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话说的好,叫做“择日不如撞日”,到武汉宝通禅寺是我在去柏泉景德禅寺后第一个想法。这里不仅历史悠久,而且拥有1600年的历史,宝通禅寺整体坐北朝南,依山临街,闹中取静,其占地面积约为11.2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达6600达平方米。寺院周围古木参天,修竹滴翠,空气清新,环境幽静。依次为放生池,圣僧桥、弥勒殿、大雄宝殿、观音殿、铁佛殿、法界宫,东侧有般若楼,斋堂,香积寮;西侧有伽蓝殿,客堂,西院内宾客楼,僧人寮,念佛堂等。直登后山见万佛楼,海岛罗汉宫,华严洞,洪山宝塔与道根老和尚纪念堂。宝通禅寺黄墙红门,建筑为砖木结构,随山势而建,歇山顶式,斗拱飞檐,彩绘雕栋。整个建筑群,隐现自然,层叠有致。寺庙布局严谨有序,群落而不松散。寺后的法界宫1924年左右为当时寺庙主持持松长老所建,殿宇依照唐朝密宗金刚部“五佛曼荼罗”的形式所建,是武汉唯一的佛教密宗建筑。
始建于南朝刘宋年间初名东山寺,唐贞观年易名弥陀寺;南宋端平年间更名崇宁万寿禅寺,明朝初年改名宝通禅寺。历代香火鼎盛,历史上得到唐文宗等10位皇帝和6位王侯大力护持,是武汉唯一皇家寺院。文物古迹有宋代古钟,明代石狮,南宋摩岩石刻,元代石刻须弥座,清代藏经和血书华严经等佛教文物珍品。1950年被列为武汉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8年,宝通寺被列为全国重点开放寺院,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1992年被列为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第一次去宝通寺是我刚考过科目一的2月21日这天,从考场出来直奔武汉宝通禅寺,也正是武汉冰雪融化季节。第一次去后感觉像是“猪八戒吃人参果——回吞”基本上没什么印象,回来后总感觉内心空落落的,好像还有地方没去过,也没拍到照片。我利用休息时候专门去了一趟,正赶上民警向旅游宝通禅寺的附近游客和马路上过往行人宣传“宝通禅寺时有发生算命诈骗游客钱财,如有上当受骗着及时报警”的喇叭警示提醒。这次去算命的比上次少了很多,只有一两个算命老头拿着签筒偷偷摸摸地向他们身边经过的行人或游客招揽生意。到宝通禅寺去的路线非常便捷,2号地铁到宝通禅寺D站出口就是。
寺庙10块钱的门票比起黄鹤楼的门票人性化多了。寺庙很大,非常适合在晴朗的周末徒步游玩,捕捉美丽的光影瞬间。游人信客在山门入口指定的香炉里祈福上香,在允许的位置绑上寄托了心愿的祈福红绸带,祈祷家人身体健康,平平安安。据史料记载宝通禅寺的来源唐代宝历二年(826年),洪州(今江西南昌市)开元寺善庆和尚云游到湖北省随州大洪山修建了“灵峰寺”。善庆和尚圆寂前,毅然割了自己的双足留在寺内,表示升天之后也要为乡人利益奔走,这双“佛足”成为灵峰寺历代相传的镇寺之宝。皇帝为此赐给善庆“慈忍大师”的法号,还御书了“幽济禅院”的匾额送给灵峰寺。
北宋末年,金兵南进,当时随州一带成了战场。荆湖官吏撤离随州时,把大洪山的灵峰寺迁到武昌东十里的东山。将东山弥陀寺加以扩建,改名为“崇宁万寿禅寺”,改东山为洪山,以纪念随州大洪山,至此声名俱增,香火日盛。元世祖忽必烈南征时驻军武昌时,对善庆和尚舍身割足的精神十分佩服,命人取“佛足”随国征战,鼓舞士气。他登基后派钦差大臣专程将“佛足”护送回都,用以笼络人心。元末至正十六年(1356年),在元军与徐寿辉领导的农民起义部队的战斗中,万寿禅寺毁于战火。公元1332年由住持筹资再建、大兴土木,夷山填壑,历经二年,复兴该寺。后经明太祖朱元璋第六子楚昭王朱桢建藩时重修寺院,后楚靖王朱均大修大雄宝殿,顿显气度不凡。
