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绿岛(右)和刘辉(文军)合影
我以为,作家刘辉对于京味文学,犹如羊群进入了一片葱郁而辽阔的牧场。问题是,作家不是单一个体的某一只食草的羊,也不是群羊整体的轮廓和概念化的机械生成,而此时对于作家刘辉的定位就应该是一个牧野的汉子,他手持着皮鞭放牧着理想中的云朵,更放牧着纯正的京腔京味的每一个鲜活的象形文字。当云朵一样洁白的羊群,幻化为他(作家)缤纷文字的时候,每一个故事都必将与一座古老的城市有关。
我们知道,几十年来那是他挚爱的孩子,也是他敬畏并为之顶礼膜拜的上帝。
一、解析:京味文学
通常意义上,对于京味文学的界定是这样的:京味儿文学是对于北京的文化阐释。京味儿重要特点是幽默和大家气派,以及北京人一些根深蒂固的心理素质,“京味儿”就是北京特有的传统文化对北京人心理意识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和塑造。
京味儿文学,这种北京人的“集体无意识”,而北京自然是“京味儿文学”的发生地。
著名作家赵大年说,当年“京味儿文学丛书”编委会给“京味儿文学”归纳了四个特点:
1.作品中必须运用北京语言,这是第一要素;
2.运用北京语言描写北京的人和事;
3.作品中环境和民俗是北京的;
4.发掘北京人特有的素质。
因此,京味儿文学是地域性的文学。《红楼梦》、《儿女英雄传》以及老舍先生的作品是京味儿文学的颠峰,体现出北京语言崇高的美学境界。
陆涛认为,京味儿文学应当是一种人文精神。任何文学都是从共性中寻找个性,从个性中寻找味道,而这个“味道”就是地域文化和人格力量在文学作品中散发出来的气息。但是随着北京作为国际大都会的日益现代化的发展,原来正统意义上的“京味儿”事物必将慢慢衰落,新的“大都市文化”却将应运而生,因此“京味儿文学”就应容纳更丰富的意蕴,寻找和建立大都市的文学精神。
我的理解是,所谓京味文学就是运用老北京的京腔京韵去书写北京过往烟云的人和事的一种文学体式,它具有追溯性和怀旧的意味,是最能体现老北京人文、心理、民俗、地域、风情的文学化、艺术化的反刍和追思的语言艺术。没有了这一老一味,一腔一调,就失去了京味文学的内在精髓,也就丧失了京味文学的人文精神和历史况貌的本质。
我的理解是,作品中浓郁的生活之味,人情之味,世道之味佐以十足的京腔京调乃京味也!
历史上京味文学的几位代表性作家:
老舍:是京味文学的代表,小说和话剧创作的成就很高,他留下的《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茶馆》、《龙须沟》等作品至今影响深广,其作品也多次被改编成电视剧、电影、话剧。
刘绍棠:北京人,现代著名作家。他的代表作有《中秋》、《峨眉》、《蒲柳人家》、《春草》、《地火》等等。
汪曾祺:汪曾祺,现当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京派小说的传人,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大淖事》、《受戒》、《羊舍的夜晚》等
王朔:王朔,我国著名作家,编剧。从1978年开始,后发表了《玩的就是
心跳》、《看上去很美》等中、长篇小说。后来进入影视业,电视连续剧《渴望》和《编辑部的故事》都获成功。
刘辉:著名京味文学作家、评论家和诗人,《老北京那些事》(当代中国出版社)系列丛书作者、著作权人,京味文学专栏作家,在《法制晚报》“京味儿版”发表京味散文近百篇,共计30余万字。
二、我所知道的刘辉和他生命中的京味文学
在我的印象中,刘辉始终都是个厚重、朴实、勤奋、乐观且有才气而又不事张扬的一位诗人和作家,他的作品无不充溢着一种亲和的力量和扎实的功底,正义与正气、阳光与自由始终是他(作家)秉承的主流和坚守的底线。
刘辉曾对我说过这样的话,为了京味文学我已经把自己彻底搞夸了,现在是多种病痛缠身,综合症状并发,有时疼痛难忍,不得不大把大把地吃药。身体亮出的红灯,迫使我忍痛割爱,不得不辞掉《法制晚报》专栏作家的职务。他说,原来我始终有一个这样的观点,即便是减少生理的岁数,也要把京味文学写到底,现在看来不行了,(身体)真的要了我的老命。就这样,面对严酷的现状,这个铮铮铁骨的硬汉,一个人躲在家里偷偷地哭了好几回。
我知道那沉重而又忧伤的男人的呜咽,就像重金属的声音一样穿越着北京漫长的冬季,原野上大片光秃秃的树干敲击着凄厉的朔风,那是心痛的男人在歌唱,低沉而又悲壮!
