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首页 >  文坛资讯 > 北京采风(2023年第2期(总第84期))
北京采风(2023年第2期(总第84期))
作者:河北省采风学会第一分会

河北省采风学会第一分会会刊                               2023年3月30日

本  期  导  读
 【新闻资讯】
★书香助残——善缘文化大课堂第二堂课在京举行。
【人物风采】
★义务史官许福元的文化情怀  


【新闻资讯】

2023年3月30日,书香助残——善缘文化大课堂第二堂课在京举行。
       本次活动邀请了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许福元先生授课,他以《洋桥破浪——创作漫谈》为题,详细讲述了他对苏庄闸桥这段历史的深入挖掘和研究,在此基础上创作了36万字的长篇小说《洋桥破浪》。
      《洋桥破浪》是以历史文物为创作题材的长篇小说,把顺义苏庄闸桥兴废作为线索,截取了1917年至1939年的历史为背景,描写了潮白河经苏庄闸桥(因该桥位于苏庄而得名),连续十四年向北运河补水的历史,包括为海河清淤、轮船航运、引水济津,力保天津商埠地位,有力地支撑了当时民国政府的财政收入。苏庄闸桥作为大运河文化带的枢纽连接起潮白河和大运河,作者将这段尘封的历史用小说形式再现,讲述了一段生动的发生在顺义的故事。
       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文化养老项目办公室主任、作家马占顺,北京市残疾人写作学会会长张骥良,河北省采风学会第一分会会长、北京市残疾人写作学会副会长刘维嘉,河北省采风学会第一分会副会长、北京市残疾人写作学会秘书长任淑敏,星云文化教育公益基金会秘书长张静之,善缘书舍创始人刘爱成,北京特许经营权交易所董事长刘文献,贵州唐代酒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冲,贵州唐代酒业有限公司总裁马忠,贵州唐代酒业有限公司副总裁张家铭,微众汇爱心公益联盟副会长范金福,微众汇爱心公益联盟秘书长吴燕琴,以及来自各区县的60多名残疾人文友参加了活动。北京微众汇爱心公益联盟团队、民生银行信用卡中心场景金融部团支部分别安排助残志愿者来到现场,为残障人士提供温馨服务。
       在活动开始前,两名文友先后表演了京韵大鼓和京剧《红灯记》唱段。
       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养老文化办公室主任马占顺、北京市残疾人写作学会会长张骥良等先后致辞。
       活动由李彦双(婉笛)主持。她是一位盲人,曾经担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残疾人之友”节目主持人。
       在本次活动中,张骥良向许福元先生发了聘书,聘任许福元先生为北京市残疾人写作学会顾问。
       书香助残——善缘文化大课堂,得到了善缘书舍创始人刘爱成的倾情帮助,充分显示出他们秉持着善念、善心、善行、善为的企业文化,用良善之德为残疾人文友提供了交流的平台。善缘文化公益大课堂是一个面向北京市残疾人群体的文化讲座,采取线下线上共同进行的授课方式。计划在年底前,每月开办两期专题讲座。拟邀请在京的知名作家和学者前来授课。从诗歌、散文、小说等作品的采访、资料搜集、如何写作、投稿、参赛等方面,从不同的角度给残疾人文友授课,助力大家在文学的道路上不断进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本次活动的指导单位:中国残疾人事业新闻宣传促进会;支持单位: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文化养老项目办公室、贵州唐代酒业有限公司;主办单位:善缘书舍;协办单位:北京市残疾人写作学会、河北省采风学会第一分会、微众汇爱心公益联盟。(刘维嘉)





【人物风采】


义务史官许福元的文化情怀
      在北京这片沃土上,活跃着很多写作者,他们用手中的笔,勤奋耕耘,记录家乡的过往,传承历史的文脉,成为名副其实的义务史官。顺义的许福元先生就是这样的人。

