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首页 >  民间高手 > “执”为梦想 鼓出风采——记“常山战鼓”传承人张书社
“执”为梦想 鼓出风采——记“常山战鼓”传承人张书社
作者:刘兰琴

 世界上,有一种精神叫执著。

《佛学大辞典》中曰:“执著,术语,固著于事物而不离也。”执字的味道,细细咀嚼,虽有隐隐的痛,但却有它的魅力所在,那种美,倔强又绝然。荡气回肠中包含着酸甜苦辣,整个过程,欣慰又自豪。

酷暑天一个下午,我怀着敬重和好奇,拜见了河北省正定县“常山战鼓”的传承人张书社先生。

 此刻,他正在一所残疾人学校——正定县特殊教育学校,指导残疾孩子们敲鼓点。眼前一个身材不高,脚步轻盈,身手敏捷的男子、双手在空中挥动着鼓槌“咚咚——咚咚咚”清脆、欢快的鼓声,在耳边跳跃,在空中回响,一对涂有红漆鲤鱼状,飘着红黄绿三色缨绸的鼓槌,在他手中灵巧地上下翻飞,像鱼儿在水里打漂,像花儿在阳光下绽放。他的脸型清瘦矍铄,眼睛炯炯有神,表情亲切宁和。他时而认真地谆谆低语,时而又手把手做着示范。看到我时,他迅速停下动作,谦和地微笑着上前和我握手。“干净、利索、雷厉风行”几个词汇瞬间涌入脑海,他整个人浑身的精气神儿,简直像个青年小伙儿,其实他今年已经65岁,精通“常山战鼓”的技艺和套路,注重表演技巧与艺术性,多年任“常山战鼓”队主力和艺术总管,负责艺术和编导,从事“常山战鼓”表演已经有五十多个春秋了。我想,作为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能成为“常山战鼓”的第六代传承人,能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做得如此出彩,风生水起,在他内心,该有着怎样一种美好情怀和“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的匠人精神呢?他说“我这人要强,认准的事愿意弄个好。”哦,原来这是一个追求完美极致的人,他是“把人做成了花儿一样”。

河北省正定县是有着千年文明史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古城,也是著名的省民间艺术之乡。早在春秋时期就有鲜虞国在此定都。汉代时,曾在此设立常山郡,因此正定又被人们习惯上称为常山。

      鼓是我国传统的一种打击乐器。在《廉颇蔺相如列战》中提到:“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可见之隆重。战鼓,为古代作战时鼓舞士气所用。北周庾信《奉报寄洛州》诗曰:“雷辕惊战鼓,剑室动金神。”唐骆宾王的《荡子从军赋》中有:“隐隐地中鸣战鼓,迢迢天上出将军。”在《赤壁之战》中也有记载:“瑜等率轻锐继其后,擂鼓大进。”可见战鼓在历代人们生活中的地位和威力。

三国时期,常胜将军赵子龙就是正定人。据说他当年作战时,每次都亲自擂鼓助威,士兵们在他的鼓声中,奋勇杀敌,勇往直前。后来,一些退役的士兵回到家乡后,有的把战鼓也带了回来,为了让自己重温那激动人心的作战场面,也为了让晚生后辈们记住这位忠贞报国的大英雄,百姓们对鼓的喜爱,一传十,十传百,于是就有了今天的常山战鼓。

正定的常山战鼓历史悠久,战国时期已具雏形,明代多行于民间。它是由鼓、大钹、中钹、小钹、小锣等打击乐器组合而成的一种民间清锣鼓,主要用于广场表演。它的鼓声,铿锵有力,能助威壮胆,催人奋进,产生一种心齐志坚、所向披靡的豪迈感。所以不仅春节庙会要敲,大的庆典、活动都要请其助阵,以壮声威。

建于隋朝的正定隆兴寺大佛石座上就刻有前人击鼓的石雕。正定县志上记载:“城市村墟,锣鼓虚日”,“市井箫鼓喧闹,鼓声不绝、相塞于途”。可见,这种古老的传统艺术形式,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1973年,大名鼎鼎的上海芭蕾舞剧团曾到正定参观,赞常山战鼓是“所见鼓类中最有特色,最激动人心,鼓点最丰富的鼓队。”常山战鼓与山西威风锣鼓、兰州太平鼓、开封盘鼓并称“中国四大名鼓”。常山战鼓能独占鳌头,自有它独特的韵味和靓丽,它的特点:鼓点密、节奏快、不拖泥带水,振奋人心;还有就是套路多样、曲牌繁多,如《大传帐》、《二传帐》、《点将》、《迈大步》、《猴爬杆》等12首,大多由独立的锣鼓段子连缀组合而成。其中有几首还有点军事色彩,抑扬顿挫、起伏跌宕中暗藏美妙玄机,如:《十面埋伏》、《幽州花园》、《大得胜》等。

生活中,遇见,是前世注定的缘。一个凝眸,惊艳了谁的时光?

