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诠释沧州古代历史
遗址再现金元海运辉煌
传说,沧州区域在很久很久以前是一片浩瀚的大海,渺无人烟……果真如此吗?为解此谜,我曾多年多次采访沧州有关专家,特别是在沧州博物馆内陈列着的百余件文物,对此做出了比较准确的回答。对这些文物,我在《沧州晚报》分别做过详细解读。其实我并不懂文物故事,仅是一个传话者。专家怎么说,我就怎么记,然后整理发表,以飨读者。读完我下面这篇文章,您心里就有底了。
据沧州市考古专家介绍,早在距今大约6000年前,在任丘七间房乡三各庄遗址上就有了早期的人类活动。我们的祖先在这片土地上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推动了历史的发展进程。博物馆里遴选出具有沧州特色的文物,按时代先后分为8部分展出。我在《沧州晚报》工作时,曾经多次到博物馆采访,对一些重要文物的来历、价值基本上都做过详细报道。
当您走进展厅时会见到,迎面的照壁上是沧州的象征——铁狮子的大幅照片,它铸造于五代后周广顺三年(953年),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目前依然屹立在沧州东南20公里的旧州镇内。
(小标题一)新石器与商西周时期
据专家介绍,新石器时代大约距今10000—4000年,以使用磨制石器为主要特征。任丘市三各庄、哑叭庄两处早期遗址分别处于新石器时代中、晚期(距今6000—4000年),遗址中出土的文物系统地展示了当时农业、手工业、渔猎、畜牧业、原始宗教、葬俗等社会生产生活状况。
在1989年春和1990年夏秋,我市文物工作者分两次对哑叭庄遗址进行了发掘。这是我市首次发现的一处重要遗址,它的发现填补了我市这一时期的考古空白。
第一展台内的篮纹瓮是哑叭庄遗址出土的龙山文化时期的器物。上面的篮纹是用刻有条形阴纹的陶拍在陶坯上拍印而成,因这种纹饰类似篮子的编纹,故称“篮纹”。篮纹在新石器时代的陶器上较常见。
彩陶盆残片和角器是1985年在三各庄遗址上采集的具有仰韶文化特点的遗物。新石器时代是以使用磨制石器为特征的,这组磨制石器(斧、锛、凿、镰)是主要的农业生产工具,同时人们也辅助使用蚌壳、骨头磨制的工具,如蚌锯、蚌刀、蚌镰等。骨笄、骨簪是当时人们朴素的装饰品。骨钩、骨镖、陶网坠是打鱼工具,陶纺轮是用来纺纱捻线的工具、也可用来织鱼网。后面将展出一组陶制的生活用具,带把杯、深腹罐、折腹盆、贯耳壶等水器,都是用来盛食物的食器。
从哑叭庄遗址发掘出的文物,展现了新石器时代中晚期我地区的农业、手工业、渔猎等社会生产生活状况。
商代直耳三足鼎、素面觚、素面爵都是在沧县倪杨屯商代遗址出土的,西周直耳三足鼎是1988年在郊区姚庄子砖厂出土的。玉质的直内戈是作为礼器使用的。它和青玉蝉都是在哑叭庄遗址上采集的。耜是农业生产工具,与耒组合使用耕地翻土,稆是耒耜的铲,未是耒耜的柄。普通劳动人民仍然以陶器作为主要生活用具,簋也是盛食物的器具,盛行于商周时期。
(小标题二)春秋战国与秦汉时期
考古专家告诉记者,因战争而建筑的城池,因战争而铸造的青铜武器,都说明了这一时期各国争战的特点。而在此时期流通的不同国家的货币,又表明各地区经济上的密切联系。
专家说,馆内展出的青铜剑、矛、戈是用来作战的武器。空首布是在我市发展的早期货币。空首布以后又逐渐演变首部平实的平首布,展出的这几枚布币上的铭文分别是“宅阳”、“蔺”、“郎邑”,这些文字说明了铸钱的地点。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了中国。汉初,为巩固中央集权的统治,统治者将自己的子弟分封在各地,用以藩屏汉室。河间国就是同姓诸侯国中的一个。在《汉河间王一览表》上,可以看到河间国第一代王是汉高祖刘邦的孙子刘辟疆,他在位13年,在河间国的政治中心,也就是今天的献县河城街、十五级两乡镇周围分布有封土高大、气势不凡的汉墓37座。献王陵是其中面积最大的一座,占地约4万平方米。它是汉景帝之子、汉武帝之兄河间献王刘德的陵墓,因他死后谥“献”,献县便因此得名。博物馆内的釉陶铺首衔环弦纹壶就是在献县汉墓群内出土的。
云纹瓦当是河间国遗址出土的建筑构件,瓦当是建筑物檐头筒瓦前端的遮拦,起初为半圆形,后演变为圆形,多带花纹、文字等图案,汉代流行云纹瓦当。陶灶、陶圈是在献县一些小汉墓中出土的随葬明器,它们表现了现实生活的场景。
(小标题三)魏晋北朝与隋唐五代时期
有史料介绍,魏晋北朝时期为北方各民族大融合时期,统治者们多利用佛教来进行统治。“南朝四百八十寺”,北朝也如此,这里展出的石造像说明了佛教盛行这一特点。邢氏、封氏墓志的展示则反映了这一时期书法艺术以及北方士族势力的发展状况。
