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首页 >  散文作品 > 早期记忆之田间管理
早期记忆之田间管理
作者:徐树仁

                                                                    

      老家的土地属于半沙半土的沙土地,最适宜种花生。为了“调茬”(连续几年种就会减产,要换着种别的作物),也变换着种一些玉米。偶尔栽一些白薯,种一些高粱、谷子等作物,主要的作物还是花生和玉米。

        种完地十几天后,绿油油的花生苗从土里钻出来,煞是喜人。如果种地时雨没有下透,也会出现苗儿出不齐的现象,就要套着车、拉着水去补苗。哪里缺苗,就用小镐刨开,或是用小抹子剜开。用水瓢浇上半瓢水,放上三四颗花生粒再把土掩上。如果正巧赶上下雨,赶紧顶块塑料布去补苗,省得再浇水了。出齐苗的地块儿,晴天的时候要去“抠垵儿”(把花生苗周围的沙土抠出来)。至于什么作用,现在也不大明白,大概是为了晒晒根部,使禾苗更强壮吧。
        经过雨水的滋润,秧苗逐渐长大起来,同时密密麻麻的小草也繁殖非常快。这时候要用锄头“耪地”,把这些小草从根部斩断。同时也是为了疏松土壤、斩断土壤的毛细管,防止水分蒸发。有人专门做过对比实验,一块地一半用锄头耪了,另一半只拔草。后来从秧子上就能看出好赖,收成当然也不一样。
       耪地能除掉大部分的杂草,花生撮儿的草是除不掉的。当草长的大一些的时候,就用人工去拔。两只脚分别跨在两条垄沟里,同时照看着三根垄。看见草就弯下腰、右手伸到花生撮儿里把草连根拔掉,左手收集起来。攒够了一大把,就放在垄沟里,拔完后统一带出去。
        过几天,小草随着雨水又长了起来。拿着长柄小镐,在花生垄沟里倒退着钩土,一股一股的用力,使土能把旁边的小草压住。这种活儿干半天,第二天大腿根的肌肉会又酸又疼,十分难受。后来用毛驴儿拉着一个“耘锄”,由一个人把着掌握深浅,显得轻松多了。过几天,仍然要弯腰串着找草,不然地又要荒了,那些“拉锄草”长的是非常快的。
        当出现虫害的时候,就需要打药了。背起兑好药水的喷雾器,左手按住压把匀速地压着气,右手拿着喷杆,倒退着向禾苗均匀喷去;有时为了给花生秧增加营养,也会打一些药物。花生座果时,趁着下雨,也会将一些化肥撒到地里。后来图省事,把化肥袋子角上剪一个小口儿,拎着小半袋在地里疾走,化肥就漏到了地上,确实轻松了许多。
        玉米的护理跟花生有的地方相似,有的地方截然不同。当长到巴掌大时,每撮儿的两三棵苗儿只留下一个,剩下的拔除不要了,这叫“拔苗”。如果赶上缺苗现象,就把一些壮苗儿暂时留下,等待下雨的时候冒雨抢栽。那些补栽的幼苗会暂时发蔫儿,过不了几天就扎下根,焕发出勃勃生机。
        玉米第一次除草叫“耪头遍”,主要是铲除那些小草;长到齐腰深的时候再“耪二遍”,为了在除草的同时疏松土壤;长到一人多高的时候“耪三遍”,主要是为了给根部培土,防止秸秆倒伏。后来在玉米齐腰高的时候,用牲口拉着犁出一道深沟,也起到了除草和培土的作用,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
       玉米的除虫是撒“颗粒剂”,把烧过的煤焦砸碎,拌上“六六粉”,捏一撮儿放到禾苗的芯里,能起到杀死害虫的作用。可能是这种制剂危害比较大,后来厂家就不生产了。在施肥阶段,记得开始使用一种叫“碳酸氢铵”的气肥,价格比较低廉。下雨后趁着地皮湿漉,先用锄头在禾苗旁边挖个坑,抓上一把气肥后再用脚抿上;后来用“硝酸铵”的化肥,直接撒到根部,就可以被吸收。
       一个成熟的老农,耪地不仅速度快、除草全面,而且特别耐饥渴。即使在烈日炎炎的三伏天,也可以半天不用喝水。像我等“半坡子手儿”,不仅手速慢,还偶尔“刹苗”。为了怕老爸看见心疼受责骂,悄悄地把铲掉的禾苗埋起来或是扔到别人家地里。还在自我安慰:“耪地不刹苗,不算手艺高”。别看活儿干的不怎么样,过不了一会儿,就得拿过水瓶“咕咚咕咚”地灌上一通。
       随着种地机械化的实现,除草等也被用机器和药物替代,地里很少看见耪地的身影了。“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虽然孩子们都会背诵,别说见过这种场景,恐怕连锄头什么模样都没有见过。

[上一篇] 我的运动生活

[上一篇] 人际交往之感悟

评论

采风网  主办方:河北省采风学会  Copyright © 2015-2025   版权所有   冀ICP备15015400号-1 冀ICP备15015400号-2

绑定会员信息

邮箱:
密码:
邮箱:
密码:
Another Mod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