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首页 >  散文作品 > “黑白铁”——老北京回忆
“黑白铁”——老北京回忆
作者: 马占顺

      记得在宣武门内大街还没有改造之前,西绒线胡同西口的路北靠东边,有一家不大的“黑白铁”修理店。

      这家都把“黑白铁”修理店的几个大字,用红色的油漆喷涂到大窗户的玻璃上了。

      我说这个修理店的业务主要是为漏水的铁皮壶、搪瓷盆换底,还为钢种壶和钢种锅换底。说白了这里干的活就是为附近居民的漏壶、漏锅焊好或者换底。

      那么,修理铁壶、钢种锅为什么叫“黑白铁”呢?我想这主要是说换壶底、锅底都是用黑色的或者白色的薄铁皮来完成,所以“黑白铁”就成了行话。

      这“黑白铁”就是我们说的薄铁皮。分镀锌和不镀锌的两种,镀锌的是叫白铁皮,不镀锌的自然就是黑铁皮。

      这“黑白铁”活应该是老北京的一项传统手工艺。由于那个年代人们的生活不太富裕,水壶和做饭的锅底经常会坏,大家都想想修修再用,由此促成了这“黑白铁”的修理行当,也成就了老北京一大批的手工业劳动者。

      记得那会儿焊洋铁壶的、换钢种锅底的、锔锅锔碗的,有走街串巷到胡同里干的、有在店铺干的,都是修理不同的用具。

      焊洋铁壶的是把壶嘴与壶身衔接处漏水的部位、或者是搪瓷脸盆那个小窟窿焊好,这需要有一种焊的锡,用烧红的烙铁沾上锡,再把壶嘴焊好;换钢种锅底的是把漏着小眼的整个锅底裁下来,再换上一个结实的白铁皮或者铝板的锅底;锔锅锔碗的是对把打成几瓣的陶瓷器皿,用自己的“金刚钻”,在要接上的缝隙两边锔成不大的小眼,再镶上几个小锔子,就把裂缝的陶瓷器皿拢到一块,最后再往裂缝处抹上白石灰,等干了不再漏水就好了。

      几个虽然不是同一个行当,但都是修理餐饮用具,当然也有相同之处,那要求就是有一个共同的质量标准:凡是修好的器皿不能再出现漏水!

      在这个“黑白铁”店里,我看到师傅们坐在小凳子上或者蹲着,手里发出“叮叮当当”的敲打声,他们使用的工具都是大同小异。那就是一个放在地上的铁砧子,还有一根拿在手里的木头棒子。

      这个铁砧子上边的横梁,一边是圆锥形的,是用来打造卷筒形状物的;譬如做烟囱、做壶嘴等;而另一半则是长方形的,上边还有一个约四十五度的斜面,这是用来打愣卷边,把铁皮之间咬合在一起用的。

      而“黑白铁”铁匠师傅的手艺就是用一个砧子和一根木棒干活。他们会把裁剪下来的薄铁皮或者薄铝板打造成各种可用的形状,我感到这才是他们的绝活。

      那个时候为了看清楚这两块不沾边的铁玩艺儿怎么就“咬”在一起了,我还真是先站着、后蹲着整整地把这一个工艺过程看完了。才明白是先把钢种锅要换底的部位,用木棒一点点的敲出大约不到半公分的牙牙,往外翘起,然后再把要换的锅底周边的牙往上敲起,当这块铁皮的牙牙能够包住锅底的牙时,就用木棒棒把铁皮的牙砸死,让这两部分紧紧地镶在一起了。

      那会儿说焊洋铁壶的说是“焊”,但基本上就是换这个铁皮壶的底。这就是上边说的需要咬口技术了。所谓咬口:就是把要链接的铁皮在连接的地方,经过手里木棒棒不停地敲打,让新换的那块壶底的铁皮与原有的铁皮紧密的结合起来。

      我当时看了心想:为什么不用铁锤来敲打呢,那样不是更快吗?后来在物理学上才搞明白:原来铁锤力量较重,木棒棒的力量比较柔软。这样作用在一起不会损伤铁皮、铝板的光滑度。

      在“黑白铁”的制作项目中,技术最为复杂的就是制作烟囱的“拐脖”了,这是一个由两个圆筒状的铁皮互相打造成一个直角的弯道。虽然长度不长,可那个直角的弯是要用“咬口”的工艺制造。外侧还好咬住口,关键是直角夹角的内侧,如果这儿处咬合的不好就会漏烟。

      各位老朋友,现在社会进步了,人们不需要再过那种“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艰苦日子了。所以这种传统的“黑白铁”手工艺就离开了我们的生活。

 

[上一篇] 我的运动生活

[上一篇] 交税点——老北京回忆

评论

采风网  主办方:河北省采风学会  Copyright © 2015-2025   版权所有   冀ICP备15015400号-1 冀ICP备15015400号-2

绑定会员信息

邮箱:
密码:
邮箱:
密码:
Another Mod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