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就知道北京的中山公园内有个“来今雨轩”。其实它是一个饭庄,一说“来今雨轩”我的心里就如荡起一丝涟漪,泛起我对“来今雨轩”的敬重之心。
在小时候的印象中,“来今雨轩”是一个很美丽的建筑。要说美就在于其主体建筑具有浓郁的古典色彩。庭院内的花草环绕,假山、小桥、喷泉让我感到酷似江南的景色。特别是在春暖花开的季节中,来到这里看到院内的几株海棠花朵鲜艳、喷香诱人。假如你在落日时分迎着晚霞的余辉,静静地漫步在庭院中,不时会感受着清风吹拂的遐意,望着海棠花瓣似风如雪般轻轻飞扬着,那种感觉会叫人如醉如痴!
沿叠翠廊而进,凭栏远眺,只见身边的古树苍苍。正东面天安门城楼金碧辉煌、南侧人民大会堂的雄伟壮丽,掩映在苍松翠柏之中,是极为优雅的风景,浮想联翩的诗句会顺口而出。我想多年来怪不得那么多的文人墨客会如约来到这里,真是养眼、养神、养人啊!
春天当你到公园路过这里时,几位身着民族传统服装的姑娘迎面走来,不知不觉得在我头脑中会产生一种错觉的美!那红的衣、这粉的花,相映生辉;秋日当你欣赏美景时来到这里,满地的黄金叶与这金碧辉煌的宫殿、夕阳落日的余辉在你眼前会生出一幅绝美的画卷!
据了解“来今雨轩”建于1915年。得名于一段典故:据说唐朝诗人杜甫在京城长安闲居时,曾受到皇帝(唐玄宗)的赏识。这时一些人看到杜甫得官有望,便都争着和他交朋友,却不料杜甫并没有做官,而且日渐穷困,这些新结识的朋友就再也不和他交往了。
宝十年秋,一个阴雨连绵的季节,诗人贫病交迫,这时却有一个姓魏的朋友冒雨来访,这使杜甫很受感动,作诗一首以表示谢意。诗前有小序:“秋,杜子卧病长安旅次,多雨生鱼,青苔及塌,常时车马之客,旧雨来,今雨不来 …… ”表达了交朋友应重在友谊的心情。从此“旧雨”、“今雨”就成为了老朋友、新朋友的代称。
“来今雨轩”是指所识朋友欢聚一堂之意。当时一些社会名流,大学教授,鸿儒名医,常来此聚会。柳亚子组织的“南社”活动也曾在此举行。
“来今雨轩”饭庄十分注重对传统风味的继承,其中冬菜包子已有几十余年的历史。冬菜包子用炒熟的瘦肉末和四川冬菜为馅,加过少许糖的面粉做皮,人工提褶,高桩造型。冬菜包子的皱褶均匀、造型美观,足见功夫之深。冬菜包子口味咸中带甜,细细品味回味无穷。
记得有一次春暖花开的季节,那时我家住在西单。周日父亲带我们到公园里的儿童游乐场来玩,快到中午了不知是父亲知道我们已经饿了,还是他早已被冬菜包的香气所诱惑,花钱还是在这“来今雨轩”买了十多个冬菜肉包。我们每人吃了俩儿,肚子就不再叽里咕噜的乱叫了。到了家中母亲已把饭做好了,早就等着我们回家呢,当母亲得知我们在外边吃了“饭了”,心里多少有些不高兴,因为那个年代买着吃毕竟是奢侈的。
十年这冬菜肉包长盛不衰。它用炒熟的瘦肉末和冬菜作馅,略微加糖的面粉作皮,不仅鲜美可口,价格也较适中。游人们转累了,来到“来今雨轩”买上几个肉包子,喝一杯清茶,即可以饥渴顿消,又能使大家游兴倍增。
“据《鲁迅日记》中记载,从1917年至1929年,鲁迅先生曾27次到‘来今雨轩’就餐、饮茗、交谈、阅报、翻译小说,他翻译的小说《小约翰》便是在这里完成的。另外,陈垣、陈寅恪、萧乾、蔡锷、李大钊、冰心、高君宇等社会名人也多次到来今雨轩饭庄就餐。”
网上说北京中山公园是当时京城第一个群众性公共园林。饭庄依靠这一特有的地理位置,吸引了当时众多社会名流,也留下了许多轶事。著名通俗文学大师张恨水先生更是对来今雨轩有感情,他喜欢来今雨轩,不管是春柳含烟、蝶舞莺唱,还是冬雪堆玉、老梅燃情,也不管是秋菊噙香、黄叶流金,还是夏荷出水、翠竹临风,这里都给人一份惆然脱俗的美。他的代表作《啼笑因缘》便诞生在这里。那是在1929年5月,张先生在来今雨轩举办的欢迎上海新闻记者东北视察团的宴会上,与《新闻报》严独鹤先生相识,严独鹤先生向他约稿,张恨水爽快应了下来。
“ 那一段时间里,他便揣上笔,徜徉在中山公园,坐在来今雨轩思考文章的思路。当初夏的阳光透过头顶上的席棚缝撒下一片斑斑点点的阳光时,他真切地感受到一个个生动的人物向他走来,为他们吟唱出一曲曲爱的悲歌,这歌声流入到张恨水的笔记本中,汇成了一部不朽之作。”
在二、三十年代许多活跃的文学、书画人士对来今雨轩由为偏爱。文学研究会 是现实主义的一面旗帜。1921年1月4日,由郑振择等12人创办的文学研究会。并在改革后得《小说月报》上发表“宣言”与“简章”。接着成立了文学研究会读书会,下设小说、诗歌、戏剧、杂文等五个小组。
1924年7月13日,由北京学生联合会等50余团体及部分国会议员发起组织的北京反帝大同盟在来今雨轩成立。
1949年7月21日成立的中国美术家协会等等。同时“来今雨轩”还吸引了一批革命志士到这里来宣传革命思想,参加革命活动......
[上一篇] 我的运动生活
[上一篇] 京师女子师范学堂——老北京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