然而,刘辉还是从现实中爬了起来,为了自己钟爱的京味文学,为了生命中不可割舍的一部分,他要继续地坚持下来。
如果回首往事不至于将人带入怀旧的藩篱,如果去凝视刚刚走过的依然鲜活的足迹,也不至于妨碍脚下行进着的路途,我们愿意将这种回味、追溯性的文字更多地赋予生命的温馨和人性的温暖。
自从2016年2月25日,法制晚报《京味儿》版刊载刘辉的第一篇文章《明码标价,细到叫你挑剔不了》 ,到2017年12月31日在该报发表最后一篇文章《角斗于老京胡同里的”楚汉之争》 ,历时一年十个月。就是在这22个月的660天里,刘辉必须每周(7天)都要按时写出一篇4000—5000字的文章,浅尝辄止不为难事,持久为之,实属不易。除了坚忍不拔的毅力,百折不挠的意志,还要拥有资质、天分和才力、学识的后续支撑。正是这种源源不断的挺近与搏击,也正是这种坚持不懈的付出与奉献,才有了87篇近30万字近乎经典的京味文学作品的问世。
凡87篇,虽不敢说篇篇佳作字字珠玑,但每一篇却都是隽永盎然趣味横生的文字。
我认为,刘辉的京味散文,大都以气韵贯穿于始终,接地气于始末,情感至真至诚,故事事件跌宕起伏,结构衔接平和细腻,文笔表述亲和自然。由是几点,也就构成了刘辉京味散文的艺术特色和创作风格。
在源远流长的京味文学创作的路途上,刘辉承上启下,继承、吸收前辈作家们的创作经验和丰富的京味文学营养,秉承一个作家对于现实与历史、责任与担当的使命感,坚守道德底线和艺术良知,以自己对于京味文学的独立思考和理解,创作出属于自己的并具有历史底蕴和新时代特色的文学作品。
再看看文章的内容所涉及的广阔空间:民生、文化、胡同、民风、民俗、服装、饮食等等。单说这饮食,林林总总更是洋洋大观了:
豆汁儿、大碗茶、卤煮、火烧、荤素豆腐脑、粽子桃、京味包子、水煮菜、八宝粥、麻豆腐、饺子、酱牛肉、烤白薯、元宵、灌肠、茶汤、炒肝、油条、灌肠糖、豌豆黄、宫保鸡丁、密云小枣、奶酪、京白梨、糊塌子、肉饼芝麻酱、平谷大桃、核桃、油酥火烧、磨盘柿子、羊杂儿、鱼香肉丝、炸丸子、开水白菜、京东肉饼、香椿、涮羊肉等等。
与其说这是一份丰富的菜谱,不如说是一份京味文化的大餐。如今的这份大餐,有些已经成了非物质文化的遗产,随着时光的流逝载入了老北京布的记忆。可是,在文章中复活的,则是一份亲情和回味;是一则则童话与传说。
记得当我读完《宫保鸡丁何以成了宫廷菜?》(2017·5·20周六)这篇文章之后,顿觉垂涎欲滴,大有饱餐一顿的想法。于是,便写下了这样的评语:
认真拜读了文章,饕餮之余,竟凸显出一个色香味俱全。文章气韵流畅,语言考究,道古说今,坊间故事,有行云流水之势,婉转回旋之韵,民俗其里,文娱其外,民族神韵,更见筋骨。
读出了食欲,文字中暗暗隐约有垂涎下咽的感觉,真得好想来一盘正宗的宫保鸡丁,佐二两老酒,有二三知己,煮诗之余,醉而不归,何其乐也!这样的文字,透着一种闲适与散淡,又有一股无处不在的涓涓细流,于无声处缓缓生成,浸润、清澈之感让我生出慨叹与无端的遐想。读这样的文章可以为心灵疗伤,可以让情感徜徉,可以休养身心,也可以养精蓄锐.但一定要一个人懒散地慵懒地呆在一个温馨的房间,品读与遐思犹如慢慢玩味一般,总不像诗歌,挑拨灵魂,痛在骨髓,让人坐卧不安。
至于对京味文学的缘分和情感,对京味文学那份难以割舍的血缘与根脉。刘辉有话要说:
我不是北京人籍贯,是川人后代,在丰台槐树岭军队大院里长大。少年至老年,一直成长于、工作于北京城里。
多年的京味儿生活经历与经验,给我留住特别多的难以忘怀的文学想象。包括我所经历的吃喝玩乐、喜怒哀乐,包括对京人的说话、习俗、性格、规矩、世俗的了解,我都是很专注。文字习惯不由自主地代入其中。
我此一生与北京几十年都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太多的所闻所见,太多的历史沿革,太多的千变万化,太多的亲身所历,经常会激励我写作的冲动。
我在很早时间利用博客写作“京味儿散文”、“京味儿杂文”,曾受到出版部门关注。我曾与一位残疾人作者合作写书,与两位画家成册出京味儿三合一(诗文画)共三本。说明下。第一册书籍未出,我的合作者残疾朋友早逝。我一人担起责任,度过种种难关出书,以仁义之心之作告慰残疾人老弟!
