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生我材必有用 莫让韶华东逝流
时光无法倒流,但时间的碎片可以一一拾起、拼接。人生在青少年时期是美好的。唐·戴叔伦《暮春感怀》诗吟道:“东皇去后韶华尽,老圃寒香别有秋。”明·李唐宾《梧桐叶》第一折:“韶华将尽,三分流水二分尘。”清·讴歌变俗人《醒世缘弹词》第九回:“看看又是残冬过,满眼韶华一片春。”唐李贺《啁(tiào)少年》诗:“莫道韶华镇长在,发白面皱专相待。”宋秦观《江城子》词:“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李大钊《青春》:“赠子之韶华,俾以青年纯洁之躬,饫尝青春之甘美。”元马谦斋《沉醉东风·自悟》曲:“人我场慢争优劣,免使傍人做话说,咫尺韶华去也。”
1953年农历2月22日清晨,我出生河北青县上伍村。当年,姐姐8岁,哥哥4岁,我4岁那年妹妹来到人间。父母领着我们
4个子女艰苦创业,在人生的道路上崎岖前行……
说起上伍来历,必须先讲一讲历史上的几位韩氏名人。据史料记载,上伍韩氏是北宋三朝宰相韩琦后裔。韩琦公曾连任宋仁宗、宋英宗、宋神宗三朝宰相,祖籍河南安阳,昼锦堂是琦公老家的住地。唐宋八大家之首欧阳修名著《昼锦堂记》,介绍了韩琦公一生的功绩。《昼锦堂韩琦后裔溯源》(中清主编)《三朝贤相韩琦》(仲义、中清合著)《宋庆龄祖籍在安阳》等书籍,对琦公的生平事迹均有详细记载。宋氏三姐妹是韩琦裔孙,今日海南省文昌县,是宋氏三姐妹的籍贯。宋子文、宋庆龄、宋美龄、宋霭龄的父亲是宋耀如。宋耀如起初不姓宋,而是姓韩,名曰韩教准。韩教准的生身父母,是韩鸿翼与韩王氏。韩鸿翼是文昌县一位颇有文化的儒商,为人宽厚,热心公益事业,且因经办赈务,几乎耗尽了祖传的积资。夫人王氏,端庄文静,能诗善书,博文通理。韩鸿翼人到中年,不幸染上了久治不愈的慢性疾病。因病致贫,韩家日渐窘迫,生活的重担,几乎全压在了其妻韩王氏的身上。
韩鸿翼夫妇育有三子:长子韩政准,次子韩教准,三子韩致准。家道中落,韩政准、韩教准不得不随着同乡漂洋过海,到印尼爪哇当起学徒工。其后,韩教准又跟随堂舅到了美国。堂舅在波士顿开了一家茶叶丝绸行,因为没有儿女,在征得韩教准父母同意后,12岁的韩教准过继给了堂舅。这位宋姓堂舅将韩教准换姓改名,韩教准成了宋耀如。
下面再讲一位重要人物韩国勋。古往今来,水有源,树有根,人类传宗接代岂能忘记祖宗。上伍韩氏宗谱序言中赫然写着“南阳郡昼锦堂”六个大字。现在的河南安阳原属南阳郡管辖。宗谱介绍,明朝洪武年间,上伍先祖韩顺,在南京科考获文武殿试双第一,后随燕王朱棣北上。韩顺英勇善战,武艺高强,屡立战功。朱棣称帝后,御赐韩顺,字国勋,授百户侯,十旗之长。明永乐二年(1404年),皇帝诏令山东即墨韩国勋,迁居河北沧州一侧建村创业,取名韩国勋屯。日后,张、李、杨、毛(弁)、邢、王、邹、丁、孙九姓,相继投奔韩国勋屯定居。由于户数较多,韩国勋决定将韩、张、李、杨、毛(弁)五姓编为上伍旗,其他五姓编为下伍旗。后更名为上伍村、下伍村。上伍韩姓从先祖顺公迄今共22世,分为元、亨、利、贞4门,字辈……万、长、恒、得、中、正、和、平……我是18世,目前健在的有7代人。
韩家有一个严明的家律,这就是:
一
乾坤有序家有律,祖德族训要牢记。
人知荣辱习礼仪,如不知礼无以立。
遵纪守法家风好,与人为善崇道义。
见贤思齐仰高洁,甘于奉献弃粗鄙。
纯朴宽厚秉诚信,针贬狡诈褒肃仪。
青少年人有理想,树立大志做栋梁。
天生我材必有用,艰苦创业要自强。
只图贪逸手必空,懈怠懒惰业难张。
勤劳致富人称赞,开拓进取意气扬。
守住琴心抱剑胆,科学登攀不畏险。
人生有涯知无限,求学路上多实践。
头不回来弦不断,矢志不渝向前看。
二
韩门自古重教育,呕心沥血育桃李。
感谢师恩为人梯,点燃红烛化春泥
灵魂巨匠芳声远,学子成材有志气。
书山涉足迎风上,学海张帆奔前程。
图小利人易丧志,贪大财者前途倾。
从小做起要廉洁,私欲强烈弊丛生。
崇尚人文通理性,德才兼备榜题名。
三
时兴五常正纲纪,为民服务多出力。
仁者爱人民所喜,清廉正义民所宜。
