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搅拿糕,塞外的人们并不陌生,都知道它是利用玉米面制作而成的一种便捷快餐食品。它不仅制作方法简单易学,而且吃起来口感软糯,香甜适口,是老少皆宜很受欢迎的绿色健康食品。在我的记忆里,十分清楚地记得在我刚上小学四年级的时候,第一次学习做饭就是为全家人做了一次搅拿糕,虽说父母在一旁耐心指导示范,但对我第一次上灶“掌勺”来说仍显得有些手忙脚乱,不知所措。
搅拿糕,顾名思义就是体现在一个搅字。制作搅拿糕的原材料主要取之于玉米面,也可取之于坝上生产的莜面。制作时,锅中放适量水烧开,然后将玉米面均匀地撒在沸腾的水面上,边撒边观看水和面粉的比例要适度。水少面多,口感干硬还易出现夹生干粉不熟等现象,水多面少就成了糊状,不易形成面团,无法食用,所以掌握好水与面粉适当比例是做好搅拿糕的关键。当锅中面粉放置一定比例后,就要一只手握紧锅柄,另一只手拿两三双筷子迅速用力顺着一个方向不停地搅动,中间万万不可停顿,也不可向相反方向来回搅动,否则很难成熟。搅动中要一气呵成,随着手中筷子的不停搅动,口中还要念念有词,嘴里不时地发出一圈、两圈、三圈计数声。当数完一百圈时才感到大功告成,方可出锅食用,所以当地还曾有人管搅拿糕称之为“一百遭”。这话听起来虽说有些粗俗直观,但形象比喻还很逼真,为餐桌上的食客在尽情享受舌尖美味的同时也增添了几分幽默与乐趣。
搅拿糕做熟装盘后,食客们须趁热将拿糕盛到自己的碗里,蘸着用酸菜、雪里蕻、豆腐丁或土豆丝做成各自喜爱的风味卤汁,有滋有味地吃了起来。如有喜欢爱吃辣味的食客,在金灿灿、热腾腾的拿糕上面放置一些红红的油辣子,上面再撒些香菜末小葱之类等配料,则更是别有一番风味。
记得那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我家住在沙城铁路的一个家属大院,大院里住着二十几户铁路人家。在我家隔壁住着一位退休多年的郝爷爷和他儿子,儿子远在外地的铁路工程部门工作,长年累月奋战在新建铁路施工线上,平时很难回到家中。因此独身一人的郝爷爷家就成了我们这些孩子们嬉戏玩耍的活动场所。郝爷爷的脾气非常温顺和蔼,从来不和我们发火,每天不厌其烦地给我们一遍又一遍地讲述着岳飞精忠报国、穆桂英挂帅、武松打虎等故事。有时郝爷爷还绘声绘色地给我们讲述他当年如何巧妙对付日本鬼子做些“偷懒”、“磨洋工”的故事,我们一个个都听得入了迷,不停地为郝爷爷的机智勇敢拍手叫好。每当我们正听得津津有味的时候,郝爷爷就停了下来,开始动手做饭,急得我们几个小伙伴不知如何是好。郝爷爷的饭菜很简单,几乎每天中午都是一成不变的搅拿糕,在那经济拮据物资匮乏的年代,人们也不追求膳食营养,只求填饱肚子就心满意足了。郝爷爷的搅拿糕只有少量的玉米面,里面掺兑了一多半的米糠麸皮,做出来的搅拿糕又黑又硬,苦涩难咽。尽管这样,也都馋得我们直流口水。为了讨好郝爷爷,我们几个小伙伴则围在郝爷爷身旁转来转去,帮着添柴烧火,刷锅洗碗。特别是当郝爷爷开始在锅中搅动拿糕时,我们几个小伙伴异口同声地喊起了“一圈、两圈、三圈”报数声。霎时间,那一句句清脆稚嫩的报数声冲破了小屋,飘到了室外,引得家属院的叔叔阿姨们笑声不断,给温馨祥和的家属院增添了无尽的活力。有时我们几个小伙伴看到郝爷爷要开始搅拿糕了,便故意提高嗓门、拉长声调,反反复复地报着一个数,其目的就是有意拖延时间,从中想戏弄郝爷爷多搅上几圈。由于我们年龄幼小,不明事理,对自己荒唐无知的不文明行为,不仅没有感到一丝愧疚,反而却让我们几个小伙伴偷偷笑个不停。
去年夏季的一天,曾在沙城站工作多年的老站长从北京打来电话,告知我要来沙城游玩并顺便看望一下在一起工作过的老同事。接到电话后,我心情极为激动,并认真思考着吃住行游等有关事宜。当我接上老站长后,首先将沙城近年来城镇建设变化进行了汇报,重点介绍了几家档次规模较好的餐馆饭店。而老站长却说:“我这次来沙城时间安排很紧,除了看看老同事外,还有一个重要任务,就是麻烦你给我找一家具有地方特色风味的搅拿糕餐馆”。经交谈得知,老站长从铁道部机关退休已有多年,目前已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平日里除爱好旅游、写点回忆录及旅游见闻外,还有一个爱好,就是将自己所到之处并品尝过的特色风味小吃,记录在案,汇集整理成册,近期准备编写一本《边走边吃边聊》的书籍,书中已给《沙城搅拿糕》一文预留下了“一席之地”,我听后连连点头称好。听了老站长一席话,我也不再过多解释什么,只好在一环境优雅的农家乐餐馆里吃了一顿沙城搅拿糕。这顿饭菜虽说有点简单寒酸,但宾主双方频频举杯,敬酒不断,气氛相当热烈,从始至终洋溢着欢歌笑语。看着老站长脸上露出的满意笑容,我心中原有的忧虑和不安也早已抛到了九霄云外。
抚今追昔,感慨万千。伴随着时代前进步伐,共和国已走过了七十个春秋。七十多年来,我们的国家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初仅以维持人们充饥需要的搅拿糕,如今却走进了饭店酒楼,登上了大雅之堂,成为了人们十分青睐的健康营养食品。搅拿糕就如同一部精美的历史画卷,真实地记录了昔日的艰辛与辛酸,同时也见证了祖国的日益繁荣与辉煌。
责任编辑:李洪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