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秋,朋友来电,约我去平顺。
平顺,感动我的地方。这里山巍峨,谷奇秀,水清灵,人勤劳,每去一次是心灵的洗礼。但是,平顺不平,山路难行,羊肠小道,拽藤攀壁,去时也需要勇气。
这次去不同,乘车揽胜,欣赏风景,犹如行在天上,游在云中。同行的朋友说,著名作家冯骥才前不久来平顺考察民俗文化,称赞平顺筑起一条条“天路”,打造出太行山的独特文化景观。
山腰中挖路,陡壁上撬路,岩石里抠路,使座座大山牵起手来,让条条峡谷舒袖飞吻。坐在车内,上天入地,沫风拂云,追日撵月,采露呑岚,一路的景致,满目的惊奇。
上上下下,盘盘旋旋,折折叠叠,钻钻出出,没有高速公路的风驰电掣,却有翻山越谷的荡气回肠。路不寻常,人造“天路”。吼一声八百里太行迎和回响,放一眼数十条沟壑舞风飘香。来到这里,才领略到“上党从来天下脊”的伟岸,感受到“艰哉何巍巍”的雄壮。
最先映入眼帘的是西沟,森林葳蕤滴翠,农舍错落向上,蓝天白云,鸟儿鸣唱,松柏荡波,梯田流金。丰收的季节,缀出了五颜六色的山谷,秀出了如诗如画的风景。
想起第一次去平顺,是在1966年的秋天。那年,我被借调到地委宣传部学毛著办公室工作,地直党委组织机关干部到西沟参观,汽车行驶在两山夹一沟的峡谷里,晃荡了3个多小时才到达,下车时两条腿麻木的站不稳了。自此,平顺不平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但是,参观了展览馆,西沟人从自家树上摘下苹果招待大家,身上的疲乏顿时消失。我第一次见到苹果尝到苹果,心里满满的甜蜜。展馆的图片上,毛主席在中南海给李顺达敬酒,周总理在中南海接见申纪兰,可见领袖们对劳动者的尊敬,对艰苦奋斗创奇迹人的褒奖。尤其是李顺达创办的金星农业合作社,一分一角的累积,买下一架飞机支援抗美援朝;申纪兰骑着骡子带着干粮,到长治地委参加会议,介绍男女同工同酬的经验。劳动模范可爱可敬,就像美丽的山花绽放在我心上。
翻过几架山,穿过几道谷,自东寺头乡门楼村攀援直上,开向一条蜿蜒奇诡的“挂壁公路”。车在壁上行,景从眼前过,千峰百嶂,千形百状,千姿百态,千奇百怪……大自然的神工鬼斧令我感叹,平顺人的巧夺天公让我感慨。山上的人敬仰大山,不畏大山,利用大山,装点大山,把山作为依托,当成宝贝,打造瑰丽山景,拓展小康之路。果然,山上风光无限,山下别有洞天。
山下井底村,开发出神龙湾天瀑峡景区。进长生门,过石头街,飘祥云湖,钻白云谷,脚下小桥流水,抬头玉龙飞瀑。石路、石径、石阶,古木、古藤、古屋,蜂飞蝶舞,鸟歌蛙鸣,仿佛钻入“水帘洞”,攀登“花果山”,走进一方仙境,品鉴天然画廊。村党支部书记周海玉兴致勃勃地说,习总书记讲绿水青山是金山银山,把我们的脑门打开了,使我们的心里豁亮了。县乡“搭台子",山村“唱大戏”,撸起袖子干,建设新农村,如今的井底再不是当年那个灰头土脸的“山庄窝铺”,而是华丽转身的“旅游景点”。他特别提到最美的景色是奋斗的山里人。抗战时期的井底先贤张金成,用自己的肩膀挑出“扁担供销社",提升了井底名望;前任支部书记周成富,带领乡亲挖凿“挂壁公路",打开了井底的通途;早年出去的 老干部曹和平, 一片赤情回报家乡,托起了井底的新时代形象。
自井底到虹梯关,到岳家寨,到王家庄,一路揽不完的风光,赏不尽的胜景。走进阳高太行水乡,漳水弯弯,柳丝袅袅,小舟穿梭,鹅鸭嬉闹。沿着石壁上的棧道前行,时而细雨霏霏,时而雾气氤氲,呼吸一口湿润的空气,浑身通透爽凉。平顺人造出高原平湖、峡谷公园,为天南海北的游客呈上秀山丽水的文化盛宴。
乘上小舟,别一番情趣。秋风爽爽拂面,山峰浩浩热眼,水中忽忽闪闪的倒影勾起我的沉年记忆。那是1970年夏天,我参加晋东南地委通讯组和太行报社举办的“土记者”学习班,被编入县区报道组到平顺采访。那天下着雨,时任县委副书记李振华送我们到阳高公社(现在为阳高乡),吉普车行驶在崎岖的山谷路上,不时被洪水冲下的石头挡路,走一段就要下车搬挪。好容易开到漳河岸上,那是在山脚下挖出的“蜗牛路”,仰头山石嶙峋,低头漳水咆哮,滑滑溜溜到了阳高已是晚上掌灯时分。李书记还要搭夜赶回县上,召开第二天的三夏动员会,分手时他建议我们一定去北河沟看看。李书记曾在车上说,路是平顺发展的瓶颈,老百姓像天旱盼雨一样盼路,北河沟一定藏着什么“秘密"。
青石沟,沟两沿居住着空中、鹞坡、狮包口等7个生产大队,干部群众苦战三个冬春,硬是抠出了一条30里长的走胶轮车和拖拉机的盘山路,还建起一座水库,垫地300多亩。修路垫地没有土,汉们外出稍带挑回一担土,婆娘走亲戚不忘提回一篮土,那精神真个是感天动地。
平顺天路是美景,平顺人的创造更是一道最美风景。
责任编辑:李洪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