知书达理民所需,法律严明民所依。
明白人伦孝第一,对待长辈忌无礼。
人若出言用敬语,虐待老人悖情理。
天不容来法不依,父母老了勿嫌弃。
一旦有病快就医,精心照料细护理。
羊羔跪乳乌反哺,父母健在多福气。
博爱之心宜长存,忠恕孝道伴终身。
民族之魂华光照,贫不移志富不淫。
威吓不屈辱不忍,浩然正气贯古今。
心通大道道通神,人重名节防微尘。
四
天下韩氏一家人,凝聚力量格外亲。
分道扬鑣事必败,骨肉分离族不宁。
一根筷子易折断,团结和睦怀袒诚。
效仿后羿苍生济,常思夸父追光明。
耀古辉今家声振,优良传统要继承。
振国兴邦我有责,同根同源血最红。
宏扬祖德正能量,光前裕后香火明。
高唱族歌手挽手,戮力同心一路行。
几百年来,韩氏家族成员,人人遵守家律,为历代经济和文化建设作出了一定贡献。
上伍村座落在娘娘河堤两侧,说起娘娘河还有一个神奇的故事呢。
明朝成化年间,当地农家,在娘娘河两岸,年年种枣,岁岁丰产。迄今六百余载,“枣花竞绽依然盛,不见当年栽树人”。这年孝宗皇帝陪伴娘娘归宁兴济镇,特来观赏枣树。时值中秋,红枣成熟,孝宗品尝,龙心大悦,御封此树为:“枣树王”。民谚曰:围着树王三圈走,轻松活过九十九。一日三枣,长生不老。五谷伴小枣,胜过灵芝草。
光阴荏苒,六百年后,又是春天。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沧州骄子,韩姓人家,植枣树千亩,撷取“枣树王”接穗,嫁接小枣十万余株。首次参赛京津冀红枣大赛,荣获“枣王”特等奖,名扬华夏,九州商贾,纷至沓来,争购小枣。无数游客春赏蜜蜂啼绿树,夏听林涛伴鸟鸣,秋摘脆枣观黄叶,冬览虬枝挂雾淞。游览与采摘互动,树木与红花相映,步行林间,心情怡悦,恰如莅临人间仙境!
真个是:上伍天地美,不是神仙,却似神仙。一朝游园,半年无烦;月月游园,气和量宽;岁岁游园,活过百年!
建斯园也,福地幸甚!吾撰七律《小枣颂》,歌以咏之:
秋染红云半个天,金丝缚住赵公仙。
神医选枣炼神药,古树精灵护古园。
饱历沧桑生慧眼,独存故事抱香眠。
清风吻月树苍翠,吟唱枣王林里穿。
吾撰词《永遇乐·金丝小枣》请您欣赏。
枣染霞光,流金溢彩,硕果千树。惯看秋风,园林日照,香透游人处。薄皮色艳,甘甜清脆,引得客来商住。长竿响,珍珠蹦跳,晶红摇落民富。 放怀一笑,嫦娥偷听,仙女来韩家住。探问农家,日求三枣,王母填饥肚。罗姑祛病,金丝枣汁,誉满城乡欢舞。情思纵,干杯枣酒,货发亚陆。
广采沧州功德事,播扬特产好新闻。相传,海南省有一罗姓女孩,远看貌如天仙,令人喜爱。走近一瞧,其身臭味难闻,不敢靠近,因此年过30,仍未嫁人。求医无数,药方吃遍,亦不见效。这天,她家买来上伍娘娘河堤生长的金丝小枣,罗姑娘吃下10天,臭气渐消。后来罗家人乘坐客船,顺着运河、娘娘河来到上伍村又购买金丝枣若干,食用后大见奇效,罗姑全身臭味皆无。喜嫁官家,生儿育女。后来罗家人专门从事贩卖金丝枣生意发了大财。为酬谢上伍父老乡亲,罗家人在上伍修建一座娘娘庙,后改名为“三清宫”。
上伍金丝小枣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和多种微量元素,具有独特的营养和药用价值。一般含糖 76-88% ,含酸 0.2-1.6% ,每 100 克 含维生素 C397--384.5 毫克。鲜枣含水量较低,干物质较高,出干率为69-71% 。 一日食三枣,郎中不用找。现代中医药研究认定:大小枣均有健脾功能,但大枣功在降浊,小枣功在扶本,故大枣用在于治,入药;小枣在于养,不入药。国际医药学界认为,金丝小枣可用于清血液降血脂、调血压、缓和动脉硬化,润心肺、止咳、补五脏、治虚损、除肠胃癖气、保护心脏、增强肌力。对氧血不足、贫血、肺虚咳嗽、神经衰弱、失眠、高血压、败血病和过敏情组织活动癜等均有疗效,固而,小枣是被国内外医药量肯定和推崇的营养滋补剂。
