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这个地方吗?
这就是西单十字路口扩建之前的“天福号”酱肘子商店啊!这儿可以吊起我们大大的胃口。记得上个世纪的八九十年代,在商品还缺乏的日子里,每逢周末这里早早的就排起了长长的队伍,早晨还没有等到“天福号”开门,大家就被这酱肘子的肉香诱惑过来了!
“天福号”是北京的老字号了。当然让西单人还应该骄傲的是,这土生土长的酱肘子,就出生在西单的这块福地里啊!
乾隆三年(1738)年,山东人刘凤翔带着孙子来京做生意。在西单牌楼处开了一家酱肘子铺。可是店铺开张了,却没有多少顾客前来赏钱,经营买卖比较惨淡。
乾隆五年的一天,刘凤翔到市场进货,看到货摊上有一块“天福号”的旧牌匾,心中大喜,说“天福”二字不就是天上赐福吗?因为自家的小店铺,没有牌匾显得冷冷清清的,心想这真是上天赐予的福匾,于是满怀着喜悦的心情就购买下了这块牌匾。回到西单的小店铺里装饰一番,挂在店门之上,果然效果非同凡响。文人墨客门见后尤不住的都要评头论足,精明的店主人抓住机会就介绍自家的酱肘子。一来二去,再加上日久天长,光顾店里的人们就多了起来。小店铺的日子开始像朝阳一样,蒸蒸日上起来。
说是“天福号”的酱肘子做出名堂来是天赐良机,那么这酱肉的技巧也是偶然的巧合。
一天夜里,掌柜的在酱肘子时,由于劳累晚上睡着了。等他突然醒来时,顿时觉得这酱肘子的肉还不得烧焦了啊。等到揭开锅盖一看,还好肘子虽然塌烂在锅里,但是还没有想象的那么坏。于是他小心翼翼的把一块块的肘子铲出来,酱上色彩,等到天亮时再卖。
天亮了,凌晨煮烂了的肘子也凉了。虽然看上去不如大块的肘子好看。但还顺眼吧。一位衙门府的小老爷进门买走了第一份酱肘子,少掌柜那紧张不安的心情就如七上八下的辘轳似的,总是垂吊着。因为他不知道今天这样的酱肘子卖出去引来的是福是祸。要是祸那就等于砸了牌子!
据说到了中午,衙门府又派人来买,接近傍晚时分,衙门府的人第三次来人转告,说老爷觉得今天的肘子不塞牙、不腻口、还又软又稣,以后就送这样的肘子入府。
店铺的小老板听到后真是大喜。小掌柜的也像如梦初醒一般,那忐忑的心总算放在肚子里了。
慢慢的经过摸索,这里制作出来的酱肘子,是具备了肥而不腻、浓香醇厚、瘦而不柴的特点。成为当时北京四九城里的名牌佳肴。
据说慈禧太后品尝了这里的酱肘子,赐给“天福号”一块腰牌。要求“天福号”定时往宫里配送。在慈祥六十大寿的时候,宴席上各种菜肴摆好了,就确这“天福号”的酱肘子,宫里速派人来取。可见这“天福号”的酱肘子是大受喜爱。
1953年门市部和生产车间都迁到了西单头条……
1978年“天福号”恢复了正常生产。
八十年代在西单路口的复兴门内大街南侧建立了这个门市部。后来随着西单路口的大规模改造,这个门市部也被拆除了。
2020年7月16日
注:图片来自网络;本文学习段炳仁主编的《京华通览——西单》一书。
[上一篇] 我的运动生活
[上一篇] 劳动最光荣——那年那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