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首页 >  散文作品 > 走进中山公园——红色百年
走进中山公园——红色百年
作者: 马占顺

       中山公园位于北京市中心紫禁城(故宫)南面,天安门西侧,与故宫一墙之隔,占地23万平方米。它原是明清两代的社稷坛,与太庙(今劳动人民文化宫)一起沿袭周代以来“左祖右社”的礼制建造。这里是明、清皇帝祭祀土地神和五谷神的地方。1914年,在北洋政府将社稷坛辟为公园向社会开放,初称中央公园,是当时北京城内第一座公共园林,也是北京最早成为公园的皇家园林之一。
       1925年孙中山先生逝世,在园内拜殿(今中山堂)停放灵柩,举行公祭。为纪念这位伟大的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冯玉祥部下时任北平特别市长何其巩等爱国人士,于1928年改名为中山公园。
       1988年,中山公园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今天我们来到中山堂前,缅怀孙中山先生的伟大业绩,同时瞻仰这座大殿。大殿原来叫“拜殿”,位于祭坛北,是社稷坛中轴线上的重要建筑。
       ——拜殿,面阔5间,进深3间,歇山黄琉璃瓦屋面,饰金龙合玺彩画。建筑面积950.40平方米。是皇帝祭祀日遇风雨行礼的地方,据载明代以前历代社稷坛均不设拜殿,明太祖朱元璋觉得这样有失帝王威仪,便下旨兴建拜殿。《北京古建筑》一书载:“史料中未发现被毁或重建的记录,可能是北京现存明代建筑中最古老的一座”。因此,也是重点文物保护建筑。1925年,孙中山先生逝世后曾在这里停灵,1928年北平特别市政府决定将拜殿改为中山堂。
       新中国成立后在这里先后召开过四届、十二次北京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现在,每年3月12日和11月12日首都各界人士都要在此隆重举行孙中山诞辰和忌辰活动。
       堂后门内两侧原列有72支镀金银的铁戟,故称戟门。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将铁戟全部掠走。
       ——保卫和平坊坐落于中山公园南门内,是一座宽17米,高10.9米,四柱三楼蓝琉璃瓦顶的青石牌坊。牌坊正中镌刻郭沫若题写的“保卫和平”四个镏金的大字。碑坊原建在东单北大街的北西总布胡同西口外的大街上,原名叫“克林德碑”坊。
       克林德之死成为列强向清政府进行威胁、讹诈的借口,他们把此事列入《议和大纲》的补充条款,要挟清政府要在克林德被害处树立与其品位相当的铭志碑坊。1900年6月至1903年初按德国要求,清政府在东单北大街上建了与街同宽的这个石碑坊。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在协约国的提议下,将碑坊移建到中央公园(现中山公园)内,改为“协约公理战胜纪念”坊。左右石匾分别刻有移建时间,西边刻有公历“一千九百十九年三月十五日”,东边刻“中华民国八年三月十五日”。1952年,为了纪念在京召开的亚洲及太平洋地区和平会议,将“协约公理战胜纪念”坊,更名为“保卫和平”坊。 
       ——孙中山先生的铜像位于“保卫和平”坊正北处,铜像高3.4米,重1.8吨。基座高1.6米,为黑色大理石贴面。
       正面镌刻着邓小平同志书写的“伟大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永垂不朽”鎏金题字。纪念铜像是1983年3月由54位北京市政协委员提案,为纪念孙中山逝世六十周年而立。经北京市委批准,1985年初首都城市雕塑艺术委员会决定推荐市政协委员、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曾竹韶主持设计,北京机电研究院铸造所铸造。1986年11月12日举行了落成揭幕式。

       铜像为孙中山先生站立姿势,形象逼真地表现了孙中山先生作为伟大民主革命家的领袖风度(图片来自网络)。

       2021年4月11日

       

[上一篇] 我的运动生活

[上一篇] 拜读《创业诗歌》——那年那月

评论

采风网  主办方:河北省采风学会  Copyright © 2015-2024   版权所有   冀ICP备15015400号-1 冀ICP备15015400号-2

绑定会员信息

邮箱:
密码:
邮箱:
密码:
Another Mod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