张书社先生,出生在正定县东杨庄村一个战鼓世家。村里有着浓浓的鼓文化民间艺术氛围。早年间,爷爷张三狗,就练就了一手好鼓艺。从小时候父亲第一次带他去看爷爷敲鼓的那一刻起,他便对鼓产生了深深的“痴迷”。爷爷见他骨子里喜欢这玩意,料定将来必是块料,就高兴地捋捋白胡须说道:“好,好小子,有出息,咱家的鼓后继有人了。”于是便常常挤时间传播指导。

十几岁的少年郎,正是玩耍的好年龄段,而张书社无论酷暑严寒,大多的闲暇时间,都是一个人钻到小屋里,拿着家里淘汰下来的几个旧鼓反反复复地敲敲打打,经常一敲就是半天甚至一天,有时候连饭都忘了吃,也不觉得饿。也许对他来说,这就是最惬意、最陶醉的玩耍方式吧。还有几次,早晨穿衣服时,娘发现他的胸脯子又红又肿,原来他是晚上睡觉时把胸脯当鼓面敲了半宿。很多时候,他去给需求方敲鼓,都是步行十多公里甚至几十公里的路前往,而且那时候人们特别单纯,根本不计任何报酬,当时,不图别的,图的就是敲鼓时的那种感觉,图的就是让大家都能跟着他的鼓声一起欢乐。

伟大人物最明显的标志,就是他坚强的意志,不管环境变化到什么地步,他的初衷与希望仍不会有丝毫的改变。

文革时期,全村的鼓都被砸了,铜钉都拿去大炼了钢铁。他凭着一股韧劲不舍不弃,乡亲们在他的带动下,凭着对鼓的这份热爱,自己做鼓,偷偷练习。文革过后村里成立了大队,统一管理,村里分片成立鼓队,经常接受各村的邀请一起组织演出。尤其是春节,全村男女老少骑上自行车,拉上鼓,经常一敲就是一天,三声结束炮响过后,人们还恋恋不舍不肯离去。

人世间,有些事,不是因为看到希望了才去坚持,而是因为坚持后才能看到希望和永恒。

2013年12月,张书社被命名为第一批(2008年)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常山战鼓代表性传承人。于是,他更加无怨无悔、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在这条路上前行着。

经过几十年潜心研究,日积月累的不断学习、实践、总结,张书社先生汲取众多鼓法、槌法的精华,并加以演变,创新,最终编成了一套比较系统的“常山战鼓”鼓法。如《大西鼓》、《小西鼓》、《么二三》、《迈大步》、《猴爬杆》、等等,共9系72套之多。他还打破“鼓艺传男不传女”的无字封建规程,他的创新,使常山战鼓不仅继承了古代的恢弘气势,也具备了现代的美感,富有极强的艺术性与观赏性。他说:“以前要学鼓都是长辈们没有任何乐谱,靠言传身教,一代代口传,技艺、文字性的东西都没有,经常一教就是从9月教到当年腊月。我经过这么多年的琢磨,不管什么样的鼓点我都能率先铭记在心,几天时间必须学会!”片言只语中,透露着一个人强烈的责任感。

人生如一块香料,只有在坚持的信念为柴,坚守的行动为炙烤中,才能散发出最浓郁的芬芳。

1990年第十一届亚运会在北京开幕,常山战鼓被应约去参加开幕式。当时身为领队,只有30多岁的张书社,激动的几个晚上难以入眠。只见,铃声响起,身着大红战袍的他,拼出全身力气,高喊着响亮的号子,率领着几十个身着黄金战袍,腰系彩绸战鼓的队员们跑上了舞台,队员们精神饱满,群情激昂,叉腿挺胸,两臂圆抡,槌击鼓面,或击鼓边,或两槌互击,鼓点变化万千。此时,战鼓声声响彻云霄,鼓者或站成圆圈,或排成三角,或一字排开,面对面敲打;击钹打锣者或站中间,或列两边,或与击鼓者相对,配合默契,出神入化。他们用“翻打”、“出手”、“搓音”,“绕脖”、“挽花”、“蹦跳”等一系列优美动作,时而如雷霆万钧,惊天动地;时而似万马奔腾,所向无敌;时而又急转直下,像雨打芭蕉,缓缓流淌,欢快清脆。只见鼓手们腾挪跳跃,鼓钹左右翻飞,鼓槌上下舞动,彩绸飘舞,气势浑厚,让人目不暇接,精神振奋。之后,国家领导人万里,李铁映接见了他们。这场隆重的精彩表演,不仅震撼了国人,为全亚洲人民献上了一场鼓的盛宴,更在全世界面前一振亚洲雄风。

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庆典仪式在北京圆明园旧址举办,常山战鼓又一次应邀参加。在曾经被殖民列强践踏过的地方,在圆明园的废墟中,咚咚战鼓铿锵激扬,又一次扬我中华国威,长了中国人的志气。

