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首页 >  散文作品 > 京师女子师范学堂——红色百年
京师女子师范学堂——红色百年
作者: 马占顺


     京师女子师范学堂旧址就在宣武门内的新文化街45号,现为北京市鲁迅中学。原来家住在这里时,每天上下班都要经过。这条街在文革前还叫石驸马街呢。
     这是一处清末民国初仿西方风格的学校,属于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1908年(清光绪三十四年)御史黄瑞麟奏请设立京师女子师范学堂,清学部决定在石驸马大街(今新文化街)斗公府旧址建筑校舍。直到公元1909年(清宣统元年)建成。
     学校的教学楼面积大约4300平方米,礼堂建筑面积220平方米。是一组由四座二层楼组成的校舍。民国成立后,京师女子师范学堂改建为北京女子师范学校,1924年改为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学校在1984年被北京市定为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被国务院定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鲁迅先生于1923年至1926年在此任教。学校完好的保存了鲁迅先生任教时为学生们演讲的礼堂,讲课时的教室等非常珍贵的历史遗迹。学校的礼堂开辟为鲁迅展览室。
     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一文,就是在1926年“三、一八”惨案发生后,于4月12日发表在《雨丝》周刊74期上的文章。刘和珍当年遇害时仅仅22岁啊,她和杨德群烈士都是鲁迅先生最信赖的学生。鲁迅先生当年在参加了追悼会后,为了追忆这位始终微笑和蔼的学生,痛悼“为中国而死的中国青年”而写。
     学校里有鲁迅先生的铜像,有“三、一八”惨案纪念碑,纪念碑至今完好无损地矗立在新校园的青松翠柏之间。
     1931年,在校内建立的这座高约两米的“三、一八”遇难烈士——刘和珍、杨德群纪念碑,是以此纪念在1926年“三、一八”惨案中牺牲的学生。碑座由两块方形石基相叠而成,上为正四棱柱形碑身。纪念碑正面刻有“三、一八遇难烈士刘和珍、杨德群纪念碑”;背面刻有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的《正气歌》;碑身两侧分别刻有“中华民国二十年三月十八日立”和“国立北平大学女子师范学院”。
     一走进这所学校的大门口,就让我感到学校的建筑显得沧桑古朴,浸透着风风雨雨的墙体还是那样健壮的挺立着。大门前的上马石都保持着原模原样,忠实地记录着历史;街边院墙中那一块块的大灰砖经过百年的磨难如今透着靓丽,即不失坚固,又不忘精心的打扮。在厚重的墙体上扮装着一些生动的细节,嫣然成为一堵艺术之墙。大门由四座砖砌立柱和铁栅栏门组成,立柱为三段式结构,上下均为须弥座式,装饰砖雕花卉,上部装饰西式花球。

     学校建筑整体坐北朝南, 迎着学校大门的楼房仍为三段式结构,外立面由砖砌的立柱和拱形门窗组成,正中为拱形大门,砖雕拱券,砖拱上部正中安放拱心石,立柱由青砖砌成凹凸的线条,窗户仍由拱形砖雕组成。楼房内立面为柱式连廊,上部为绿色挂檐板,二楼装有栏杆,廊内为教室,门窗仍为拱形。 礼堂为方形二层楼,铁皮瓦屋面,周围有廊柱。

     今天,当我每每走过这里时,总感到鲁迅先生那浓厚的浙江鲁镇口音在耳畔响起;刘和珍、杨德群等一大批爱国青年的高大形象出现在眼前。他们穿着旗袍、他们挽着臂膀向前、向前......

     2021年3月9日


[上一篇] 我的运动生活

[上一篇] 神州赋

评论

采风网  主办方:河北省采风学会  Copyright © 2015-2024   版权所有   冀ICP备15015400号-1 冀ICP备15015400号-2

绑定会员信息

邮箱:
密码:
邮箱:
密码:
Another Mod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