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首页 >  散文作品 > 早期记忆之春种
早期记忆之春种
作者:徐树仁

                                                                          


       人类从远古时期的刀耕火种开始,就与土地结下了不解之缘。从最初的使用简单石器、木棒到后来的驯化牲畜做助手,人们不断探索着新的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革新。到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出现了牛耕铁犁,并成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主要农业生产方式。
        农民依靠这种耕作方式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其中不断改进,发明了许多相关的播种工具,像西汉犁壁、直辕犁、耦犁、东汉耧车等。一直到唐代发明的能调节耕耘深浅的曲辕犁,一直沿用至今,但始终没能有根本性的变革。
       记忆中的生产队时期,每当春雨普降,就开始大规模种地。由于体制管理问题,一直要一个多月播种才结束。这边已经开始“拔苗”,那边刚刚下种,年底的收成可想而知。由于这种体制已经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生产队开始解散。
       实行“包产到户”,极大地调动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一个个半大的孩子也成为了家里的劳动力。家家开始养牲畜、置办种地的家伙式儿。过年一出正月就开始做着种地的准备:从猪圈里起粪、倒粪、送粪,这个过程要耗去全家大部分时间。过去家家户户都养猪,既为了到年底能攒下一泡钱,也为了能踩踩粪,这样的粪才有肥力。春天一下雨,需要很多人协作的种地运动开始了。单凭一家人人手儿不够,就两家或三家“搭帮儿”,有牲畜的出牲畜,有人力的出人力。到地里要先找地边儿,两头找到界石,用铁锹之类的东西插在界石上便于瞭望,中间要用湿土修上一行“小人儿”、由瞭望的人指挥着校正。然后用脚踢上痕迹,避免种地时“过界”,引起纷争。开始种地了,要由有经验的人“把犁”,犁出的沟要尽量直,深度要适中;牲畜不听使唤时,需要人牵着,叫“牵牲(shang)”,这个工作可以由半大孩去做;点种工作一般由青年妇女来完成,双脚要站到沟里,把点下的种子踩实,跟湿土充分接触。还要带上湿土,以保证出苗儿率。一班儿一般需要3到4人人完成,才能不耽误工作;种玉米相对比较轻松,点种间隔三十公分左右,且垄距较大。花生撮与撮之间间距不超过十公分,两只脚只能斜着踩在垄沟里,拧着身子工作,非常吃力。但熟练的妇女斜背一个扁篮子,双手交替把种子点到地上,也能一路小跑。如果遇到大风天气,还要猫着点腰,才能保证种子准确点到垄沟里;施肥工作叫做“滤粪”,把已经下到地里一堆一堆的粪用粪筐撒到沟里,这个工作一般由两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完成;接下来要有人撒“复合肥”,用一个桶拎着,一把一把撒到农家肥的上面;最后一道工序叫“拉抹塞(se)”,用一个旧粪筐下面绑上半圆木棍,把点过种、施过肥的沟抹平,一般由一个小孩牵一头毛驴完成。种完后为了让种子与湿土充分结合以保证出苗率,还要“踩垄”——背着手双脚开立一脚挨一脚地把土踩结实。半天下来,这十来个人个个精疲力尽,也只能种个四五亩地吧!
       后来发明了牲畜拉的、以至拖拉机做动力的播种机,把点种这项工作解放出来,算是一种进步,实质也没有大的改观。真正实现机械化是大型播种机的出现,把种子、化肥、农药送到地头儿,花上几十块钱播种机就给种好了,连除草剂都喷洒完成,谁还会费那力气干那种粗笨活儿?费时费力的种地工作只能成为永久的历史了!

[上一篇] 我的运动生活

[上一篇] 人生如登山

评论

采风网  主办方:河北省采风学会  Copyright © 2015-2025   版权所有   冀ICP备15015400号-1 冀ICP备15015400号-2

绑定会员信息

邮箱:
密码:
邮箱:
密码:
Another Mod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