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年累得人憔悴,爆竹声中添一岁。我不知道过年究竟有什么好处?也不知道年究竟是个什么东西。它让许多人牵肠挂肚,它让全国人都在忙忙碌碌。
我琢磨,年就是翻山越岭越岭,爬山涉水回家;
年就是买各种各样的东西送给父母或亲朋好友;
年就是精心地准备那顿美味的团圆饭;
年就是一家人坐在一起吃饭,海阔天空的侃大山,听听一家老小的欢声笑语。
异地过年,人们的心情往往是凄苦难受的,思念家乡,思念亲人们。真有一种“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愁肠。
唐朝诗人高适过年时孤身漂泊在外,他写下了:《除夜作》
“旅馆寒灯独不眠,
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
霜鬓明朝又一年”。
除夕是团圆之夜,可是对于很多人来说,他们却无法回到故乡,自然也就无法与家人团聚,这也使得他们骨子里就充满了忧愁。
这首诗以一种极为悲情的口吻写出独自漂泊在外的艰辛,一个人无依无靠,使得在除夕夜思念故乡的亲人,在旅馆里很是伤感,于是信手拈来,写下了这么一首令人伤感的诗。
心中的过年,是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其乐融融,吃着好吃的,说着家常话,正如汪曾褀说:家人闲坐,灯火可亲。
可事实上,今年有许多人,因为疫情原因不能回家,还飘泊在外。
在万家团圆的时候,总有人在路上,或漂泊,或忙碌。风雪飘扬时,更想家乡,爸妈还好吗?家里的小桥是否被风雪掩盖了?人生的滋味有很多种,不能回家过年的悲愁与孤寂,就是其中一种!
今年疫情防控需要,政府号召大家就地过年,意思就是在哪里工作,就在哪里过年,减少人员大量流动带来的交叉感染。初衷是好的。“就地过年”,成为牛年春节的新主题!人和情在哪,年味就在哪。
各级政府积极动员在本地工作的人留下来,并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出台了许多的温馨的措施。例如:假期工作提供吃喝、加薪、给补贴,送慰问品,发红包等等,浙江、江苏在本地给年补助1000元—2000千元。鼓励更多的人融入到本地文化活动中。
如今,异地过年和回家过年,本质上没有太大的区别,生活上没有太多的不如意,有的地方还超过家乡的生活水平。对就地过年的人们来说,“此心安处是吾乡”,停下的是回家的脚步,不变的是对年味的期许。
这份年味中有暖意,“年味包裹”成为热词,老家的父母通过快递向就地过年的子女传递家乡“味道”,人民日报网上说:“一位父母给在外地过年的儿子邮去60斤重的包裹,有冻水饺、熏肉、腊肠和本地特产。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让人看了确实感动。”
年味中还有新意,在上海,一群外卖骑手专心筹备专属于他们的“骑士春晚”,预备年三十“上线”,在开心过年的同时把视频发给老家亲友,告诉他们一切安好;这份年味中有仪式感。
纵然老家回不去,“就地”也可年味长。在这些暖意、新意、仪式感和获得感的背后,是中国人在辞旧迎新之际对“向上”生活的追求。每一次“向上”,都是在为“向上的中国”积聚能量。
千年的风雨变迁,过年依然有着巨大的魅力,依然是每个中国人一年中最大的精神归宿。这是因为过年承载着的是中国人的精神,是中国人的文化价值密码。
古代时,从围炉守岁到挨家拜年,从敲钟祈福到亲朋聚餐……这些过年期间必做的事或活动,让中国人获得了文化的归属和心灵的安顿。
为了家乡亲人的安全,为了祖国的安宁,我们甚至愿意留在异地留岗过年,无论游子归不归,心儿都是团圆的。
因为我们知道,无论在那过年,爱你的人和你爱的人都在等你,这千里之遥的温馨之情,连接着各地漂泊的心。有你在才是年,有情在才有年味。
对于每一个中国人来说,人情味才是中国人最深最浓的年味。
作者:王志海,赤城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