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也是最早的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共311篇,其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祀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是彼时五六百年间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诗经》的作者大多已无法考证,传尹吉甫为主要采集者,孔子编订。《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至今。
一、中华诗祖是南皮人
尹吉甫(公元前852-775),西周时期人。据史料称,周宣王姬靖继位后,开始选拔贤能的大臣以图振兴,尹吉甫成为周宣王的股肱之臣。因其文能治国,武能安邦,是"宣王中兴"之干臣。周宣王曾作诗夸赞:“文武吉甫,天下为宪”。他辅佐了西周晚期三位君主,堪称功勋卓著。西周之后的统治者都将尹吉甫作为“忠义”至尊的化身,为后世王公大臣们做官为人的典范。尹吉甫不仅武略冠群,而且文韬出众。一生写出了大量的诗篇,是《诗经》的主要采风者和编纂者,故被尊为中华诗祖。他“天生丞民,有物有则”的思想,先于孔子和老子,是中国“天人合一”思想最初起源。他晚年以国家社稷为重,忧国忧民,屡屡直言进谏规劝。但湦王(周幽王)不纳谏思改,仍任用奸侫之人,做违背朝纲之事。尹吉甫以老臣自居犯颜直谏,被几度贬官流放,于78岁抑郁而逝。
(一)1、周宣王封地南皮。据史书载:宣王六年,宣王对诸侯的封地城邑进行调整,吕国迁到申国边上,改名为甫国。封司徒虞山甫于襄樊,国号樊国。同时封兮伯吉父的食邑于钜邑(今沧州南皮),国号,钜兮国。这样的调整,可以更好的协助南方牧管驭南方之蛮。
2、被贬归乡。宣王四十一年,毛公瘖任西周太师后刻意追究尹吉甫千亩之战王师失利的责任。如尹吉甫所言:扳倒我,何患无辞,我的那些诗,讽刺宣王,就够杀头的,也是倒霉的根源。对于曾经倚重之臣,宣王没有治重罪兮甲,只是贬其官回到钜城封地去了。当时,罢官也是一项严厉的惩罚。
3、直谏遭流放。湦王十年,朝廷与诸侯邦国之间签约订盟。三朝元老、老将军尹吉甫站出来坚决反对,称此举降低了王朝的身份,级别,和威望,遗祸无穷。当朝太师尹氏却以此,构陷参奏同门兮甲的不是。湦王连续接到太师尹氏三次奏章,列举尹吉甫的诗歌多为讥讽王上大不敬之作。湦王思量再三,兑现父王临终遗言已经十年了,兮甲也已老迈,让其去专门写诗吧,于是,决定第二次放逐尹吉甫。不过这次放逐的地点是武当山南麓荆楚的房邑边缘地带,作为讽刺王上的代价。
(二)清康熙十九年《南皮县志》卷之七人物-宦业篇记。周,尹吉甫。宣王时为太师,善辞令,翊戴中兴。当猃狁内侵,王命吉甫将兵往征于太原,薄伐而不穷追,诗人歌《六月》之篇以赞美之。今祀于乡贤(祠)。子伯奇,见孝子。
上述不难看出尹吉甫是西周宣王命的封钜(南皮)人,而湖北房县则为流放之地。(以上参考《西周列国志》、《西周演义》和长篇历史小说《西周王朝》)
二、尹吉甫墓在南皮
1、据宋《太平寰宇志》、《九域志》、《元一统志》、《明一统志》、清康熙《南皮县志》等均记载尹吉甫墓位于南皮县城西北5公里黄家洼村西南处,民国时,在该墓地东南方向有座烧砖的砖窑,该墓比当时的砖窑还大。多年的失管后封土高只有1.9米,东西长5米,南北宽2.5米。墓地北面是一条河,该墓是南皮县有文字记载以来的第一座古墓。尹吉甫因是封钜(今河北省南皮县)人,死后葬于家乡南皮。当地人为纪念这位有功将军为其造墓并称“将军坟”。
2、清康熙十九年《南皮县志》在冢墓篇首记。则有尹吉甫墓,在县西十里牛家堂西,相传最真。
3、据清道光壬午年南皮《尹氏家谱》记载,明朝1404年天津右卫指挥使尹建公为守远族尹吉甫,下屯南皮尹官屯村。
4、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皇帝东巡路过南皮,得知西周内史大臣、大将军尹吉甫墓在此,便命吏部侍郎曹秀先到坟前祭奠,并刻石立碑纪念。原碑上刻有曹秀先奉皇帝命拱写的碑文,碑文有御赐诗一首,曰 ;“表阁旌淑重时巡,古幕遣官烈致礼。为请七言用彰德,遐思千载率驰神。刚柔还以山甫勋,孝友惟应张仲伦。虚说长年尚馀树,清风永世属斯人”。碑阴题曰;“周卿士尹吉甫墓碑。大清乾隆三十有六年辛卯岁二月,皇帝东巡履南皮,命吏部侍郎臣曹秀先肃往周尹吉甫墓,奠酒如礼。维时候补知县 张鉴,南皮知县臣颜天荣咸与执事。於戏、吉甫周贤臣也。 为宪之望擅肆好之长。千余年后,圣人优异加礼,荣贲泉壤,以为臣鹄。其视此哉,凡厥里人,幕田不耕,樵苏有禁,即蒸民诗之四言乎,宜述其事,以召来者。新建曹秀先记并书,颜天荣视刻。墓碑于文革中被残去一角(仍在),现存于南皮县博物馆。
