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首页 >  散文作品 >  半个世纪不了情
半个世纪不了情
作者: 张益禄

    写罢组诗《山高水长.献给禹振民老师》,意犹未尽,心中还有些话要说,旨在做一个“注解”,或者配一把“钥匙”,让读者更好地了解创作背景,走进诗歌意境。这组诗共有十二首,其中一首开篇诗,十一首七律,涵盖了禹老师人生的主要阶段,展现了他的生动剪影。此文将以组诗为脉络,写一些零碎的片段。但愿不是画蛇添足。
    1971年,我在沙河县册井中学就读,禹振民老师教我们语文课。他穿着朴素,说着乡音,似乎没有知识分子的派头。但腹有诗书气自华。他学识渊博,才华横溢,性格谦和,善解人意,深得学生们的喜爱。可惜,他仅教了我们两个多月,就调到县城工作了。从此,册井中学就少了一个“挖井人”。他离开学校时,特意赠我一本《毛主席语录》,并在扉页上写道: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这是毛主席《重上井冈山》中的名句,成为激励我一生的座右铭。
    禹振民读高中时就是学霸,他若参加高考,必能考上名牌大学。但就在高中毕业前夕,他突然患了肺结核病,被迫回到家乡渡口村,大学梦随之化为泡影。他没有沮丧和沉沦,一边与病魔抗争,一边参加劳动,一边读书写作,把农村当成“社会大学”,在困境中磨砺和拼搏。他很少给我提起这段岁月,直到前不久,才详细谈起那时的许多轶事。对于有志者来说,磨难往往是一种财富。艰苦的农村生活,成为他人生重要拐点,也为他后来的成功积蓄了力量。
    凤凰涅槃,浴火重生。时隔六年后,禹振民终于飞出深山。从县到市、从市到省,一路扶摇直上,最后到了省电台工作,担任农村部主任。在这个广阔的舞台上,他纵横驰骋,成就斐然,才华得到充分展示,生命得以精彩绽放,用一支笔书写人生传奇,成为我省新闻界的翘楚。同时,他还创作散文、诗歌,撰写杂文、评论,先后出版了《故园情》《雪泥鸿爪》《残阳》《窗下随笔》等文集。他的书法艺术功底深厚,俊逸隽永,刚柔相济,独树一帜,不输一些当代名家。他还学习绘画,深得国画的精髓。用翰墨丹青,构建起一个色彩斑斓的艺术世界。如此多才多艺的人,是并不多见的。近水楼台先得月。他凡有新的文集面世,总要先赠于我,使我先读为快。他还经常把他的书法作品送给我,使我爱不释手。2015年5月,我还帮助禹老师在石家庄搞书法个展,并联系知名网站重磅宣传。个展规格之高,影响之大,出乎意料之外,取得很大成功,我也深感欣慰。
    禹振民和乔羽是忘年交。上世纪五十年初期,青年乔羽到渡口村体现生活,他居住的地方,距禹振民家很近,自然成为街坊邻居。两人年龄相差不少,但乔羽很是喜欢年少的他,经常送他一些从京城带来的书籍。后来乔羽成了词坛泰斗,禹振民成了文化名人。两人鸿雁传书,相互交流,成为文坛一段佳话。禹老师非常珍惜这份友谊,每当谈起这些往事,喜形于色,津津乐道。他还把乔羽寄给他的六封书信,复印给我。其中在一封书信中,乔羽不惜笔墨,对禹振民的散文集《故园情》大加赞赏。2018年9月,我为乔羽写了一首长诗《渡口,你的第二故乡》,共有三百五十多行、分十四部分,其中第十三部分,就是写他们之间真挚友谊的。在这首诗的创作过程中,禹老师悉心指导,提供素材,认真修改,最终在多家媒体刊发,是我较为满意的一首诗作。
