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首页 >  散文作品 > 胡家老二
胡家老二
作者:任之柱

胡家老二突然走了,我一连好多天都没有从悲痛中走出来。我是他的亲姐夫,他是我的妻弟。我们从认识那天起,就相处的特别好,互帮互助走过了五十多年的路程,结下了半个世纪的情谊,可谓说不是亲兄弟却胜似亲兄弟。

胡老二名为胡文泉,上有一哥一姐,按家中男性排行为老二,男女大排行应为老三。胡老二出生于1951年9月,正是新中国刚刚成立不久,可以说是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与新中国同龄人。就在他即将迎来七十周岁生日的前一个月,却突然离开了我们,我总觉得有些早了点。孩子们已经长大成人,并都成家立业,双方父母老人也已做古安息,身负了几十年的生活重担刚刚卸下轻松起来,就匆匆忙忙地走了,实在令人有些难以接受和惋惜。虽说是“人活七十古来稀”,但那是自古以来遗留下来的说法,现如今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身体保健意识增强了,医疗技术水平及救治手段也先进了,人的寿命早已超出了这个范畴,人活七十早已不是稀奇之事。

胡家在沙城铁路地区来说是一个大户家庭,胡老爷子一生共育有八个子女,全家老少十口人,每月就凭胡老爷子五十几元的微薄工资来养活一大家子人,可想有多么的艰辛和不易。也正是在那样的生活贫困拮据年代里,胡老二成熟的特别早,从小就磨练出了刚毅顽强、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的良好品德。胡老二从小就是一个懂事讲礼貌、勤快节俭的好孩子,他上有哥哥姐姐,下有弟弟妹妹,排行在中间,从小就沒有受过父母的偏爱和娇惯,在这样艰苦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过早地挑起了家庭生活的重担。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并且还主动帮助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有时还帮助弟弟妹妹们解决生活中的困难。为帮助家里解决生活困难,老二从上小学时侯起,就到铁道边附近处捡拾煤渣,日积月累,一年下来,除能满足家中日常烧水做饭需用外,就连每年冬季取暖的用煤也都备齐备足,捡拾回来的煤渣堆放在院子里就像一座凸起的小山包,成为了家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捡来的煤渣不仅给家里解决了生活中的困难,而且也给弟弟妹妹们做出了表率和榜样。说是拣煤渣儿,实际上就是从蒸汽机车清理下来的炉灰中捡拾未烧透的煤核,俗称“煤焦子”,也叫做煤渣。老二每天放学回到家,放下书包,就急忙挎着小竹篮儿,拿着用八号铅丝做成的铁耙子去铁道边处捡拾煤渣。上世纪的五六十年代,塞外的沙城寒风呼啸,滴水成冰,天气格外寒冷,白天的最高气温都在零下二十多度。有一年的冬天,胡老二早早就去了机务折返段等侯司机师傅清理机车炉灰,他突然发现铁道边处有十几块核桃般大小的煤炭,随手就装进了篮子里。这时火车司机也清理完了炉灰,胡老二随即又捡拾了一些煤焦子,满满地装了一大篮,心中那高兴劲别提有多高兴。这时一位火车司机走了过来,劝阻胡老二等人迅速走开,以免影响司机的正常工作。胡老二听后急忙提起篮子准备离去,匆忙中一不小心将竹篮碰倒,刚捡拾的煤焦撒了一地,这位司机师傅猛然发现除了煤焦外还有煤炭,就误认为胡老二偷拿了公家的煤碳,不由分说,便将竹篮和自制工具统统没收扣留。无论胡老二怎样辩解和央求都无济于事,只好两手空空沮丧地回到了家。到家后,一五一十地将事情原由哭诉给了父亲,因老父亲在铁路行车公寓工作,每日里经常和火车司机打交道,彼此之间都很熟悉。第二天,老父亲联系到了那位火车司机,讲明了情况,很快就把篮子和工具返还了回来。由于孩子多,吃穿就成了家中最大的难题,老二为了减轻家里的经济压力,他每年利用暑假期间,天天头顶烈日,不怕蚊叮虫咬,跑到十几公里外的荒郊野岭去采挖中草药材,回到家后,将采挖到的“蒲公英”、“车轱辘草”、“毛风菊”等各种药材洗净晾干,再分门别类整理好卖给当地药材收购部门。一个暑假,不知走了多少路,流了多少汗,每天一分钱、一分钱的积攒,终于攒够了给自己买衣服的钱。

1968年老二初中毕业,正值掀起了轰轰烈烈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浪潮。老二被分配到张北县一座偏僻的小山村。在一贪如洗、贪穷落后的小村庄一干就是五六年。五六个同学挤住在一间破旧的小房子里,冬不保暖,夏不挡雨,到了冬天,四壁透风,他们就想尽一切办法加固保暖自己的“家”。而最为头疼、最为困难的就是吃饭问题。张北县地处河北省西北部的坝上高寒地区,每年的无霜期不足一百天,主要种植莜麦、土豆等农作物,当地农民一日三餐主要以莜面、土豆为主。几个小伙伴中没有一人会做饭,唯独胡老二心灵手巧、踏实勤快,在家时经常帮助妈妈做饭,学会了一手做莜面的绝活儿,像“窝窝”、捏“莜面鱼儿、压“莜面饸络”等家常便饭做得像模像样,有滋有味,于是自告奋勇承担起了给大家做饭的任务。每天天不亮,其他同学还在温暖被窝里做着甜甜美梦,他就早早起床,开始给大家生火做饭。为了不影响大家的休息,胡老二的动作轻手轻脚,每天的锅盆碗筷洗涮、饭菜的蒸煮也都是轻拿轻放,从不发出大的响声。胡老二不仅会做饭,而且地里的农活也是一把好手,脏活累活抢着干,受到了同事们的爱戴。就连村里的生产队长也都看在眼里,喜在心头,还曾多次托人说媒,想把自己的姑娘许配给他,但都被胡老二婉言谢绝。