明成化二十一年(公元1485年)该寺更名为“宝通禅寺”,因宝通寺的禅家家风与镇江金山寺相似,故有“小金山”之称。明朝末,宝通寺又遭毁坏。清康熙十五年至三十年(1676—1691年),清政府多次拨银两对宝通寺进行重修和扩建,规模宏大,时人称其为武昌诸佛刹之首。据寺志载,寺前有碧琉蚊龙,佛殿大柱上金龙蟠绕,生动逼真。《广阳杂志》称整个庙宇,金碧辉煌,为天下少有。至咸丰末年,在太平天国农民战争中毁于战火,现存建筑大多是清同治四年到光绪五年间(1865—1879年)保存下来的建筑。辛亥革命期间,革命党人设司令部于宝通禅寺,并在此整编部队,调集力量,拟定阻击计划,革命军严密把守城头及要地,使清军无法渡江,武汉城得以免遭战火。
宝通禅寺历经了数次的战火摧毁,继而复建,如今成为武汉四大丛林之一,而“宝通禅寺”的命名也一直沿袭至今。1966年“文化大革命”初期,宝通禅寺惨遭浩劫,佛像文物被毁,僧人被逐,寺院被占,呈现一片荒凉景象。1986年8月开始维修,历时一年,山门高16米,宽22米,城楼式的山门为朱红色,高大古朴,山门上四个鎏金大字由中国佛教协会原会长赵朴初题写,字形金光闪闪,耀眼夺目,后人用“书骨交融,气势雄浑”来形容赵朴初先生的书法作品并不为过。
进山门远远看到圣僧桥横跨越放生池上,说起圣僧桥的名字来源,“相传明朝高僧无念禅师打坐于此,将原来的木桥改为石桥,故名圣僧桥。与放生池相得益彰,站在桥上俯视放生池,碧波清澈,鱼翔浅底。”放生池旁一颗参天古树,小广场上几只小鸽子不怕陌生人,大摇大摆地在来回走动,几只流浪小猫穿梭悠哉悠哉的穿梭在寺庙各个角落。财神殿门前有一对为明代所雕的巨大石狮,其雕刻艺术精湛,形态栩栩如生,被称为江南第一石狮,原屹立山门外两侧,高六尺五,雄者戏绣球,雌者戏幼狮;造型生动,憨态可掬,为丛林一绝。
天王殿有人叫弥勒殿或韦驮殿,弥勒殿的两侧分别是两门和两殿即“不二门”“般若门”“观音殿”和“地藏殿”。在弥勒殿门口有一副对联上联是:开口便笑笑古笑今凡是付之一笑;下联为:大肚能容容天容地于人无所不容。这副对联,展示了弥勒佛的豁达和包容。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也要学会理解与包容,接纳不同的观点和想法,尊重他人的差异。这样,我们才能拥有一个和谐的人际关系。
进门拜弥勒出门拜韦驮,弥勒殿正面供奉弥勒菩萨,背面是韦驮护法神,大殿左右两侧分别是东南西北四大天王塑像。弥勒菩萨名“阿逸多”,释迦牟尼弟子,南天竺人,后来由人间生在兜率天内院中教化菩萨。也有把布袋和尚称为弥勒菩萨的,源自浙江奉化在五代时有一僧人常携布袋,教化群众,颇受群众信仰,临终时说了一首偈语:“弥勒真弥勒,分身百千亿,时时示世人,世人自不识。”因此,人们认为布袋和尚就是弥勒菩萨的化身。韦驮天尊是佛教护法天神,二十四诸天之一。传说唐道宣律师曾与天人会谈,说及南方天王部下有一位韦将军,常周行东南西三洲(北洲无出家人),护助诸出家人。宋代以后,便在寺中塑了韦天尊像,又和佛经中所说韦驮天尊相混,一般称为韦驮菩萨。四大天王是指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和北方多闻天王。持国天王拿着琵琶,增长天王拿着剑,广目天王拿着珠子和蛇,多闻天王拿着伞。琵琶代表调音,剑代表风,珠子和蛇代表顺,伞代表雨。这四个词的组合,代表着风调雨顺的美好寓意。