2010年上海世博会在河北活动周期间,张书社带队在世博园内擂响了常山战鼓,其激昂的鼓点,酣畅淋漓的气势和动作,再一次吸引了世界的目光。

最让人难忘的是,2017年江苏第一届“龙虾节”的那场表演。演出时,天空电闪雷鸣狂风大作突降暴雨,观众们都撑起了雨伞,而正在表演的队员们,不慌不忙仍旧有条不紊地继续进行着表演,任凭倾盆大雨如灌如注,打湿了头发和衣衫,打疼了面颊和身体,他们俨然如战场上威风凛凛的战士。是啊,他们是常年累月在风沙雪雨中练就而成的鼓之骄子,他们是赫赫有名的河北省正定常山战鼓队。但是,请记住:他们是由一群来自社会最底层的农民兄弟姐妹组成的啊。结束时,滔天的掌声经久不息。“他们没有给自己丢人!”领队的张书社先生感动自豪地流下了热泪。

尽管,几年来,荣誉与辉煌,如星空灿烂,雨后春笋:

1990年荣获“石家庄市民间花会调演特别奖”;1991年荣获“河北省民间花会调演最高优秀奖”; 1999年荣获“南开杯民间艺术特约请赛二等奖”;2003年荣获特别表演奖;2004年、2010年荣获河北省“金鼓王”等等,他们还登上了2017年湖南卫视录制的“天天向上”栏目。今年春节时,中央四频道录制的“传奇人生”栏目,名人腾格尔亲自到他家拜访。连年取得的几十项荣誉,并没有使他有丝毫懈怠。尽管他的足迹,已遍布全国十几个省份,但他的心中珍藏着一个伟大的梦想,那就是:“一定要让常山战鼓立足于世界殿堂。”夜阑人静时,望着深邃的夜空,他的心底也会涌起一点点酸涩和遗憾,每年的春耕夏忙季节,他都没有时间去帮助勤劳、贤惠、善良的妻子分担一点家务。去年儿子病重住院做大手术,他没有守在病床前照顾一天,提起这些欠家人的亲情债时,他的眼圈有些湿润,声音有些颤抖。

       在他的影响引领下, 正定约有144个自然村,村村有鼓队,户户有会敲鼓的人,鼓艺在这里已经发展成了蓬勃的大气候。张书社先生的家门口,是一条长长的名叫“战鼓街”的水泥路,居住的六十多户乡亲们,家家有鼓,几乎人人会敲,且都是他手把手带出来的徒弟。他家的大门洞里摆放着几个特大号的战鼓,小院东厢房里放着几百个小战鼓,二层楼上一个房间内摆满了几百件叠的整整齐齐的战鼓装,另一个房间内是玲琅满目的各种奖杯、证书、和参加大型活动的纪念照。几十年来,他教过的徒弟人数已经达到上万人,各行各业都有,有什么活动,只要他一声招呼,大家会从四面八方召之即来。他的鼓队,少则几十人,多则700多人都能同台演出。在寓教于乐的鼓文化传承中,他也在充当着伯乐的角色。其中的阿秋女子,就是他较得意的门生,她泼辣、机智,对鼓有特殊的爱好,还能独当一面领队演出,展现出巾帼不让须眉的飒爽英姿。还有他那手心里的宝贝孙女张安琪,与他对鼓的缘分,有着心有灵犀的通透。十年前七八岁的小安琪,虽吃力地架着鼓,却能敲得出一手好鼓艺,远在陕西的一次演出中,对方特意点名约请他的小孙女张安琪参加。小小安琪,已经潜移默化中接过了爷爷传承的重任。

2018年5月,张书社成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珍贵的荣誉,在他心里,像爱惜自己的眼睛一样珍惜。神圣的传承使命,已从小铸进了他的血液里。随着社会发展,张书社认识到,常山战鼓只有在更广阔的舞台上才能焕发她夺目的光彩,才能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服务。为此,他把晚年的主要精力转向了战鼓的资料整理和传承上,他先后到河北大学、河北师范大学研究生班、河北科技大学、石家庄军械工程技术学院以及武警总队等地,讲授曲牌和理论,传授敲鼓技法。可喜的是,河北省民办教育明星学校弘文中学组成了常山战鼓队,把鼓谱列入音乐课,敲鼓成为体育内容。他无怨无悔的奔波,为常山战鼓留下了大量宝贵文字和影视资料,为发展和传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守护和传承,是一项艰难、曲折、伟大的工程。在我们这片神奇火热的土地上,正因为有一批像张书社先生这种心怀天下,感恩社会,德艺双馨,令人敬重的,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执著追求和默默奋斗,才有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广阔美好的发展前景。相信不久的将来,常山战鼓定会作为一个文化品牌走向世界。

[下一篇] 河北民间大师郭现强的剪纸艺术

[上一篇] 巧手剪世界,美誉享五洲——访非遗传承人冯石萍老师

评论

采风网  主办方:河北省采风学会  Copyright © 2015-2024   版权所有   冀ICP备15015400号-1 冀ICP备15015400号-2

绑定会员信息

邮箱:
密码:
邮箱:
密码:
Another Mod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