      对于许福元先生来说,写作是对生活的发言,是对生命的延续,是对死亡的祭奠,是精神上的再世为人。
      许福元先生于1946年,出生于北京顺义区仁和镇临河村,种过地,当过瓦匠,还做过工厂的管理工作。他最大的爱好就是写作,他的文学之梦构筑于少年,他的作文常被语文老师当作范文。从1975年开始,许福元陆续在《北京日报》《北京日报(郊区版)》等媒体发表诗歌、散文、小说等作品。后来,他加入了北京作家协会和中国作家协会。
      面对在文学沃土获得的硕果,许福元先生并没有满足,他不想重复自己,想不断书写新的篇章。他爱读书,爱听老师讲课,不断补充能量。自2006年到2016年的十年间,他参加了太庙文化宫第九期至十四期文学班的学习。还到首都图书馆听课,后来每周六到东城区图书馆听名家讲堂,周日到现代文学馆听课。此外,他还到北大中文系旁听曹文轩教授的文学课近一年时间。在此期间,无论是寒风凛冽,还是酷暑难耐;无论是风雪交加,还是大雨瓢泼,都没能阻挡住他求学的脚步。许福元先生家住京郊顺义,从他的家到这些地方,最近的有30多公里,最远的有近50公里。为获得更多的文学知识,他要倒车多次才能到达听课的地方。为了听两个小时课,他往返要用五六个小时。
      这些年来,许福元先生陆续出版了诗集《早春》,小说集《半夏》
《仲秋》《惊蛰》,长篇小说《洋桥破浪》。散文集《印象美国三十天》《瑞冬》等。《北京文学》《小说林》《小说月刊》《飞天》《大家》《星火》《当代小说》等刊物也发表过他的作品。短篇小说获得北京市职工创作“五一”文学一等奖和首届浩然文学奖短篇小说一等奖等奖项。有的还被列入中学生课外阅读读物和高校高考模拟试题。

       2017年初冬,北京市残疾人文化体育指导中心,北京市残疾人写作学会共同举办了残疾人写作培训班。目的是勉励学员为残疾人文化事业努力学习,勤奋写作,快乐生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主办方邀请了多位作家授课,其中就有许福元先生。
许福元先生为学员讲授了小说的写作知识和写作体会。他从“天、地、人、君、师”五个方面讲授了怎样写作,写作要注意什么;从“耳、眼、鼻、舌、深、意”六个方面深入浅出讲了小小说的写作特点。还向学员们介绍了汪曾祺、鲁迅的写作风格。
      许福元先生十分关注残疾人这一群体,他以盲人作家张骥良的经历为素材,写了小说《闻字》。  这篇小说采用了一系列的虚构与合情合理的想象,抓住张骥良看书时鼻尖与纸面没有距离这一特点,把事实与虚构,想象与推理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产生了出人意料的艺术效果。这篇小说在《北京日报》发表后,引起了不小的反响。他在授课时,结合这篇小说的写作,讲了自己是如何观察,如何构思,如何抓住细节和情节描写的,让学员获益颇多。
       在授课结束前,许福元先生说:“每个人写作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只要热爱,写的不论长短,都有意义。写作要循序渐进,要和自己比,要有自信心。”这番语重心长的话,让学员们更坚定了写作的信心。