在大雄宝殿处,有一株150年银杏,每至秋冬,宝通寺银杏黄,加上古刹的风光,引来拍照潮。该殿始建于宋代年间,千百年来历经沧桑,几经复毁,“文革”遭到严重破坏,里面的佛像已浩劫一空,仅存大殿外壳。道根法师上任后到处募捐,同时在各级部门领导关心和海内外人士资助下,历时一年新塑三尊大佛十八罗汉等佛像。现在的大殿幢幡盖宝,华灯高照,青壁红檐,香烟缭绕,整个殿堂有似兜率,又似龙宫,庄严肃穆,法器浓厚。殿中正面供奉释迦牟尼坐像,阿难和迦叶侍立两侧,瞻之弥高,视之敬穆,背后是海岛观音,善财童子、龙女各侍两旁,左文殊,右普贤各乘石狮白象似赴灵山盛会;十八罗汉各显神通,各具特色,所有雕塑栩栩如生大有呼之即出之态,修复后的大雄宝殿再现宋代英姿风貌,以其壮丽雄伟耸立在大洪山下,吸引众多游客参拜令人赞叹不已。
玉佛殿和藏经楼在一起,玉佛殿供奉的是释迦牟尼涅槃佛像长3米重3吨系整块缅甸优质白玉精琢而成。武汉人都知道,求姻缘就去宝通禅寺是非常灵验。无论是武汉还是外省大龄青年男女都会慕名前来玉佛殿祈求姻缘,也有人叫作姻缘殿。许多年轻人在这里绑上祈愿绸带,祝福着自己的婚姻美满幸福。民间有这样一种说法,缘浅的情侣是不能拜佛去了就会分手。佛灭孽缘,既然是孽缘就该及时止损,如果是正缘,佛会保佑两个人感情长久。
在这里你会看到两口大铁钟,一口是大雄宝殿二楼悬挂的南宋嘉熙四年(公元1204年)由荆湖制置使孟珙铸造钟体高七尺八寸,下口直径四尺七,俗称“万斤钟”,铜镶口边、钟体庞大沉重,钟上铭文多已剥落,惟有嘉熙庚子七月中远汉东孟珙撰13个字尚可辨认;另一口比宋钟小,是清光绪九年铸造,钟上铸多心经,字迹清晰可辨,这口钟口四周铸有“皇图巩固、帝道遐昌、河清海晏、天地承平、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铭文。
万佛宝殿也叫铁佛殿,殿门上的一副对联是:十方来十方去十方共成十方事;万人施万人舍万人同接万人缘。这里告诫人们要做到佛门广开,修佛无界、广结善缘、共襄善举的宗教精神。一九九七年重建万佛宝殿,中央供毗卢遮那佛,四方奉万尊铜佛,殿堂庄严,雄伟壮丽。原来的铁佛殿供有铁佛八尊,其中一尊为跏趺式坐像,身高一丈七尺,重约三万余斤,是唐朝尉迟敬德监造;另一尊为天人坐像,身高一丈一尺二寸,是1955年由武昌保安门铁佛寺迁来,并连同其余五尊均为唐代造像。八尊佛像姿态端庄,肃穆慈祥,它充分反映了我国古代冶炼工艺的精湛和高超艺术,也体现了湖北佛教在当时的盛况。
海岛罗汉宫原为法界宫,系密宗修密殿堂,简称“罗汉堂”。一九九七年改为海岛罗汉宫。五百罗汉,喜怒哀乐,各具形态,游戏神通,妙趣横生。
辛亥武昌起义时革命军曾设司令部于该寺;黎元洪国葬礼是在这里举行超度仪式。洪山宝塔原名灵济塔,该塔始建于元代至元十七年(1280年),落成于元二十八年(1291年)历时11年,由本寺方丈缘庵禅师为纪念开门祖师慈忍大师而募修,塔高十三丈三尺,顶高一丈三尺为砖石结构,分七级八方,各级名曰:一柱擎天,二仪高下,三山半落,四顾茫然,五云多处,六合清朗,七级浮屠。宝塔设计精巧,工程浩大,堪称鄂中第一塔,塔原来四周有围栏,每层飞檐护栏为木质结构,因年久风雨侵蚀,动辄修补。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年间更名洪山宝通塔。清同治十年(1871年)重修,木改石檐,木栏改铁护栏,塔下四周木廊改为八方石阶塔顶仿原状,塔高45.6米,以文笔式铸铜一万三千斤为永久重固。抗日战争宝塔遭日寇重创,1953年武汉市政府拨款全面维修,护栏改铜管,使塔恢复新貌。宝塔是由底层拱门而上,台阶盘旋可达顶层,若登高远眺,人来人往,车水马龙,盘灯高照,极其繁华,武汉三镇的这一切景色尽收眼底。
