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首页 >  文坛资讯 > 粗瓷生新意 出海初弄色--访省工艺美术大师闫玉伟
粗瓷生新意 出海初弄色--访省工艺美术大师闫玉伟
作者:苏东斌

      作为全国知名的“雕刻之乡”,石雕、定瓷和泥塑艺术一直是曲阳引以为傲的三项传统工艺。尤其是2010年,曲阳泥塑、石雕、定瓷,与乐亭皮影、蔚县剪纸等一起,作为河北省19项代表性的民间艺术,亮相上海世博会,更加提振了曲阳加快传统工艺产业化发展的信心,更加提振了曲阳县加快传统工艺产业化的发展的信心。2011年2月28日,曲阳县雕塑文化产业园区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国家级文化产业试验园区,定位全国最大的雕刻产品创意、研发、生产基地,逐步实现由生产型向创意型的转变。而这丰厚的文化土壤,滋养出一批新生代的艺术大师,在传承和弘扬传统工艺的路上,他们走的那么自信,闫玉伟就是他们中的佼佼者。

  追逐艺术之梦,让粗瓷火起来

  在河北省第三届茶博会上,初次见到闫玉伟,有点胖胖憨憨的样子,他衣着朴素,展台上摆着各式各样的茶罐茶壶,当问起这是什么瓷烧制的时候,闫玉伟笑称:粗瓷。

   从2004年开始,他经过近十年的研究,恢复了曲阳县失传多年的粗瓷技艺。

  他大胆创新工艺技术,博取众家之长,在继承曲阳传统粗瓷的基础上,实现对粗瓷泥料的创新、制作工艺的创新、艺术造型的创新和艺术表现手法的创新。给粗瓷壶工艺注入简洁、流畅的时尚元素,融入了曲阳雕刻之乡雕塑文化博大、谦儒、平和的文化神韵,使粗瓷壶的设计制作技艺得到传承和升华,为了提高粗瓷壶的实用性、艺术性,闫玉伟结合曲阳本土文化特性,与之完美结合,使之成为陶瓷壶中的精品。近几年来,他创作的《提梁壶》、《寿星壶》、《事事如意壶》、《黑妞壶》等一批作品,已较全面地体现了他独特不凡的艺术理念,作品皆可与宜兴紫砂壶相媲美。

  再见闫玉伟是在他的“泥衔坊陶艺工作室”只见闫玉伟将和好的泥巴放在案板上,双手不停的将其摔在案板上,再用刀一点点雕刻,不一会儿,一件栩栩如生艺术品就在他的手中“浮”现出来,令人惊叹不已。

  闫玉伟说,泥陶工艺分为选土、滤筛、和泥、制坯、晾晒、炉烧等工序。如果任何一道工序出了问题,整个制作过程就会前功尽弃。 “和泥是泥陶的关键一步,如果泥和不好,辛苦制作的陶器,烧出后就用有脏点,再好的作品也就成了次品,只好砸掉”。

  泥陶烧制是很讲究的,很讲究,采用的是循环加温窑烧工艺,一般烧窑要40多个小时,中间不能停火,不能离人。

  “火急了,炉内器具容易爆裂;火缓了,会造成陶器上色不匀,影响外观和质量。”泥陶的制作技术难度大,每一个环节都得适时到位,有挑战性。坯体软了立不起来,硬了衔接不上,特别是如何让大体积的作品保持生动而自由的最终效果。几年下来,闫玉伟慢慢琢磨出了一套独特的制陶工艺,创作过程中摸索着的确也积累了一些经验。有些作品采用抽象表现手法创作,在器皿上施以雕刻、刮压,烧制先采用素烧,然后第二次烧成。每次出窑,闫玉伟都有一些意外的惊喜,经他之手的泥陶作品没有一件相同,因此也具有很好的收藏价值。

  把粗瓷技艺毫无保留地传给乡亲们

  闫玉伟说:“只有扎根家乡深厚的底蕴文化才能赋予泥塑真正的生命力”不善言辞的闫玉伟虽然已是曲阳泥塑新生代中的佼佼者,闫玉伟仍一直守着位于北孝墓村的工作室。闫玉伟觉得,在村里还有很多像一样家庭贫困、没怎么读过书的年轻人。衔泥坊开在这儿,既方便村里人就业,也能激励一些平时游手好闲的年轻人。希望能带动村里人一起致富,争取把我们村打造成远近闻名的“陶艺村”。

  闫玉伟认为。“任何技艺只有毫无保留传授给他人,才能发掘人才,使得民间工艺得以继承和发展”