       2023年2月25日这天,40多名作家和文学爱好者,从四面八方来到东城区图书馆,参加作家读者线下见面会。这是受新冠疫情的影响,时隔三年后恢复的第一次“书海听涛”主题活动。东城区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老品牌“书海听涛”自开办以来,备受大家的喜欢。本次活动邀请了许福元先生授课,他以《不废江河万古流——谈潮白河往北运河补水考证》为题,详细讲述了他对这段历史的深入挖掘和研究,在此基础上创作了36万字的长篇小说《洋桥破浪》。
      《洋桥破浪》是以历史文物为创作题材的长篇小说,把顺义苏庄闸桥兴废作为线索,截取了1917年至1939年的历史为背景,描写了潮白河经苏庄闸桥(因该桥位于苏庄而得名),连续十四年向北运河补水的历史,包括为海河清淤、轮船航运、引水济津,力保天津商埠地位,有力地支撑了当时民国政府的财政收入。苏庄闸桥作为大运河文化带的枢纽连接起潮白河和大运河,作者将这段尘封的历史用小说形式再现,讲述了一段生动的发生在顺义的故事。
      许福元先生在讲述中,以苏庄闸桥的设计、建设、作用、保护、兴废为点,延伸辐射到漕运的兴衰、民国历史的兴亡、密云水库和官厅水库的兴建、水患的防治等等。里边的人物涉及从民国总统到总理,军阀到土匪,警察局长到警长,清朝遗老到江湖术士,外国洋行到出家僧人,县知事到村正村副,乡绅到百姓有近300个历史人物,无不卷入到苏庄闸桥的盛衰荣辱之中。
       关于北运河的补水来源,说法有多种。对此,许福元先生查阅了大量的史料,北运河最主要的水源来自河北张家口的沽源县,承德的丰宁县,流经密云县、顺义牛栏山,与温榆河、小中河、潮白河从通州的北关汇入北运河。创作《洋桥破浪》这部长篇小说期间,许福元先生从2019初,用了近两年时间到档案馆、图书馆查阅了大量的史料,搜集关于苏庄闸桥资料数千份,达150万字,复印纸质材料数千页,摞起来有1米高。此外,他还实地进行了考察,从而全面细致地研究这座闸桥,揭开了关于苏庄闸桥建设原因、过程、质量、保护以及后来塌毁原因等种种谜团,还原了历史真相,为研究、探索北京的水系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在此基础上,他用近1年的时间,创作完成这部著作。
      在这部小说中,有很多顺义本土的元素,其中有呼奴县旧址,牛栏山碧霞宫,张堪种稻,箭杆河和潮白河,与革命先驱李大钊一同遇难的共产党人李昆事迹,八百扁担砸鸡蛋局,穷人会兴起及长山石匠抗捐等。能让人感到作者是在用笔书写顺义,用情表达对家乡的挚爱情怀,还赞美了顺义人的牺牲精神。从苏庄闸桥的兴建来看,引水济津,牺牲顺义,是苏庄闸桥及引河功能之利弊所在,也是作者经过不懈的研究得出的结论。苏庄闸桥建成后,为农工商各业的兴旺,为城市的发展,为农耕文明的进步,都发挥了无法替代的作用。
       许福元先生在讲课时还说道:关于大运河水系,如今的读者所能看到的资料及文学作品只写到通州,至于通州以北的水系描述,北水南济,文字记载几乎空白。苏庄闸桥作为将潮白河水源源南输的交通枢纽,几乎已被淡忘或忽视。在许福元先生的笔端,使大运河水系文化带趋于完整,将断裂的历史链条衔接起来,填补了历史空白,丰富了大运河(潮白河段)文化带内涵。
三年多时间,许福元先生先到处收集和挖掘史料,然后是创作出36万字的长篇小说,这对中青年人来说似乎不算什么,可许福元先生已经到了古稀之年,再过几年即将进入杖朝之年。一般这个年龄的老人,或在家尽享天伦之乐,或旅游观光,或饮酒喝茶,或琴棋书画安度晚年,而他仍然不服老,宛如老黄牛,在文学沃土上辛勤耕耘。《洋桥破浪》这部长篇小说中涉及的丰富史料,如果不是他去辛苦地挖掘,必然会随着历史的河流向远方流淌,淹没在岁月的长河里。
      许福元先生不是水利专家,却把北京水系研究得明明白白;他不是史学家,却把苏庄闸桥以及涉及的历史和人物写得清清楚楚;他不是职业作家,却把家乡写得有声有色;他不是体制内的在编成员,却自觉担当起义务史官的责任。
      许福元先生常说“落笔之处是家乡。”从他的作品中不难看出他所具有的顺义人的情愫、胸怀、牺牲和奉献精神。他为时代留下了丰富而又珍贵的史料,为顺义非物质文化遗产填补了空白,延续了历史文脉。

      在当今文学作品多元化的现实中,面对窗外喧嚣、纷扰和浮躁的搅扰,面对身边物质世界的诱惑,许福元先生始终不辞辛苦地在文学的良田默默耕耘,为顺义而歌,为家乡而唱,为人民而赞。这样的义务史官,我们怎能不爱戴和敬佩呢?(刘维嘉)








[下一篇] 北京采风(2023年第1期(总第83期))

[上一篇] 北京采风(2023年第3期(总第85期))

评论

采风网  主办方:河北省采风学会  Copyright © 2015-2024   版权所有   冀ICP备15015400号-1 冀ICP备15015400号-2

绑定会员信息

邮箱:
密码:
邮箱:
密码:
Another Mod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