老北京印痕里的承载量太多,或者说很沉重。
逝去的具象不少不可能恢复,推倒的城门与院落成为挥泪不己的以往。不少旧京习俗与活生生的记录,正在消遁或日渐沉沦。
作为一名作家,恢复与还原老北京,用文字记载自己心目中或接近真实北京的印记,我不自觉地当成了一种沉重责任。
北京是我家。北京人无论是老京人还是新京人,无论是城里还是各区县,都是我亲人。我的文字涉及广,不仅仅局限于京城旧事。
过去京食京式,如今新京新事,转过来的新时代新京趣闻……等等。适合时代发展,适合大北京大首都的日新月异!
我喜欢我的数十万位读者,我想一辈子写下去!我想一直持有一个常写不懈的笔。我感恩读者,感恩媒体提供了这么多的文学平台。感恩老师、感恩亲人、感恩逝者、感恩我的文学与网络的各界朋友包括身体健康与残疾人朋友!
以上这些话语,就应该是一个作家对于他所钟爱事业的宣言,是刘辉对于京味文学和数十万读者所发出的心声。而对于刘辉而言,那些洋洋洒洒的文字里,流淌出来的不是眼泪,也不是滚烫的血浆,那是一条翻滚着波浪的记录着一条生命轨迹的大河,作家已经把过往的痕迹忠实地留给了斑驳的岸,而我们(读者)只能站在岸边目睹那些逝去的年华和花样的好时光。
三、关于刘辉不得不说的另外两个身份
我们说刘辉是著名的京味文学的作家,这一点名副其实,其实在作家之外,他还有两个公开的身份,一是诗人,二是评论家。
先谈诗人的刘辉:
刘辉的诗歌内敛、平稳而不事张扬,稳重的表述中往往运行着掷地有声的心底足音。为此,他的诗歌厚重之中带着亲和的基因,自由的往复间充盈着热烈的向往,这样的诗歌作品庄重、严肃,彰显着诗人的性格和独特的诗风。
再谈评论家的刘辉:
如果一定要拿刘辉的诗歌\评论和京味文学做一个横向的比较的话,那么客观、公正并且实事求是地讲,倘与诗歌相比,刘辉的评论更胜一筹,倘与评论相比,刘辉的京味文学文学作品则又胜一筹。
所以我们说,京味文学是刘辉文学创作的一座举足轻重的丰碑,当矗立在他文学生命的这座山峰之中,它(京味文学)的存在就一定是那个熠熠生辉的峰顶(巅峰)。
在我看来,刘辉评论文章的最大特色就是洒脱、自然,没有刻板的学究气,也没有老套、酸腐书卷气。读这样的评论文章感觉清新、自然,亲和、畅达。 在多年的文学生涯中,刘辉创作了大量的文学评论文章,有诗歌评论、小说评论、散文评论和许多序跋之类的文章。
在创作这类的文章中,刘辉观察敏锐、细致,行文流畅、俊逸,文章中逻辑清晰、条理分明,有着较高与深刻的洞察力和辨析的能力。刘辉的评论俨然已经形成了自己大气、恢宏、深邃、自然的创作风格,得到了评论界一致的好评和关注。
综上所述,我们有理由相信,京味作家的刘辉、评论家的刘辉和诗人的刘辉,正在以三位一体的大格局构筑着自己庄严而神圣的文学生命的殿堂。在这座肃穆、瑰丽的殿堂中,刘辉恪守、秉承着自己的艺术良知,遵循着真、善、美的创作理念,正在一步一步实现着他远大的艺术理想。
为了生命中的京味文学,为了一生都在追寻着的文学梦,这个执着而又坚韧的男人,正在把自己的灵魂编织成瑰丽的花环,奉献给这个古老的城市——北京,也给这个缤纷的苦乐参半的世界。
2018/1/20
绿岛,崇尚独立意志与自由元素的诗人、评论家,天性中从来不受任何非诗势力的蛊惑与裹挟,其文字与秉性大致相似,疾恶如仇、宁折不弯。出版诗集、散文集、评论集等十余部,系中国箫军研究会副秘书长,华夏新诗研究会会长、《伊甸园》诗刊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