1988年沧州郊区刘胖庄出土的灰陶侍佣高鼻深目,明显带有少数民族特点。墓志是墓葬中记有死者家世、传记的铭刻物。从这三方墓志拓片上我们可以看到墓主人的生平事迹。吴桥封龙墓属于衡水景县北朝大族封氏墓群中的一座,封氏墓群早在1961年就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河间邢伟墓也是邢氏家庭墓中的一座,封氏、邢氏为当时的北方士族,势力强大。
展台中青釉堆贴花龙柄壶是1980年沧州市一砖厂出土的。它是北朝青瓷的典型器物。
佛教自东汉时期传入中国,在这一时期,有的统治者还利用它进行统治,佛教在民间盛行起来,供佛现象普遍。馆内具有明确纪年的三尊观音造像,底座后面都有文字题记,表达了造像主的愿望,从它们的文字拓片上大家可以看到造像的时间、造像主的姓名、造像原因等内容。
隋唐时,制瓷工艺较以前有了很大进步。隋代青瓷胎体厚重,施釉草率,一般只施半截釉,展柜东侧的青釉三系罐、高足盘、长颈瓶、黄釉深腹碗体现了隋代青瓷的这一特点。
馆内展柜正面和西侧面展出一组唐三彩器。三彩因创烧于唐代又称“唐三彩”,它是一种低温铜釉陶器,釉色主要有黄、绿、白、褐、赭、棕红色等,三彩即多彩,并不只局限于三种颜色,这件三彩弦纹碗也是三彩器。唐三彩以其丰富生动的造型、斑驳灿烂的色釉表现了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盛唐气象。
绞胎是用白褐两色瓷土相糅合,烧成后器物表面白褐相间,呈现出行云流水般的纹理效果。绞胎瓷也是唐代的创新品种。绞胎三足盘是泊头出土的。
(小标题四)宋辽金元与明清时期
宋辽金元时期,沧州正处于繁荣兴盛时期。境内穿过的运河带动了当地经济的繁荣。1998年5月沧州的文物工作者在东光码头村南运河内清理了一艘沉船。原来沉船内发现有大量成荮的磁州窑碗,最大的口径达30厘米,这次展出的磁州窑自釉划花莲纹碗就是口径最大的碗。沉船遗物的展出使人们可以想像当年南运河水运的繁荣景象。
明代初年,沧州州治由沧州旧城迁于长芦,即为今天沧州所在地。当时为砖城,明朝天顺五年(1461年)由知州贾忠创建,因其形状如官帽幞头,又俗称为“幞头城”。在沙盘上可以看到明清两代经营沧州城的规模。
这一时期,青花和彩瓷占据瓷器的主流,创新品种多样,工艺精湛,装饰富丽。青花是瓷器上的一种装饰技法。它用含钴料进行彩绘,呈现白地蓝花的效果,有素雅恬静之美。馆中将展出两件明代青花器物,青花缠枝莲纹碗是明宣德年间所烧制的,因各时期使用的钴料不同,宣德青花色泽浓艳,并有银黑色的结晶斑。另一件是青花花蝶纹筒式炉。仿龙泉瓜楞纹大盘是仿宋元龙泉窑青瓷所烧制的。
展台上青花缠枝莲纹将军罐是清康熙时所烧。康熙青花有“五彩青花”之称,呈现青翠娇艳的色泽。因其器形像一个带盔的威武将军,俗称为将军罐。它是2001年沧州市区颐和花园施工时出土的。
朝服是1967年在郊区张家坟村张缙墓中出土的。张缙是明南京户部尚书,这件朝服上的图案为麒麟。
梁启超是近代著名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他与康有为一起推动并参与了著名的“戊戌变法”。馆内展示了他画的扇面。
木兰从军砚,砚面刻的是古代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黄易是清代篆刻家、书画家,为“西泠八家”之一,小松是他的号。在这方砚台上可见他的篆刻沉着有致、醇厚典雅。
展台中的抄手砚,是南皮张之洞族人捐售的。张之洞是清末洋务派首领,这方砚台传说是他任两广总督时所得。
沧州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沧州历史文物陈列》是展示沧州历史的窗口,通过这个展览不仅可增加沧州人对本土历史的了解,提高沧州人的地域自豪感,同时开放的沧州也将她的本土文化介绍给了世界,这也必将推动沧州发展的现代化进程。
(此文章与沧州市文物局合作,刊登于2002年11月12日《沧州晚报》九版,原标题《地下文物诠释沧州古代历史》。)
我热爱文物,并与沧州市文物局多位专家学者经常保持联系。因此,一旦有了新闻线索,郑志利、刘汉琴等第一时间告诉我去采访。
2000年夏季,郑志利带我去黄骅海丰镇遗址采访,省、市多位考古者在这里发掘了若干个大小不等的坑,场面特别干净,他们用羊毛刷子慢慢地清理灰土,看那仔细劲不亚于大姑娘绣花。海丰镇遗址位于黄骅市东25公里,分布在羊二庄回族乡海丰镇村南至杨庄村之间,是一处重要滨海遗址,也是中国重要的金元时期考古发掘项目。
