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首页 >  散文作品 >  义工行善,遍染药香
义工行善,遍染药香
作者:徐树仁
                                                                        

       夜晚回到家里,女儿一开门:“爸,你怎么浑身药香啊!”
        孔子云:“久入芝兰之室而不闻其香,久入鲍鱼之肆而不闻其臭”。几天的义工施药,自己没有感觉,别人闻起来却一身药香。
        三天半的施药活动,共有十来位义工先后参与。沈大夫开出药方,药剂师按剂量把一份份草药称出来,倒进铁桶。有防风、桔梗 、生草、芦根、白茅根、板兰根、浙贝母、竹茹等,接着把一桶桶清水倒进去浸泡。大铁桶据说是跟包桌造厨的借来的,目测能盛一百五六十斤的水。点燃煤气,呼呼的火苗舔舐着大桶底部。烧开这一大桶水,需要大约100分钟的时间。水开后,要用勺子不停的搅拌,使药效充分发挥出来,同时避免汤汁外溢。开锅五分钟,将荆芥、薄荷、霍香、苏叶等四味药加入,一股浓浓的药香扑面而来,令人陶醉!
        继续熬煮十分钟,汤汁舀起来黄澄澄的,就可以出锅了。药汁和药渣混合在一起,用水舀子盛出后需要另外一个人拿细笊篱过滤一下,汁液漏进桶里。舀满一桶拎到外面,倒进一个大铁皮桶里,即开始分发。
       煮药桶里的药汁舀完以后,再次倒入清水进行第二轮的熬煮。由于桶里有药渣和余温,煮起来就快了一些,大约一个小时就差不多了。这一锅煮完后,就要清除药渣,再继续加新药。厨房里的灶具上架着一只大铝锅,同时也煮着药;两个专门的煮药机也都打开,不停地煮着药。初步估算,每天能煮出七八百斤的药液,能满足两千来人次的需要。
       人们拿着不同的容器从四面八方赶来,有的拿着保温杯,有的拿着罐头瓶,有的拿着矿泉水瓶,更有甚者拿来硕大的饮料瓶或塑料桶。发药的人先询问有几个人,再按每人200毫升的量发放,随时还叮嘱着注意事项。多数人领完后道声感谢就走了,个别人会多要一些,发放人员就得耐心解释,药吃多了对身体不好,够量就行了呗。他们就会软磨硬泡,找尽各种理由,这大概就是人性的贪婪吧!
        这几天,尤其是昨天,寒风彻骨。站在外面,即使穿着羽绒服,也禁不住逼人的寒气。尤其是穿惯了十几年单鞋的我,脚底下更感冰凉。趁着发药的间隙,我来回地踱着步,有时在楼道里避会风,使身体更暖和一点。医学院的学生上完网课、县医院的大夫休班之余、教师给学生上完网课,都纷纷加入义工行列。有两位个体诊所大夫,关停了诊所,也过来帮忙。还有几位,不了解啥职业,时不时的过来协助工作。
       寒冬腊月,冷是冷了点,但听到取药者的高度的评价以及那一声声“谢谢”,心中涌起无限的甜蜜。有的拿来一兜桔子,有的送来鲜花,有的捐献塑料杯子,这些都是对活动的肯定。闲暇之刻,沈大夫话里充满着对大家的赞赏:“还是众人拾柴火焰高啊!”我说:“主要还得是你这个点火人起的作用大呀!”大家非常赞同,纷纷感谢沈大夫提供的机会,让大家能行善事、积善德。
       和生堂,以前偶尔也从门前路过,我想许多人和我一样不会留有特别的印象。通过这次施药活动,让我真正认识了沈小刚大夫高尚的品德,“医者仁心”在他这里得到了真正的体现。在如今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能保持一颗爱心、善心,实在是难能可贵。
       根据患者的反馈,服用后效果特别好。有个刚满一周的小孩儿,服用不久发烧就退了。这让沈大夫倍受鼓舞,视疫情发展情况,再决定是否继续施药。
       临别,沈大夫夫妇双手合十,鞠躬向我表示感谢。说心里话,我真正觉得应该感谢的还是他们夫妇。如果全体医疗机构都秉承“但愿世间人无病,宁可架上药生尘”的理念,哪来那么多的医患纠纷?如果人人都献出一点爱心,处处都换位思考,我们的世界将会多么美好!和生堂沈大夫,真的是值得尊敬的一位好大夫!
       人微言轻,我不能影响世界。但我能始终保持一颗爱心、善心,尽量去影响身边的人,最起码自己能有一个快乐的心境吧!

[上一篇] 我的运动生活

[上一篇] 八一枪声

评论

采风网  主办方:河北省采风学会  Copyright © 2015-2024   版权所有   冀ICP备15015400号-1 冀ICP备15015400号-2

绑定会员信息

邮箱:
密码:
邮箱:
密码:
Another Mod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