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首页 >  散文作品 > 早期记忆——作为大家过道的堂屋
早期记忆——作为大家过道的堂屋
作者:徐树仁

       过去的时候,一般人家是很少有院门的。即使有,也是用槐条或是高粱秸秆编织的栅栏门。用一根长点的粗木棍棒横着绑在中间,晚上关上时用铁链挂到栅栏的立柱上,从外边伸进手就可以轻易打开。当院里,除了厢房和猪圈、茅房,就是高粱秸秆编织而成的“寨子”(栅栏),里面种着黄瓜、西红柿,或是一些青菜。“寨子”有一人多高,主要是防止散养的鸡或是狗之类到里面祸害青菜。正房屋一般有三间,两边两间分别住着两户人家,一般是妯娌或是婆媳对住,称“住对面屋”,人多的人家厢房屋里也成为住室。堂屋不仅是两家共用,而且可以称之为大家的过道。

堂屋一般分别设置两个大灶,供两家人做饭使用,灶台上放着油罐子、食盐、酱油瓶等简单的调味品;灶台旁有用来鼓风、使火更旺的风箱,拉起来“呱嗒、呱嗒”地响;作为冬季取暖用的炉子搭在灶台的北侧,也有的搭在屋子里;水缸一般放置在一家屋门口的北侧,上面盖着菜板子防止杂物掉落在水缸里;菜板子上倒扣着用葫芦做成的水瓢,可以随时从水缸里舀水喝。靠墙角的位置还可能放置着“酸菜缸”,其余的地方随意放置着饭桌等一些杂物。

主人如果出门也只是把屋门锁上,堂屋的前后门白天一般是不关的,因为要给来来往往的人提供方便。即使是主人家中午放着小桌子在堂屋地上吃午饭时,也是照过不误,不用有丝毫的客套;有时候牵着牛羊从饭桌旁路过,调皮的羊从桌子上抓口吃的,主人家也会一笑了之。至于有时羊正好把一颗颗黑枣似的粪球儿拉倒地上,也是常事。但这种“待遇”并不是所有人家都能享有,只有处在“交通要道”并且人缘极好的人家才能享有这种殊荣。

散养的鸡不仅在院内溜达,也会溜达到堂屋地上、跑到大街上。有的鸡会跑得很远,主人家傍晚回来寻不见,便寻遍全村,“咕、咕、咕”地呼唤着。等到傍晚鸡上罩(桑条编的口小肚大的鸡窝,晚上用重物盖住,防止黄鼠狼偷吃),发现不是自己家的,就会循着送回去,大多数人家的鸡是大家都认识的。

生活的随意,体现的是淳朴的乡情;节奏的缓慢,让人感到自在的闲适。随着社会的发展,高大的砖墙逐渐代替了低矮的篱笆墙,厚重的铁门代替了轻便的栅栏门。家成了私密的空间,堂屋也不再是大众的过道。谁如果想串门,必须先敲响大铁门,经主人允许才能进入。社会的进步、生活节奏的加快带来了物质条件的满足,却失去了再也无法找寻回来的淳朴的乡情。

[上一篇] 我的运动生活

[下一篇] 爷爷的菜地

评论

采风网  主办方:河北省采风学会  Copyright © 2015-2024   版权所有   冀ICP备15015400号-1 冀ICP备15015400号-2

绑定会员信息

邮箱:
密码:
邮箱:
密码:
Another Mod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