洪山之巅多奇石,古刹林辉诱人入。洪山摩崖分布在洪山南城,洪山宝塔周围。其中东岩、翠屏、栖霞、狮子峰、仙人石等均为南宋庆元年(1195年)荆南参军赵淳建东岩阁于山上,并著有《东山赋》《东山阁记》刻于岩石,至今字迹可辨。以其自然形态命名,用各种书体题刻,后演化为“清啸”“翠屏”“栖霞”“狮子峰”等洪山摩崖八景,现存石刻东山赋、东岩、寿泉等十处。洪山历来就有黄龙泉、白龙泉、圣僧泉等名泉,黄龙泉位于华严洞下方,白龙泉位于禅堂东侧,而圣僧泉位于大山门内东侧,三泉属于一条水源,白龙泉居中,泉水久旱不枯,水质清凉似甘露,沏茶长饮能使人清心明目,还能防治百病使人延年益寿。
沿着围墙向东再走一段,一大片郁郁苍苍的松林撞入眼帘,其中一颗松树已有500岁的树龄,而这片松林,名曰:“岳飞松”。南宋时期,民族英雄岳飞曾在武昌长期驻兵,在这里亲手植下第一棵松树,人们称之为“岳松”。明末被砍伐,但老百姓为纪念岳飞,于清同治年间在原地又植松树多株,长成后仍称“岳松”。久之,成就了这一大片郁郁苍苍的松林。许多文人墨客到此赞叹不已,留下动人诗句。一九八六年四月道根长老任宝通禅寺方丈大修大雄宝殿、弥勒殿、宝塔、佛学院,重建玉佛楼(藏经阁)、珈蓝殿、法界宫和山门,新建万佛楼、钟鼓楼,重塑天王殿内弥勒、韦驮等雕塑迎请缅甸玉佛,使宝通禅寺成为中南地区一处辉煌庄严、引人入胜的佛门圣地!
《法华经》中说:“善知识者是大因缘”,武汉洪山宝通禅寺圆寂的道根长老在湖北近现代佛教发展史上可谓是一位举足轻重的善知识。我两次参观朝拜了道根长老的纪念堂,他出生于晚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三月,圆寂于1998年9月,是一位亲历旧中国到新中国沧桑巨变的见证者。21岁归元寺受戒,随后四处参方多次闭关武汉莲溪寺、宝通寺等道场,他的一生为国家,为民族、为社会、为佛教为终生矢志不渝的高贵品德,崇高僧格。“上根之人修行,才有可能成就,中下之根能种个好因缘就不错了。上根之人,师父可打可骂,道心弥坚不退;中根之人,师父可严调相责,劝其修道;下根之人轻言慰问,免生背逆,还不知……你是哪根人看一段时间再说。”从道老这段话里不难看出,他是一位对僧才培养极其负责任的师父,收了徒弟就要对徒弟的法身慧命负责,这也是对整个佛教能够健康传承发展负责任。昌明老和尚对道老有这样的赞叹:“道老一生,由其行迹,可用四字概括:闭关、弘教。”……“道根老和尚是湖北著名高僧,德高望重,不能尽言,吾曾书联以赞“道育菩提传慧命,根深般若演毗尼’,可谓其一生的真实写照。”
每次参观寺庙都有不一样的人生体验,在武汉宝通禅寺我们不仅见到了几百年的参天大树,几千年的古建筑,还感受到了古代佛教文化的智慧和魅力。我们每个人在生活当中都会遇到挫折和逆境,当你感到心情烦躁的时候,多去寺庙走走,放下浮躁,听听梵音,寻一处清净,得一份心安,释然总是一瞬间……而这些游览带来的体验,不过忙中偷闲、苦中作乐,就像遭遇流放的李涉在鹤林寺,“因过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
[上一篇] 父亲的老酒
[上一篇] 儋州闻书香 ——海南访《东坡书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