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母校已经整整四十五个年头了。那天在翻阅三十一中学的《百年庆典》画册时,我才看到一张老图片,学校东侧的游泳池原来是在1922年,由当时的学子们捐款修建的。
我感觉他们好伟大啊!回想起在那个民不聊生且兵荒马乱的年代里,这所学校的学子们里就开创了游泳体育的先例,能不说是一种创举吗?
当然这游泳池到我们进校年代时,已经整整辉煌了半个世纪的年头,肯定是老字辈了!
那时候到这所学校,心里感到自豪的就是学校还有一个游泳池,我还以为是政府特意照顾这所学校给修建的呢。虽然这游泳池比不上陶然亭游泳场的半个泳池大,也没有什刹海游泳场的风景美丽,但终归就在身边,就在离家最近的学校里。心里盘算着,这回夏天上体育课或是放了学就可以就近游泳了!
我的小学同学大部分都分在西边隔着一条马路的鲁迅中学,他们羡慕我到了三十一中。
可哪里想的到,我们上学的那几年里,正是北方天气不下雨的大旱之时,据说地下水的水位已经下降许多。学校正是积极响应北京市政府关于节约用水的号召,所以这个游泳池一直都没有清水的注入。
好像是我们在学校里的那几年里,就没有资格在这游泳池里享受水的抚摸和亲吻。
那会儿上学的几个夏天里,看到可怜巴巴的游泳池,感觉总是空着肚子望着高高的蓝天白云,张着口渴的大嘴盯着挂在头顶上火辣辣的太阳。我还感觉这泳池好像一直在叹息:什么时间能喝足了水,让这些活泼可爱的学子们尽情地享受这份水的浪漫啊!
记得1974年12月12日的《文汇报》头版头条就刊登了“三年大旱 三年高产”的文章,那是赞颂大寨人民的抗旱精神。所以说那个年代不止北京,整个华北甚至全国都在抗旱!掰掰手指头一算:这三年正好是从1972年算起了,我恰巧这时就读这所学校。
记得没有水,这学校的游泳池最大的用处就是开会了。年级组召集几个班的会,经常在这里开。
开会前,学生们沿着池子边,扑腾扑腾地跳进无水的池子里。学生们坐在被太阳晒得烫屁股的水泥地上,认真听着年级老师或者组长的训话,我看在班里平时非常能嚷嚷的几个同学,也好像似太阳底下的花朵,被晒得都毫无精神的耷拉着脑袋了。
其实上学的那个年代的夏天,十几岁的我们能够在水里游泳是最大的乐趣。
学校的游泳池开不了,也算是我们没有那份福呗。那么我们只好到外边的场所里寻找应有的快乐!
记得最常去的地方就是陶然亭的游泳场了,这里是北京最大的人工游泳场,有蘑菇池、有浅水区,还有深水区。水池里的水里经常能闻到浓浓的漂白粉味道,即便如此,炎热的夏天这里还是挤满了男男女女的大人和孩子们,有人形容像煮饺子一般,我说“只有过之”。
因为游泳的人多,经常的是在高峰的时间段里,在水里还没有“扑腾”两下,就感觉自己的脚蹬着别人了,或者是人家的脚从你的胳膊、大腿上使劲地踹过来。
感觉比较浪漫的还是到什刹海游泳场,这里虽然人也不少,但在这里好像充满着一种“野味”。因为整个“池子”是带着天然的味道,看不到“海”底的浑水里还漂浮着水草,时不时地还有小鱼出现在身边,它好像与你比赛,又好像把你当做伙伴。
我们在大柳树底下的水里,一边听着知了的鸣叫声,一边练着“狗刨”。游累了在岸边的地上坐一会儿,大家还比着谁的胳膊上的肌肉多;再想下水了伙伴们穿着红色的、蓝色的或是黑色的泳裤,经常站在池子的边上,犹如风雨中飘曳的花儿一样喊着口号,抡着胳膊比赛着扎猛子的痛快,看看跳到水里到底谁一口气“狗刨”得最远。
到了八十年代,学校的游泳池开放了,骑车路过时听到里面欢快的笑声,我真为这拨学子们高兴!
2020年7月14日
[上一篇] 我的运动生活
[上一篇] 回忆西单的“亨得利”——那年那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