海丰镇遗址南北约1200米,东西约1900米,占地面积228万平方米。2006年5月25日,海丰镇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悉,汉代,海丰镇遗址为柳侯国故地。南北朝时期,海丰镇遗址叫漂榆邑,又称角飞城。唐宋时,海丰镇遗址叫通商镇。金代,海丰镇遗址始名海丰镇。1986年,原黄骅县博物馆进行全县文物普查时,海丰镇遗址被首次发现。
2000年,为配合朔黄铁路建设,对海丰镇遗址进行考古发掘,不仅发现煮盐遗址,还发现了建筑基址。2003年,为配合朔黄铁路建设,2次对海丰镇遗址进行考古发掘。2014年6月,河北黄骅博物馆与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合作,开展海丰镇遗址出土文物资料整理修复工作,通过海丰镇遗址表现出的特点,结合海丰镇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记载,海丰镇遗址应为宋金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北方起始点,瓷器从这里远销东北亚、韩国、日本及更远的一些地方。
2016年7月,海丰镇遗址首次主动性发掘正式启动,由国家文物局批准,河北省文物研究所主持,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黄骅市博物馆联合开展;同年11月,第一阶段工作结束,发掘面积300平方米,发掘区南北长约30米,东西宽约10米,现场出土大量金元时期建筑基址、主干道路、陶器瓷器等人类活动遗迹、器物。2017年3月,海丰镇遗址主动性发掘第二阶段工作,地点位于海丰镇遗址东南部,距第一阶段工作探方约400米处,发掘面积1000平方米 [2] 。
2000年至2017年间,考古工作者对海丰镇遗址进行了4次发掘,发现大量金元时期遗迹器物,以瓷器居多,来源于定窑、磁州窑、龙泉窑、景德镇窑等南北方不同窑口,品种丰富,瓷器不仅有碗、盘、碟、俑、枕、瓶、罐、盆,还有娱乐玩具,如骰子、围棋子,有装饰品,如白瓷的南瓜子,釉色有白瓷、黑瓷、酱瓷、青灰瓷、双色瓷、绞胎瓷等,装饰手法有印花、刻花、剔花等装饰手法,纹饰有鸳鸯、鱼、牡丹、荷花、山石等。
说起研究价值,专家介绍,海丰镇遗址在金代是集水陆交通为一体、以瓷器为主的贸易集散地和重要的运输口岸,应为宋金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北方起始点,在国外特别是东亚国家出土的相当一部分宋金时期的瓷器应该是从海丰镇运出。海丰镇与中国宁波、扬州等地遗址一起搭建了中国古代瓷器贸易的地缘架构,对研究东亚地区古代瓷器贸易具有重要意义。一是为判断海丰镇遗址的性质和历史变迁,提供了重要依据;二是为古代社会生活实物资料存储了大量社会生活信息,这些信息得以较完整地保留,三是为观察和研究当时历史及社会生活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资料,具有补史、证史的重要作用。
2006年5月25日,海丰镇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45年,黄骅县解放,县政府大规模组织晒盐,在原海丰场内左庄、辛立灶开海滩200余副。1947年黄骅境内又开井滩277副,淋滩387副。1958年4月,根据国务院《关于恢复、扩建和新建盐场的指示》精神,经国家计委批准,长芦黄骅盐场成立,年产原盐2.4万吨。1960年,生产原盐达到18.4万吨。
海丰镇遗址博物馆暨海丰镇遗址看护管理展示研究用房为二层仿古式建筑,其功能包含海丰镇遗址看护、出土文物的修复、资料整理研究及海丰镇出土文物展览等。博物馆基本陈展《海上丝绸之路北起点—海丰镇遗址出土文物展》,分为因盐而兴的盐业古镇、商贸繁盛的贸易重镇、海上丝绸之路北起点3部分。展品囊括海丰镇遗址出土的制盐业、建筑构件等反映金代海丰镇生产生活的文物,通过文物、图片和场景复原相结合的方式,全面展示了海丰镇港口形成、发展、衰落的历史过程,再现了海丰镇曾经的辉煌景象。
海丰镇遗址是金元时期中国北方重要的海陆联运港口遗址。海丰镇作为盐瓷贸易为主的金代通商口岸,是我国海上丝绸之路最北部的重要节点,其全面展示了金代时期的对外海洋贸易和文化交流,对研究海上丝绸之路尤其是东北亚地区的经济和文化交流具有重大作用。
这正是:
千年世事三更梦,万里乾坤一担诗。
华夏英雄多少代,沧州豪杰武家旗。
江山胜迹登临咏,渤海潮汐曲赋题。
天月难老人易老,风光依旧展新姿。
责任编辑:李洪涛
[上一篇] 我的运动生活
[上一篇] 槐卿人生·第二十七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