1982年,河北省人民政府确定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兮甲盘系宋朝南皮出土
1、宋、元古籍,证实了兮甲盘是宋代出土的珍贵文物。宋代张抡撰写的《绍兴内府古器评》、元代古籍《研北杂志》,证实兮甲盘是西周晚期青铜器,是尹吉甫遗物,于宋代在河北省南皮县出土。宋代已有兮甲盘133个文字拓片,流传至今。兮甲盘曾被元代宰相鲜于枢收藏,历经数代收藏传递,至清末民初入大收藏家陈介棋之手,随后不知下落。(据《十堰日报》2018年10月20日,作者刘世宏为房县人)
2、据《河北名人传》(沧州卷二)载:尹吉甫墓位于南皮县城西北5公里黄家洼村西南处,俗称将军坟。曾有西周晚期青铜器“兮伯吉父”盘出土,盘上有铭文133字,记述了尹吉甫征北严犹和征收南淮夷贡赋情况。清乾隆皇帝东巡,曾命官员到坟前祭奠,并刻石立碑(现碑已毁)。今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四、诗经是沧南一带的文化符号
(一)《诗经》在南皮的传承
南皮作为千年古县、文化大县,《诗经》是文化源头。在《诗经》的影响下,涌现出一大批以弘扬儒家学说为己任的著名人物。他们有的是通经硕儒,有的是学者型朝廷高官,通过教授生员、 编撰传世文献等方式,延展和传承了《诗经》文化。
《诗经》传承的主要人物首推尹吉甫。他既是《诗经》主要作者、又是诗歌中的主人公,更是《诗经》奠基者;东晋尚书令刁协精通经史子集,谙习典章制度,在东晋创立初期,负责制定宪章,并在较短的时间内,制定了一整套封建典章礼仪制度,对于明尊卑、辨贵贱、别等级、防僭越、崇皇权、抑权臣具有一定作用;北齐李铉,家素贫苦,9岁入学从浮阳李周仁受《毛诗》、《尚书》等等,23岁,便自潜居,用心精苦,撰定《孝经》、《论语》、《毛诗》、《三礼义疏》合三十馀卷。并传道受业,学子众多,名动京城;唐朝宰相贾眈以堪舆国图著称,也是朝中大儒,晚年仍致力于经史传播,后人赞其“公玩习经籍,老而不倦”;清朝名臣张之洞以清正廉洁、创办实业、改革教育成为晚清“柱石”,鲜为人知的是他一生饱读诗书,崇尚《诗经》,有570多首诗词流传于世。
(二)《诗经》的区域辐射
西汉河间王刘德“修学好古实事求是”,搜求古书,封毛苌为“诗经博士”,建立日华宫进行学术研究,从而形成了古文经学的“毛诗”学派,令《诗经》流传;西汉今文经学“三家诗”之一韩诗学派创始人韩婴是沧州任丘人;毛亨、毛苌在“齐鲁韩三家诗”后,创立了“毛诗”。他们据以研究的《诗经》本子是“古本”,他们的诗经之学被称为“古文经学”;五代时的河间人冯道、唐代河间人刘长卿、唐代盐山人高适、宋朝庆云人李之仪、清代任丘人庞垲;清代沧县人纪昀、清代肃宁人苗夔等为《诗经》的弘扬传播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三)《诗经》对古今沧州的影响
《诗经》薪火传承在沧州覆盖面广,渗透力强。从古至今一直存在于沧州人的生活中,经典的诗句也走进入沧州人的生活。不管是走进沧州、乃至今天的南皮、献县、泊头、沧县、河间、任丘、肃宁等地,大部分中小学校都有诵读经典《诗经》的课时。具有《诗经》色彩的文化遗存比比皆是。在南皮古有尹吉甫墓(将军坟)、“先贤祠”、讲经馆、瀛洲书院,今有将军路、名人堂、诗经部落;在古河间国的遗址中,有毛公墓,毛公书院、日华宫、君子馆和晚清民国时风靡一时的君子砖;献县的献王陵、献王墓群、诗经村、诗经讲堂等等,这其中都含有诗经的遗韵。
《诗经》在沧州的地名、古建筑中也有体现。著名作家王蒙故里龙堂村位于宣惠河边,又是九河下稍,取名就来源于(九歌.河伯)“鱼鳞屋兮龙堂,紫贝阙兮珠宫”句;南皮望族侯氏故里桃园村,存有明代“家居桃园,耕种渤海”对联的铁门,据考,其村名便取之于“国风”中;《诗经》中有“吉甫作诵,穆如清风”的诗,沧州运河旁的“清风楼”就因“穆如清风”而得名;《诗经》中描写桑的篇目二十多篇,沧南一带是桑蚕之故地,吴桥县的桑园镇采之于《卫风》的说法,有一定道理。盐山县有个“庆云镇”,“庆云”就是“卿云”,由《卿云歌》而来,此说有待考究。
责任编辑:李洪涛
[下一篇] 诗圣杜甫的一生,全在他的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