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首页 >  散文作品 >  早期记忆之生炉子
早期记忆之生炉子
作者:徐树仁
       冬季来临,生炉子取暖是农村学校越冬的主要方式,一直持续到2014年,这种取暖方式才宣告结束。
        小时候,一到取暖季节,老师就号召学生从家里带土坯。有的从家里犄角旮旯能寻到一块,有的干脆去别人家脱好的坯垛上去偷拿一块,总之要完成任务。
        十一月中旬,趁着午后的暖阳,老师带着孩子们开始搭炉子。从大坑里用背筐背来黏土,用水和好后铲到屋里,开始用土坯搭炉子。搭好后安上铸铁的炉盖和铁皮制作的烟囱,伸到窗外用铁丝固定好。再用拌有麦秸、茅草等纤维物的“菜泥”里外抹上,晾干后就可以生火取暖了。
       按顺序排好值日表,同学们轮流生炉子,一般都是两个人一组。轮到值日的那一天,早早准备好棒子茬子、棒子骨头等引柴,天还没亮就赶到学校。去煤堆里用煤铲扒拉一些煤块,用铁簸箕铲到炉边备用。掏出火柴,引燃一张废纸,小心翼翼地引燃棒子茬子放进炉子里。待茬子烧着,便把棒子骨头放进去。如果炉子好烧,当引柴烧起来时会听见呼呼的风声。把铁簸箕里的煤块倒进炉子里,一会儿就被引燃了。等到煤块通红时,把煤面用水和湿,填到炉子里。打开门窗,让满屋的浓烟飘散出去后再关上。待同学们来到教室时,屋里烟雾散尽,能感受到一丝暖意。
        值日生有一天的炉火看管权,不仅可以随时观察炉火情况、随时去填煤,还得负责把炉灰清理出去。有时上课在座位上坐腻了,还可以借看炉火的借口下桌儿去炉边转一圈,用炉钩子钩开炉盖看一下。从小学到中学毕业,基本都是靠这种土坯炉子度过整个冬天。一直到师范毕业后参加工作,学校才配备了铁炉子。这种铸铁炉子虽然笨重,但免去了搭炉子的麻烦。每到取暖季节,后勤人员会招呼各班去领炉子、烟囱和用于固定的细铁丝。班主任会招呼几个大个儿男同学,抬的抬、抱的抱把东西领回来,再组织着装好。这种生活一直伴随了二十四年的教学生涯,一直到2015年安装暖气才算结束。
        生炉子的岁月,如果赶上煤好烧,能把直立的烟囱烧得通红,教室里暖意融融。淘气的同学把一张纸贴近烟囱,马上就着起来;赶上煤里矸子石太多、煤块太少,或是值日的同学没有点好,炉火就会死气沉沉,有时干脆就熄灭了。这时候再重新点一次,屋里就会乌烟瘴气,有时干脆就不点了。好在教室里人多,气温不至于太低,一凑合一天就过去了。
        生炉子取暖,不仅又脏又乱,而且还容易发生烫伤事故。坐在火炉跟前的同学一不注意,衣服还可能烤坏。当第一次安上暖气时,心中的幸福感油然而生。随着环保的要求,烧煤的锅炉都取消了,取而代之的是生物介质的环保锅炉。生炉子这段历史,只能留在深深的记忆之中了。

[上一篇] 我的运动生活

[上一篇] 孝道

评论

采风网  主办方:河北省采风学会  Copyright © 2015-2024   版权所有   冀ICP备15015400号-1 冀ICP备15015400号-2

绑定会员信息

邮箱:
密码:
邮箱:
密码:
Another Mod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