“文革”后期,随着国家工业生产布局的调整,开始陆续选调一些表现好的下乡知识青年充实到工矿企业。由于胡老二在农村劳动表现优秀,第一个就被选调上来,分配到宣化庞家堡龙烟铁矿当上了一名采矿工。庞家堡龙烟铁矿是一座有着百年历史的老矿,担负着北京首钢、宣化钢铁公司原材料的保障供应,是国家重点冶金矿产单位。胡老二干的是井下掘进工,也是最脏累苦险的工种,井下经常发生塌方冒水等事故,随时都会有危险出现,每天都是在和死神打交道。但胡老二不怕吃苦,不怕受累,积极肯干,很快就被提拔为掘进队队长。有一年夏天,老父亲未打招呼,利用工休时间,专程去庞家堡龙烟铁矿看望儿子,胡老二听说老爸从沙城特意来看望自己,心情极为激动,没来得急更换工作服及洗漱一下,就匆匆忙忙地前去拜见。当老父亲看见儿子穿着一身破破烂烂的工作服,满脸的汗水被铁矿石粉污染成了唱戏的大花脸,不由得一阵心酸,眼泪差点掉了下来。老父亲回来告诉我们说:“老二挣这点儿钱真不容易呀!每天都在和闫王爷打交道,虽吃的是阳家饭,干的却是阴家活”。

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胡老二也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那年代,结婚需要备齐“三转一响”(三转既手表、自行车、缝纫机,一响收音机)四大件才能完婚。为了准备做家俱的木料,胡老二不辞辛苦,东拼西凑,利用工余休息时间,将矿区废弃淘汰下来的旧木料一块块儿地捡拾起来,准备运回沙城。由于当时交通不便,有一次,胡老二硬是将一根五六十斤重的废弃木料徒步背回了沙城,要知道从宣化到沙城有近一百多里的路程,胡老二翻山越岭,从清晨日升出发,直到天黑日落才到家,一路风尘仆仆,历尽千辛万苦,这在当今社会一些人的眼中,真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

结婚后,胡老二在沙城安了家,虽说宣化与沙城不算远,但必竞是两地分居仍有许多不便。为了照顾家庭,胡老二主动要求调回了沙城化工厂工作。在上世纪的七八十年代,沙城化工厂不仅收入高,而且福利也很好,是社会上人人都很羡慕的好企业。老二调回化工厂后,由于好学肯干,刻苦钻研,很快就从一个门外汉变成了行家里手,成为了生产技术骨干,不久就提拔到了车间主任的重要岗位。在他的带领下,车间积极开展技术革新活动,大力推广新技术、新产品,职工的精神面貌及经济效益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受到了厂领导和工人们的一致好评。老二不仅热爱工作,是工作上的标兵,而且还是一名对家庭非常有责任心的好丈夫。多年来,胡老二将家里家外安排的井井有条,人见人夸。像生活中挖菜窖、翻盖小房等一些重体力活都是自己动手,从不乱花一分冤枉钱。

婚后不久,爱人便有了身孕,临产那天,被家人送到了县医院,当时县医院的医疗技术条件很落后。孩子生产时又出现了难产现象,生下后已是奄奄一息,没有一丝哭声,全家人极为着急不安,医院医生打算放弃治疗。胡老二得知后竟情不自禁地大哭起来,并眼含热泪不甘心地央求医生进行抢救,在医护人员的精心努力下,孩子终于“哇”地一声哭出声来。瞬间,在场的医护人员及亲属个个喜笑颜开,人人奔走相告,激动的场面无法言表,这一感人肺腑的故事一直流传至今。    

        时间过得真快,历史的车轮不知不觉进入到了二十一世纪,伴随着国企改革的步伐,沙城化工厂也和全国一样,面临着改制停产。此时的胡老二已临近退休年龄,只好从心爱的工作岗位上恋恋不舍地回到家中安度晚年2021年5月,胡老二在一次例行体检中被查出了患有恶性肿瘤,家人们想尽一切办法,积极联系北京等多家知名医院进行救治,终因发现已是晚期,虽经医生积极治疗,但也无回天之力,未能从死亡线上抢回胡老二。胡老二从检查出病情到病故仅仅在世存活了三个月,他就这样匆匆忙忙地走了。胡老二走的十分突然,也走的十分安详。

       胡老二的一生平平淡淡、普普通通,虽无惊天动地的壮举,也无留下激人励志的豪言壮语,但他点点滴滴勤劳朴实、埋头苦干、任劳任怨、甘于吃苦、乐于奉献、勤俭持家的优良美德,是留给我们后人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胡老二是五十年代出生人的代表和缩影,也是当年那代人真实生活的写照。在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那一代人的身影。如今这代人都年已古稀,为了共和国的繁荣强盛,他们流尽了汗水,献出了一切。这一切我们永远都不会忘记,更不会忘记胡家老二---胡文泉。(连生口述  之柱整理)    

[上一篇] 我的运动生活

[上一篇] 清明节遐想……

评论

采风网  主办方:河北省采风学会  Copyright © 2015-2024   版权所有   冀ICP备15015400号-1 冀ICP备15015400号-2

绑定会员信息

邮箱:
密码:
邮箱:
密码:
Another Mod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