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很多容器都是用葫芦做的。
墙角或堆满乱石的荒地,往往都栽上倭瓜秧或是葫芦秧。有的在猪圈旁过道上搭个高高的“罩棚”,让秧子爬满以遮蔽阳光,从而让拴在猪圈门上的羊歇凉。倭瓜长到一定程度后可以摘下来熬着吃,或是擦成丝做馅。葫芦也可以切成条熬着吃,但有一种异味,不如倭瓜好吃。大多数任其长成,根据形状做成各种容器。
葫芦根据不同品种可以长成不同的形状,记忆中比较常见的有圆葫芦、长葫芦和亚葫芦等。圆葫芦长的很粗壮,好像孕妇的大肚子。长成后用锯子从中间一分为二,可以做成两个水瓢。或是从根部锯开一块儿,用来盛东西所用,老太太们喜欢把积攒的鸡蛋放在里面;长葫芦前边是一个圆形的脑袋,后边带一个或长或短的尾巴,可以从中间破开做两个“粥瓢子”用;亚葫芦有大有小,大的从尾部锯断,倒出里边的籽,清理干净后可以盛水或是酒等。比如传说中的八仙之一铁拐李,背的就是这种盛仙丹的葫芦。小的做装饰用,可以挂在钥匙链上或拿在手里把玩。
不管哪种用途并不是直接可以用,都需要加工一下。葫芦长的时间不怕长,往往等到秧子干枯了才摘下来。拿做水瓢为例,要找木匠用锯子从中间锯,一旦锯子偏了做出的形状就不好,甚至就费了。锯开的葫芦放在大锅的蒸屉上,烧火蒸煮。蒸煮熟了出锅,刮去里面的瓤,挑出瓜子。瓜子可以食用,如果再炒一下会干巴一些,吃起来更香。用小勺子等硬物把外皮上的薄膜刮掉,放在窗台上晾干。做成的水瓢放在堂屋地的水缸上,可以作舀水之用。如果葫芦太大,在头尾部分用一根粗木棍绑上,做成“量子瓢”。这种瓢舀水时盛的更多,用手提着木柄比较省力。或是在种地时,盛上肥料一手提着,另一只手撒肥料时用。
“粥瓢子”经过细细地刮磨后用来盛饭用,从锅里到盆里,从盆里到碗里,全靠它的转运。想必是过去农家吃粥的时候最多,才命名为“粥瓢子”。如果尾巴太长且形状不错,可以做“点葫芦”,顾名思义就是点种之用。头部偏一点打一个直径二三公分的圆眼儿,另一侧开一个方洞安上一个木柄,靠近尾部凿开长约四五公分、宽约一公分的长方形。搅碎里面的瓤倒出来,点葫芦就做好了。使用时长方孔用细线绑上几根高粱杆的硬蔑,调整好距离。将谷子等细小的种子从上边的圆孔倒进去,用一块“棒子骨头”塞上。木柄一握,轻轻一甩,种子就从底部的方孔缝隙中漏到垄沟里,避免了弯腰点种之苦。
随着轻便的铝制勺子或是白铁皮做的“水舀子”等问世,再也没人用葫芦做瓢了。亚葫芦倒是有人种,不过是当艺术品作为一种玩物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