    高中毕业后,我先后辗转多地,从事多种职业,最后来到省城省直单位供职。期间我和禹振民老师的交往,从未中断或减少。原先我们俩相隔两地,主要靠书信联系。后来我和禹老师同在省城,就方便多了。每逢过年过节,我都要去登门拜访他。他不爱社会交际,也不善言谈,可跟我谈起话来,却滔滔不绝。虽然经常见面,他仍然不时给我写信,保持着书信这一传统的联络形式,保持着文人那份特有情怀。在我还是一名代课教师时,他已是远闻名遐迩的编辑(记者),就经常给我写信,乐此不疲。在他眼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只有友谊深浅之别,没有身份高低之分。他多用毛笔写信,文笔优美,字迹俊朗,真情跃然纸上。在我看来,这不仅是一封书信,而且是一篇精彩的文章,是一幅奇美的书法,是一件珍贵的礼物。他是我的恩师,也是我写作的领路人。我每有书籍出版,或有重要作品发表,都要送他指教。他总是认真阅读,既提出建议,指点迷津;更热情表扬,给予鼓励。今天,选择刊发了他给我的一封信,其文笔绮丽,书写洒脱,堪称书文双绝,尽显名家风范。倘若按照古代人的做法,不妨称这篇信札为“评诗帖”。尤其使人感动的,是他多次用毛笔书写我的诗作,共达一百多幅,并在知名网站发布。他甘愿伸出温暖之手,为他人作嫁衣裳。这些我都已铭刻在心,成为永恒的记忆。
 面对世态炎凉,常听到这样的感叹:走着走着就散了,好着好着就变了。我和禹振民老师,一同走过半个世纪,历经风风雨雨,不曾走散。如今,我虽已满头白发,步入老年行列,但在老师面前永远是个学生,依然会追随其前行。环顾左右,人世间那种真挚而纯洁的友谊,真的成为“稀缺资源”了。惟其如此,友谊才更显得异常珍贵。
    他是一座沉默的大山,蕴藏着丰富宝藏;他是一片静谧的碧湖,平复了潋滟波澜。只有与他交往很深的人,才能懂得他的孤傲高洁,深邃博大;只有走进他心灵的人,才能知道他的山高水长,海阔天空。回顾半个世纪的岁月,多少事情都烟消云散,无影无踪。但禹振民老师那些年的那些事,他对我的关怀和厚爱,都历历在目,难以忘怀。我早就想为他写点东西,又唯恐笔力不济,一直未能如愿。现在才顿然醒悟,倘若等水平提升了再写,那就真的要等到猴年马月了。我在开篇诗中写道:“愿以丹心报日月,收获却到深秋时”。这是发自内心的感叹。今天写下这组诗,已是迟到的诗篇。而迟到的诗篇也是诗篇,我对禹老师的敬佩和感激,都深深地凝聚在诗里了。
    一日为师,终生难忘。我还要继续写下去,用诗歌抒情,用散文叙事,把记忆变成文字,将过去交给未来,让更多的读者朋友,走进禹振民那不平凡的精神世界。
结尾诗:
山峦重重水蒙蒙,走过一程又一程。
五秩同行终不悔,总把风雨化彩虹。

壬寅年元宵节写于湡水草堂

附:禹振民老师给张益禄的书信



张益禄和禹振民老师合影

  禹振民,河北沙河人。河北人民广播电台原农村部主任,高级编辑。从1999年开始,先后出版了散文集《故园情》《雪泥鸿爪》《残阳》,杂文集《窗下随笔》等。2005年退休后,致力于研习书法创作,楷、行、草书作品多次在省内和全国新闻界书法赛中获奖。
  张益禄,河北沙河人,河北大学经济系毕业。诗作见于《人民日报.海外版》《诗刊》《诗选刊》《作家》《芒种》《诗潮》等报刊。著有诗集《遥远的山泉》《四面古歌》《荷花颂》(诗书合璧集,合著)。其诗赋曾被四十多位书法名家书写,并在数十家知名网站发布。另发表学术论文八十多篇,杂文评论九十多篇,著有论文集、经济专著等。


[上一篇] 我的运动生活

[上一篇] 早期记忆之课下游戏(三)

评论

采风网  主办方:河北省采风学会  Copyright © 2015-2024   版权所有   冀ICP备15015400号-1 冀ICP备15015400号-2

绑定会员信息

邮箱:
密码:
邮箱:
密码:
Another Mod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