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的新年伊始,真是喜事连连。
老友马占顺接连推出了两本新书。一部长篇报告文学,一部散文集。老马为什么能喜欢上文学,我说因为他有一颗善良的心。他是民政部的干部,在我们的朋友圈里,他绝对是一位佳友。就是这样一位老党员起先竟当起我们的助残志愿者来了。
那年,全珈斌先生出钱在他的家乡涿鹿举办了盲人文学笔会。正是在这次笔会上我认识了老马。因为人品相近,志趣相同,我们很快成为了好朋友。
他的这本散文集《梦回西单》,写得都是作者本人的故事,写得都是自己的经历。我长老马两岁,说起来都是“50后“,也是同龄人了。但我4岁那年就进驻楼房,没有住过四合院和钻胡同的经历。对于真正老北京的生活,我缺了这重要的一课。读了他的《自序》,知道原来西单地区就是他的家乡,他的根就扎在胡同里和大院中,难怪他的文笔流畅,自然;说起来那么熟悉,亲切!
读了《胡同里的小酒铺》,仿佛穿过作者笔下的字里行间、仿佛闻到了浓浓的酒香。我的眼前还出现了几位满脸沧桑的老人、耳畔又隐隐约约地出现了那些地道且滋味纯正的京片子。他有生活积累就是不一样,小文写得生动,活泼,富有情趣。我没有进过小酒铺,这回读了《胡同里的小酒铺》,就如我在采访京剧界、曲艺界的老前辈时,经常享受他们解放初在小酒铺里的感受一样。
作者书中写小酒铺的作品共有两篇,文中对几位老酒友,刻画的惟妙惟肖,呼之敬初。其实我和作者有共同的感觉,恨自己岁数太小。如果自己年长十岁八岁的,也能与那几位老酒友一样喝上一阵子、聊上一阵子,那该多有意思啊!
小酒铺如今已经淡出人们的记忆了,但作者把他看到的那一幕记录下来,告诉后来的读者,这曾是胡同里的一景。记录下当时的实景风情、人间温暖。
如今的北京市民,过春节已经没有贴年画儿的习惯了。在这本散文集里《那张年画儿》,把我拉回了贴年画儿的年代。作者记录了他与父亲买年画儿的过程,作品里写的这幅年画儿可是大大有名啊,它是根据《人民日报》摄影记者的一幅摄影照片画出来的。一幅年画儿引出了一段历史,一篇千把字的散文,即有老北京人对年画儿的回忆,又烘托出了过年的喜庆气氛,还引出了共和国解放初期的一段让人记忆犹新的历史,这篇作品的内容量可不小。
从严格意义上来讲,散文是不能虚构的。读完老马的这本散文集,我惊奇地发现,他的每一篇散文几乎都是他自己亲生经历过的生活。
我觉得作者的创作态度及其严谨。即不猎奇,又不虚构,而是老老实实地记录感悟,提炼自己的生活。他们在京郊顺义创建分校,第一次住在老乡家里,第一次参加繁重的体力劳动。作者不但参加了平整土地的劳动,他和他的同学们还写下了激情洋溢的诗歌。用诗歌的形式书写劳动的热情,抒发挥汗如雨的劳动场面与内心感受。他不去评论那个特殊年代说不清、道不尽的对错,而是老老实实地写出劳动的感受。他用文字为我们留下了那个特殊年代的痕迹和心路历程。文学的力量从何而来?我觉得来源于真实、真实来源于生活。
《读书的感觉》是作者心灵的写照。在我熟悉的退下来的许多领导干部,知道能坚持读书和写作的并不是很多,老马确实是一个特例。近两年来我们市残联举办了十多场的文学讲座,老马几乎场场不落。白发苍苍的他啊,听得特别认真,记录的也格外细致,而且主动向老师提问。在短短的两三年的时间里,一部长篇报告文学和这本散文集,还有另外的两部报告文学已经差不多写完了。
老马今年已经65岁了,但由于工作离不开,在工作繁忙的情况下,他宁可少休息会儿,也要把业余写作坚持下来。在《读书的感觉》中,他向读者们敞开心扉。他说他要用读书和写作充实自己的生活,展现自己的内心世界。这话说出来容易,真正做到可不容易。因为要做到这一点,他要挤掉本来就很少的业余时间。
如果要问我,这本散文集的特色是什么?我想用8个字来回答。这就是“留痕时代,显彰心灵”。作者用自己的笔、自己的心,用自己浓的化不开的情感,通过自己的优美文字,通过自己笔下的字里行间,为后世读者留下了时代的痕迹。作者把自己的才气,自己的激情隐藏在作品的背面;而把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把我们多姿多彩的生活推到了前台。
毕竟老马比我年轻两岁。摆在他面前写作的道路比我长的多。他的创作从数量到质量,必然会超过我,这是毋庸置疑的。读过了他的这本散文集,我真的有许多话想说,想为这本书写一篇评论。可我自知没有这个资格,那就只好写篇读后感吧!也不知道我的观点对不对,好在我们是朋友。即便说的不够准确,或者观点失之偏颇,作为朋友的老马,也只能见谅了,这一点我确信无疑。于是我斗胆写下了这篇读后感,受教于高家、学者及广大读者。
最后用《梦回西单》藏头写了4句话,就作为本篇的结束语吧!
梦里提笔写人生,
回望征途山几重。
西去香炉红叶美,
单刀勇立汗马功!
2022年1月5日
[上一篇] 乔红的妙笔
[上一篇] 戴世华:孜孜不倦墨海游 默默临池上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