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办公室的窗子前,一眼望去只有大门口的那片竹子还是绿叶青青的;推开回家的院门,摇晃着身体欢迎我的还是这绿意浓浓的竹子。不管春夏秋冬,不管刮风下雨,这竹子始终都痴心不改,傲立于自己生长的土地上。
特别是这几天遭遇寒潮侵袭的北京,最低温度已经打破了上个世纪1966年以来的极致。可我日日见到的竹子仍然是阔叶飘洒、翠绿叠叠!在这天寒地冻中它们像一道温暖的清泉,流进我的心灵、驱散我心中的阴霾。
我想,难道这毫无遮挡的竹子就不怕冷吗?难道在寒风中百受折磨摧残的竹子,那阔叶就永不凋落吗?大风过后,我看到它们的腰杆还是那样的直挺挺;低温的寒潮并没有给它们带来丝毫的损伤!
在寒冬里的阳光下,读着清代诗人郑燮(郑板桥)创作的《竹石》,心中对眼前的竹子又是充满了深深地敬意,真是让自己触感生情啊!“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我说诗人所赞颂的并非竹子的柔美,而是竹子的刚毅。诗的前两句,赞美立根于破岩中的竹子内在精神。诗中首先用一个“咬”字打头,这一字可是千钧之力啊,充分描写出竹子的刚毅性格。紧接着用“不放松”三个字来补足“咬”字,把竹子的个性特征就表露无遗。这首诗正是诗人对竹子坚韧不拔的写照。
所以在我的心中,北京的竹子还有着不一般的含义:它四季常青象征着顽强的生命、展示着青春永驻;那枝弯而不折是柔中有刚的做人原则;竹子的空心代表虚怀若谷的谦虚品格;生而有节则是高风亮节的最美象征!竹子的正直清高、挺拔洒脱不正是中国人的精神写照吗?
每棵竹子都亭亭玉立,坚韧挺拔的位岁寒三友“松竹梅”之列;又以其高雅的品格被人们称颂为“松竹梅兰”四君子而被人喜爱。大诗人苏轼的“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这表明竹子在诗人心中的地位会有多重要。
先前我以为,竹林都生长在我国的南方。因为那里的环境、气候都适合竹子生长,后来我才知道竹子逐渐在干冷的北京也遍地生长了。最早是在北京的紫竹院公园里,让我欣赏到了许许多多不同的竹子:有粗的、有细的;有大叶子的、有小叶子的;有紫色的、有黄色的......。
当然给我印象最深的竹林还是在四川、在湖南、在广西......,当我走入那漫山遍野、绿茵如画的竹林中、这里的一切让我陶醉、让我痴迷,还让我如醉酒似地不知道东南西北了!
其实到南方的竹林中或者是山上,我就看到成片成片的竹子,无论在多么恶劣的环境下都能顽强地生长,它们始终团结一心,总是一簇簇,一丛丛地抱团成长。
曾记得陶铸先生在他的《松树的风格》一文中赞扬了松树。他说:“你看它不管是在悬崖的缝隙间也好,不管是在贫瘠的土地上也好,只要有一粒种子——这粒种子也不管是你有意种植的,还是随意丢落的,也不管是风吹来的,还是从飞鸟的嘴里跌落的。总之,只要有一粒种子,它就不择地势,不畏严寒酷热,随处茁壮地生长起来了。它既不需要谁来施肥,也不需要谁来灌溉,狂风吹不倒它,洪水淹不没它。严寒冻不死它,干旱旱不坏它,它只是一味地无忧无虑地生长。”
我们学过矛盾先生的《白杨礼赞》课文,文中也对白杨树进行了夸赞。“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虽在北方的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
今天说起来,在我的心目中,竹子无论是在吃苦、还是耐寒、或者是耐旱,都绝不亚于高洁的青松和笔直的大杨!
不信你就走出家门,来到紫竹院公园看看这里生长的竹子。湖水已经结冰、大地已经封冻,可扎根在这里的竹子群,它们相拥着、它们相簇着迎风斗寒。它们经霜雪而不凋,历四季而常青!充分显示了竹子不畏艰难、不惧压力的强大生命力。我想这是一种让我看得见,而又确确实实存在的、怎样的一种品格啊!我说:竹子的品格展现的不正是我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吗?!
除此之外,我知道竹子全身还都是宝,用途也很广,竹子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当春天的雨露刚过,地里就会冒出粗大、细嫩的竹笋,那是上等的菜肴佳品,味道鲜美,助消化,给营养;粗大的竹竿既可做建筑材料,又是人们造纸的好原料;韧劲十足的竹皮儿,还能让手艺精巧的人们编织出各种各色的竹器和玲珑剔透的手工艺品;竹沥和竹菇可供药用;竹叶又可成为牲口们的口粮。看!这竹子真不愧是“绿色的宝藏”。
要知道当今竹子,还为山里的乡亲们脱贫致富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呢!许多人们倚着青山绿水、靠着青翠欲滴的竹子实现了小康梦!想想吧,在人们需要的时候,竹子能够无私地为人们奉献出自己的一切,这又是怎样的一种品格啊!
在我心中竹子虽是极普通的一种植物,可这些年我还是好好地观察了身边的它们:
——当春风还没有融尽残冬的余寒时,竹笋就悄悄地在地下萌芽了;春风过后,竹笋“就像一把利剑,穿过顽石,刺破冻土,脱下层层笋衣,披上一身绿装,直插云天”。
我想作为我们每个人,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在“十四五”开局的新年代,需要的不正是这种精神吗?
2021年1月8日
责任编辑:李洪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