  闫玉伟成名后没有将自己的粗瓷技艺“秘不传人”而是积极推广粗瓷生产技术,热心指导同行提高技艺,为有心学习粗瓷人士提供帮助。2010年成立泥衔坊工作室后,公开面向社会收徒授艺,并向本村民们讲解粗瓷制作技术,培养了30多名青年学生,使粗瓷艺术得到了传承,也带动了北孝墓村粗瓷壶制作技艺的发展。

  心心在一艺,其艺必工

  任何人的成功,都饱浸着奋斗的汗水;每一个梦想的实现,要靠,脚踏实地的苦干。

  1996年,闫玉伟虽然以优异的成绩从孝墓乡南庄中学毕业,但由于家境贫寒,他最终忍痛放弃了进高一级学校读书的机会。这时,品学兼优的哥哥主动放弃上学机会,进了一家雕刻厂打雕刻,并拿出自己工资帮助他上了毕业就能找到工作的曲阳雕刻学校学习。

  闫玉伟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在校期间,他除了吃饭、睡觉,大部分时间都用来学习。没有美术基础,他就从老师和同学手里借来画册,下课后一遍遍地临摹;泥塑课,他总是去得最早走得最晚,一年后,其他同学做1个模型的时间,他就能做2个甚至3个。寒冷的冬季,没钱买手套的他用长满裂口、生满冻疮的双手,依然用刺骨般冰冷的黄泥做泥塑模型;在四周透风的石雕厂房里,他一手拿钎、一手持锤飞叮叮当当地打凿着石雕……

  从雕刻学校雕刻班毕业后,闫玉伟在当地一家雕刻厂当雕刻工,每天做雕刻模型,一个月挣2000多,后来闫玉伟和哥哥创办了元始雕塑工作室,生意一直很火,日子过得还算滋润。但渐渐地,他开始不满意自己这种程序化的工作和生活,梦想的种子开始冲撞他那颗不安分的心。

  闫玉伟联想到自己的家乡北孝墓村在历史上有过做泥陶的历史,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失传了。“何不恢复这些传统工艺,从雕塑转到泥陶呢?”

  2011年,闫玉伟毅然关闭了年收入30多万元的雕塑工作室,创办“衔泥坊”陶艺工作室。短短半年,他相继创作出宗教系列、婚俗系列、童真系列等3大类100多套作品,一经推出就因稚拙淳朴的风格受到市场的欢迎。

  说起自己的做泥陶的经历,闫玉伟说:“那时我经常在陈文增大师的定瓷厂去参观,看到大师们拿出一些泥,信手捏出来的小陶人、小动物,引起了我的极大兴趣。这些老艺人捏小陶人保持着质朴稚拙,泥味很浓,古朴的韵味深深打动了我,这不就是我在追寻的梦想么?”回忆当年的选择,他说,年轻时,就梦想就是有一天我能拥有一座自己的柴窑,没想到这个梦想今天终于实现了。”

  “跳出了自我封闭的圈子,你就会发现艺术天地是如此地广袤、深邃和绚丽多彩。”闫玉伟说。在收藏着100多尊唐代到清代石雕作品的曲阳北岳庙,他经常对着一尊尊石造像,一看就是大半天。他说“看雕塑作品,不光要看到它的外形,观察它的细节,更要深入到它的时代,做到人与雕塑作品、与雕塑者产生精神上的共鸣。”闫玉伟还把宜兴的紫砂和当地的黄泥相结合,烧制出拥有特殊质感和色泽的泥陶作品,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粗瓷塑造泥塑新亮点。

  2010年10月,闫玉伟的石雕作品《释迦牟尼佛》在第十一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国际艺术精品博览会上荣获金奖;2011年9月,在第三届河北省工艺美术大师评审中,闫玉伟凭借这一金奖被破格评选为河北省工艺美术大师,成为河北省最年轻的的工艺美术大师。2012年在“中国第11届工艺美术大师作品及国际艺术精品博览会上”,闫玉伟一举夺得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金奖!短短的三年时间,他先后夺得二项国家级金奖,作品分别被河北省博物院、河北美术馆、保定博物馆及国内多名收藏机构收藏。

[下一篇] 河北献县诗词学会举办“求是”诗词创作座谈会

[上一篇] 河北宁晋凤来仪诗社召开诗社理事会

评论

采风网  主办方:河北省采风学会  Copyright © 2015-2025   版权所有   冀ICP备15015400号-1 冀ICP备15015400号-2

绑定会员信息

邮箱:
密码:
邮箱:
密码:
Another Mod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