金丝小枣果实长圆形,果皮棕红色,果肉青黄,掰开能拉出缕缕晶莹的糖丝,由此得名“金丝小枣”。小枣皮薄、肉厚、核小、质细、味甜。产妇和食用红糖煮小枣,或用小枣熬成小米粥、糯米粥,可以大大加快身体的康复。它与枣花蜜一样,可以对婴儿进行人工哺乳,既能助婴儿发育,又可杀菌护齿,对于便秘、眼角膜炎和角膜溃疡也有很好的有效。同时,还具有舒肝健脾、清心润肺、补血养颜、调中益气等方面的功能。鲜枣生吃,甜脆爽口;晒干生吃,嫩肉温醇,香甜如蜜,风味殊佳;用白酒浸泡后做成醉枣,也颇有风味,可消痰祛火。经过各种加工,还可以制成美味可口的传统甜、粘食品,枣粽子、枣粘糕、枣切糕、枣花糕、龙卷糕、枣锅糕、油炸糕,以及日常吃的腊八糕、腊八粥等,都是人们喜餐之食。诗人称赞:
叶黄露染果皮红,补血心脾七窍通。
晚睡一杯甜枣酒,金丝入梦化飞鸿
1949年之后,上伍村在历任村干部和技术员韩德广的引领下,精心培育了苹果、黄杏、柿子、葡萄、红果、鸭梨等多种水果。因此,才有了后来闻名全国的买卖“人情果”事件。这是后话,欲知详情,请看第XX章。
我8岁上学当班长,12岁任少先队大队长,全校300多名学生有两个大队长,那个是女生刘子琴。上伍小学是青县有名的“小宝塔”,校长张文熙(张朴)精于书法、绘画,对教学、管理样样在行。据有关人士透露,每年他都到青县教育局挑选成绩最好的中专或师范毕业生来上伍任教。吕鹤年、李秀娟、李相权、卢志全、张友富、崔杰、于得金、周桂芬等老师个个都是好样的。
我的班主任李相权,是个退伍军人,英俊潇洒,对教学认真负责,一丝不苟。他热爱文学,写过小说,内容是抗美援朝的故事。他讲起课来成语典故,歇后语一串一串娓娓动听。“只要你们记住我十分之一的词句,你们就能达到初中水平。”
我们班的学生语文成绩普遍好,老师每周一出作文题,周六放学前必须交上作业,完不成的不准回家。周日这天李老师不休息,将40多名学生的作文全部批改完毕,并张贴在教室一侧的专栏上。周一学生返校,李老师选出几篇好的文章进行点评,李老师经常表扬我作文写得好,还常常拿到其他学校进行交流。
李老师教育我们学雷锋,做好事,争做三好学生。黄继光、邱少云、董存瑞、王杰、江姐等是我十分崇拜的英雄人物。我坚持多年义务清理厕所,打煤饼子,生炉子。我是班干部,当然要带头做好事。每年六一儿童节,老师总让我登台讲话,还自编自演节目:
“馋老婆,早上起来,头也不梳,脸也不洗,东溜西逛来到大娘家。大娘家,包饺子,馋的她咽唾沫,一气吃了200多,撑得她放臭屁。美国大兵来听屁,一屁打死20多……”
“哈哈……”台下师生哄堂大笑,拍手叫好!
我个子矮,嗓门高。每天全校上课间操由我带队喊口令,师生们按照我的口令认真做好每一个动作。1964年邢台地震,学校组织学生向受灾学校捐赠物品:铅笔、钢笔、橡皮、作业本、衣服等等。在动员会上,我代表全校师生宣读慰问信,读着读着……突然有一个字不认识,尴尬地站在台上羞愧地不知所措……见此情景,一位老师跑到台上告诉我那个字的读音,我才继续将慰问信读完。事后,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多读书,读好书,长本事。
《平原枪声》《铁道游击队》《红岩》《红旗谱》等书籍,是我在上小学期间读过的。我和小伙伴们下地挖野菜、打草时,我就给他们讲书中的故事。我读过一遍书,故事情节基本就记下来了。好多同龄人几乎天天让我给他们讲小说中的故事。在那个停课闹革命的年代,学生们经常游行,我是喊口号的,几百名师生围着上伍村兴致勃勃游行一圈。“嘿!四龙(乳名)这小子嗓门真高,长大了肯定有出息。”大人们纷纷议论着。
1966年我13岁,六年级小学毕业。由于家庭成分是中农,不能参加初中考试,去青县上中学的都是贫下中农,或者是军属、烈属家庭子女。我和若干同学只好回家参加生产队劳动。一个十几岁的孩子不能正常上学,我的心情十分沉痛。半年后,上伍公社成立了农中,半天劳动,半天上学。老师是吕鹤年、孙伯明,上课地点在一个废弃的发电站。大约过了半年,教师又换了李洪禧、韩中伦、李鸿军。比我低二三年级的学生合并在一个班,又重新学习初一的课程。语文主要学《老三篇》和毛泽东诗词。李鸿军老师知识面广,教学经验丰富,书法也好,我跟他学了很多知识。可惜他没教完初中就调到上伍公社了。在这种情况下,我就退学归队参加劳动。那年我15岁。
责任编辑:李洪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