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首页 >  散文作品 > 劳动最光荣(5)
劳动最光荣(5)
作者: 马占顺

      

      ——盲人作家张骥良

      第一次与张骥良老师见面是在那年九月初的河北涿鹿县。                  

      其实之前,我对张骥良老师有些印象,我知道他是盲人(视力仅有0.02)作家中的佼佼者。是他不辞辛苦,采访了皇室家族成员,依据掌握的第一手资料写出的《溥仪—— 一个时代的终结》大作影响海内外,当年由中国盲文出版社出版,发行了数十万册;他的另一本近二十万字的自传体纪实文学《骥行千里》也影响甚远。他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当选朝阳区人大代表和区盲协主席。

      可是我眼前的他,竟是那么的矮小,从他的外貌和衣着我看不出他身上一点的辉煌,给我的印象是他黝黑的脸堂铺满了人生的沧桑,我纳闷他那不到一米五的身高和眼睛仅有的0.01视力,怎能挑起社会这副重担?

      握着他那双劳作的手,让我感到那历史的厚重都从这里滑向我的心灵。

      骥良老师的身世很让人同情。他从出生就被亲生父母抛弃,是他的好心父亲在垃圾箱旁亲手把他抱回了家,陪伴他成长的奶奶、母亲都给了他无限的爱。

      又因得病长期高烧不止,一岁多时就造成他那双明亮的眼睛痛失光明。

      在上幼儿园时,他不能跟身边的小朋友们一起度过快乐的时光,因为他看不清哪是小朋友,哪是路。在下台阶时会因不小心跌下,摔得生疼。

      在开始报名上小学时,因他看不见黑板,第一年报名小学就没有收他。第二年去报盲校,学校又因他在家里父亲的辅导下读完了小学6年的课程而拒绝收他。可是打心里他就迫切的希望上学、希望读书。无奈之下,他用自己的笔,第一次给教育局长写了希望上学读书的信。最后学校录取了他。

      听着骥良老师的讲述,我真的为他赞叹和惋惜。

      赞叹的是他永远走在同龄人的前面;

      惋惜的是这样一位有心之人,怎就被命运来回折腾,遗弃、失明怎就都落在他的身上?读着骥良老师,真的让我感到震撼了!

      一、立志

      小时候,骥良老师就是这样一个不服输的孩子。在当时六十年代初的极度困难时期,靠着父母的辅导,靠着自己的意志和决心,硬是在小学招生前读完了六年的全部课程;也就是这样一位视力残疾的孩子,从他刚刚开始懂事的时候,心里萌发了永不服输的信念。

      “我是捡拾来的孩子,父母把我视为掌上明珠,白天他们都去上班,我自己在家里温习头一天晚上父亲教我的字词,一个阶段,都有一个考试,到了学期末,也要考试。就这样,我硬是在短短的几年里,在家、在父母的辅导下学完了小学的课程。”听着他的叙述,我明白了,骥良老师这坚强的意志从小就树立了。

      “我牢牢的记住了父亲对我说的教诲:’你从小眼睛不好,要是没有文化,长大了你能干什么?’”

      “在同学们都在学习日、月、水、火的时候,我在语文课上都开始读小说了。”骥良老师的语气充满了自豪感。

      可人间的道路这是越走越窄吗?

      上个世纪的九十年代初,骥良老师又面临着人生的一场最大的转折——下岗了。

      命运似乎一次次跟骥良老师开着玩笑,可这次又是真的。

      1994年秋,阵阵秋风扫着落叶,在北京制药六厂上班的骥良老师下岗了。每月300多块的生活费,让整个家庭的生活捉襟见肘。如何养家糊口?当时的他就像热锅上的蚂蚁四处找寻挣钱的机会。在这几个月里,他依仗着自己那一点点视力,跑了100多家单位求职,磨破了好几双鞋,都是毫无音信。

      时至今日骥良老师并不否认当初之所以改写名人是因为生活所迫,“当时我真有一种山穷水尽的感觉,只能背水一战。”

      “什么原因下岗咱们暂且不论,单就说一位盲人下岗,这不是要了骥良老师的命吗?”我心思着,一个男子汉下了岗,能让妻子养活吗?况且下岗的潮流正汹,一个单枪匹马的盲人到哪去找到更合适的工作养活自己呢?我听着骥良老师的介绍,心里真的为他捏着一把汗,感叹道“真是命运的不公啊!”

      可是以后辉煌的成就,证明了骥良老师不是“软蛋”。

      我知道,骥良老师从小就立下了大志,这就是他那心里永不服输的志气!

                        

        2018年8月9日写    2022年4月19日改

 

[上一篇] 我的运动生活

[上一篇] 劳动最光荣(6)

评论

采风网  主办方:河北省采风学会  Copyright © 2015-2024   版权所有   冀ICP备15015400号-1 冀ICP备15015400号-2

绑定会员信息

邮箱:
密码:
邮箱:
密码:
Another Mod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