿到头顶,一颗颗翠绿、鲜嫩的小生灵,让人怜爱。用不到一周时间 ,一朵朵洁白的花就在春风中摇曳,似乎在告诉人们,采荠菜可要趁早啊!
“荒园槁叶飘,荠菜已堪挑。”你看,春潮翻涌的大地上,一身便装,一把小铲,一个塑料袋,或三五成群,或匹马单枪,穿梭在老乡家的菜园里,大田中,树林下,那是“时绕麦田求野荠”的城里人。
郑板桥有诗云:“三春荠菜绕有味,九熟樱桃最有名。清兴不辜诸酒伴,令人忘却异乡情”。古往今来,早春食荠菜不仅是文人墨客的偏好,也是普通百姓的习俗。陆游在《食荠》中描写荠菜食用妙诀:“小著盐醯和滋味,微加姜桂助精神。风炉歙钵穷家活,妙诀何曾肯授人。”食用荠菜有多种做法,北方人通常是把采集后的荠菜择净,浸泡,开水抄一下,蒸包子,煮饺子做馅。南方人吃荠菜讲究多,常用于清炒、煲汤、煮蛋、做混沌。吃不完的荠菜开水煮熟,存入冰箱冷冻,常吃常鲜,放到过年都不变味。
春天是野菜的天下,是它们展示风采的舞台。除去荠菜,还有蒲公英,苦麻菜,曲麻菜……
每当吃到一碗鲜嫩、清爽的荠菜馅饺子,便会想起我的故乡,那是家乡的味道。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生产队吃大锅饭,糠菜半年粮的岁月里,春天是最难熬的季节。一年辛苦劳作,秋后分到家的粮食仅够维持半年。到了春节,青黄不接,无米下锅,只好靠野菜维持生计。那时,家家缺粮少油,野菜做得清汤寡水,难以下咽。小时候,挖野菜是为了充饥,是延续生命之需。山里春天来得晚,过了清明,野菜才露头。孩子们放学后,不用家长督促,挎上篮子,握着铁铲,挖野菜去。孩子们采集野菜范围相当宽泛,树上的嫩叶,地上的草芽,只要是绿色的,通通采下来,收入蓝里。味苦难以下咽的,用水煮沸,浸泡几天,没了苦味再吃。
肚子里没粮食,没油水,野菜吃多了,双腿浮肿,拉肚子。孩子、大人,个个皮包骨,面黄肌瘦。大人们把仅有的红薯面、谷糠、麦麸留给正在发育的孩子,自己却忍饥受累,无怨无悔。
人到暮年,缅怀当年的岁月,常常把那段苦涩的日子与野菜连在一起,心生无限感慨。谁能理解,身居城市的老年人,热衷于采集荠菜,是想借此寄托对故乡亲人的怀念,对故乡黄土地的恋眷?
感恩亲人呵护,感恩野菜填补了我当年空空的肚囊,感恩那些贫困的岁月依然造就了我健壮的体魄。
如今,社会安稳,衣食无忧,挖荠菜成为市里人,特别是退休老年人的专长。荠菜已成为名店餐桌上价格不菲的奢侈品,旅游景点的招牌菜,那是吃腻了大鱼大肉后的清淡享受。
在这个美好的春日,带着全家,走出家门,迎春风,沐暖阳,赶一场春天的花事,在与大自然亲密拥抱的同时,顺便采撷一篮“其甘如荠”的山珍,既饱了眼福,又享乐口福,何乐不为!
燕山樵叟 2020年清明
责任编辑:李洪涛
[上一篇] 我的运动生活
[上一篇] 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旅游散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