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土语很难让人理解,但正规的普通话却无法描述小时候的游戏,只得用同音字替代了。今天所讲的“欻(chuǎ)大把”,就是过去孩子们津津乐道的一种游戏,又可称为“欻核儿”。
材料多为圆滑的石子或是用黏土搓成的圆球晾干,是女孩子课间休息、闲时娱乐的主要游戏,有时男孩子也参与其中。在一块有干沙的地方围坐,“石头剪刀布”的方式决定出先后顺序。用手把地上的干沙抹平,手攥七颗石子抛起,用手背去接,接到几个算几个。再次抛起,用手心接住其中一个。再次向上方抛出,同时捡起地上的一个,手掌翻过来接住上边掉落的那个;如是再抛,分别捡起两个、三个。嘴里随着动作念叨:“一~一,一~呀么~一”,完成以上动作后继续重复,同时嘴里的词变为“二~二,二~呀么~二”……一直到七,如果不出现差错,再次抛起后手背接住抛起,快速抓住其中一个“八哨么一”,放在自己旁边,再画个圈儿圈上,属于自己的战利品;如果中途出现失误,就得把石子交给对方,等待对方失误后再继续。
剩下六个继续重复上述动作,向上扔时分别抓取地上两个、三个,顺利完成后再得一个战利品;下一轮顺序抓取一个、三个,再一轮直接抓取三个……剩下三颗石子时,向上抛一个,把另两颗甩到地上同时再接住上边那颗。再次抛起,把地上两颗分别捡起来,接住上边那颗。 同时嘴里数着“蘸~着~一”“蘸~着~二”,直到仍旧的“八哨么一”;剩两颗时,抛起一颗、甩下一颗,捡起地上的同时把扔起的一颗反手扣住,嘴里数着“勾根一、勾根二……”,最后仍旧获得一颗战利品;最后一颗抛起,手拍地面后变酒盅接住,直至成为自己的战利品。
还有一种五颗的游戏,抛起一颗扔下四颗,分别捡起地上的四颗、三颗、两颗,最后一颗颗把四颗捡起,嘴里念叨着:“蹭蹭蹭,四双手”、“蹭蹭蹭,三只狗”、“蹭蹭蹭,两只猫”、“蹭蹭蹭,小长虫、小曲虫,黄鼠狼子叼小鸡,叼几个?叼一个”……到底什么含义谁也不懂,反正别人怎么念自己就跟着怎么数得。
细心的小孩儿会把猪的骸骨(膝盖骨)积攒起来,叫“嘎拉哈”,也有的叫“骨头子”。因为每头猪只有两个,所以积攒起来非常不容易。做事细致的小姑娘还会把嘎拉哈清洗一遍,在“背”上涂上红色或绿色,很是鲜艳、美观。它有4个形态完全不同的面:耳朵、假耳朵、肚脐、鼓肚,也有的称为耳朵、孩儿、肚儿、科儿,扔在炕面上会有四种情况出现且几率差不多。游戏时,从大布口袋里倒出嘎拉哈,散着摊在炕上。欻嘎拉哈时,还要有相配套玩具,一般是装满杂粮的小布口袋。具体玩法是,抛起小布口袋,在其尚未落下时,依次翻动嘎拉哈的四面;或按规定个数抓起嘎拉哈,且口袋又不失手者为胜者。再接着抓,何时接着失手了,再转入下家。
这种早年玩过的游戏非常有趣,可以锻炼孩子的掌握动态物体的平衡本领和简单的计算能力,而且能增进彼此间的友谊。随着社会的发展,却和其它被淡忘的游戏一样,成为了我们这一代人心中遥远的记忆。
[上一篇] 我的运动生活
[上一篇] 张行方系列文学作品欣赏之—— 雪压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