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德(公元前171年―公元前130年),汉景帝刘启第二子,废太子刘荣同母弟,母栗姬,西汉宗室、藏书家。刘德在汉景帝前元二年(公元前155年)四月,以皇子的身份受封为河间王(今河北省献县)。刘德对古文化宝贵遗产的保存和延续做出的巨大贡献是分不开的。刘德为王26载,始终没有卷入诸王争权的政治漩涡,而将其毕生精力投入了对中国文化古籍的收集与整理。刘德整理古籍的态度极为严谨,对所得残缺不全、 字异文非和不同版本者,必组织群儒研讨辨析、勘误订正、精心校理成册。现今留传后世的影响很大的《毛诗》和《左传》,是刘德之功绩。后刘德因遭武帝猜疑而终忧悒成疾,于公元前130年逝于封国。汉武帝念其功劳,遂赐谥为 "献王",(献县因此而得名)当地人称之为“献书王”。刘德死后葬于封疆之内,其陵寝即此地的献王陵。
河间王刘德应时而起,"于灰尽之余纂亡散篇卷,仅而复存"。他足迹踏遍鲁燕赵魏,寻寻觅觅为国求书。刘德不畏劳苦,身体力行,凡闻民间有善书者,则亲自前去收求出重金购之,并命人重抄一份留与百姓。对不愿出让者,则好言求之,从不采取强制手段,这在当时的统治者来说,是难以做到的。由此刘德贤名远扬,太行山以东的众多儒生都不远千里,携先祖旧书,前来奉献, 刘德均给予重用和奖费。所得之书,有《诗》、《左传》、《周官》、《礼记》等多达几十种。数量之多,充满楼阁,据载 "其量可与汉朝" 等。
汉史学家班固称赞献王"修学好古,实事求是";司马光赞誉献王“夫唯大雅,卓尔不群”康熙、乾隆皇帝称献县为"五经之乡";毛泽东在延安为中央党校题写了"实事求是"的校训并赋予全新的哲学内涵。自汉代以来,歌颂献王的诗词歌赋数不胜数,献王在文化和思想层面的丰功伟绩和尊崇地位。献县也因献王而得名,被国内专家学者誉为“儒家文化再生地”、“实事求是发源地”。
祭祀大典,其流程参考明制祭祀典礼,汇集主祭、陪祭、读祝、执事、乐师等数十 人,通过鸣鼓、迎神、进馔、三献、饮福受胙、撤馔、送神、焚祝、撤班礼成等环节,再现传统祭祀典礼的原汁原味,各种祭器、礼器、祭品、乐器、服饰等,复原其貌,场面极具观赏性和传播性。
传我华夏文明,兴我礼仪之邦!
献王集团近年来以酒为载体,大力弘扬古河间文化,传承、弘扬、创新为核心,积极打造献王文化和献王品牌新高地,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秉承“修学好古循正道,实事求是做好酒”的企业理念,聘请国家级酿酒大师赖登燡驻厂指导,把传承两千多年的宫廷酿酒秘方与现代工艺相结合,将浓厚的文化内涵与产品地域特色相结合,打造出有品质、有文化、有灵魂、有正气的“献王酒”。
[上一篇] 书画家刘兰亭荣获十大画家荣誉称号
[上一篇] 《孙增坦书法》书法集近日出版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