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首页 >  记住乡愁 > 四十五年再聚首 同学之间情最真
四十五年再聚首 同学之间情最真
作者:雁在蓝天

黑龙江省笔架山农场74届2班同学毕业45周年聚会

        你参加过同学聚会吗?你们的聚会也是吃吃喝喝,跳舞唱歌酒后打几圈麻将吧?笔架山农場74届同学的聚会就举办得不落俗套别开生面。

       黑龙江省笔架山农場是个人杰地灵的地方,88号至810号,从这个农場中学毕业了四十五年的同学们进行了第一次聚会。他们的聚会就进行得挺有新意。

不忘当年的恩师

      聚会报道的第一天,在河南大学退休的74届二班同学聂晓光就从开封坐车直接来到了双鴨山市与聚会的组委会成员看望了他们小学老师于桂荣,徐慧珍?。去双鴨山医院看望了90岁高龄的老校长邓德进。回忆了当年在父母般老师的教导下学习成长的经历,反思了当年受读书无用论的大政治气候影响,而致使很多同学的文化知识不足,耽误了一生的遗憾。

      中国是个有五千年文化传统的文明古国,几千年来一直倡导尊师重教,在此次聚会活动中,

      这些同学们回忆起当年的在校生活,他们在前期的筹备时就在同学群里推出了《大朱老师》《语文老师》《聂伯伯》等文章。怀念当年曾教过他们的朱丽媛老师,张万湖老师和从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留学回来被错划右派的聂连增老师。

时光如水,斗转星移,缅怀先辈传佳话。师恩浩荡,堪比日月,塑我成为有用人。

       四十五年的同学聚会,他们更加思念病中的同学邓小林和武静娜。

       这两位都是当年九年二班品学兼优的同学,只是近几年因疾病缠身不能前来聚会。

       邓小林现在海南养病,天南海北不便探望,同学们通过微信对他进行了慰问,回忆了他当年对同学们的帮助和去哈市时的接待。

      武静娜同学在县城居住,从全国各地回来的同学都分别去进行了看望。同学郝连成还写过《去看同学武静娜》。文中忆起当年的武静娜是这样说的: 见到她时,简直认不出来了。当年的武静娜在同学中是属于不是宝黛级层次,也得是惜春探春级别的人物。

当年在校时个头还没完全长开,但己十分匀称,脸蛋略圆,眼角总是带着善解人心笑意,嘴巴不是很大,用樱桃小口形容有些夸张,但她的嘴唇看去确实有些像古典仕女图画。

 这次聚会还看望了身处逆境中的同学。

 在看望老师和同学们的过程中,同学们都一致感谢同学刘敏积极组织这次聚会,为分别了四十五年的同学搭建了这次相見的平台。

七星峰下缅怀先烈

      在黑龙江省众多的抗联基地中,七星峰曾因为山高林密、虎狼出没、人迹罕至而成为当年东北抗日联军最大的后勤基地之一。19365月,抗日联军为坚持长期抗战,在七星砬子建立了密营、兵工厂和被服厂,武装了抗联队伍,为东北的抗日斗争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现有8处山洞,洞内曾发现当年抗联战士所用的武器、缝纫机头和部分生活用品,已保存于黑龙江省博物馆。现洞内遗址保存完好,在七星峰北坡山脚下立有抗日英雄金根、徐光海牺牲地纪念碑各一块。

当年抗联六军、八军、十一军等革命队伍和李兆麟、陈雷等一大批革命者活动于此,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爱国主义战斗故事。

      1936年秋,抗日联军第十一军军长祁致中曾在这里创建了能修造手枪、机枪、冲锋枪、手榴弹的七星砬子兵工厂,成立了被服厂、学校,武装了我抗联部队,为东北的抗日斗争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1937年冬,抗联八军一师政治部主任金根,在日军对抗日联军加紧讨伐时,不幸被叛徒残害于七星砬子山中,时年36岁。当年的军团营地及兵工厂被日军烧毁,只保存有悬崖下的8个石洞,洞内曾发现当年抗联战士所用的武器、缝纫机头和部分生活用品,已保存于黑龙江省博物馆。洞内遗址保存完好。七星峰上刻有缅怀抗日烈士诗一首:八十勇士登崖峰,奋战山关日夜行。击退逶寇三千众,烈士鲜血染七星。中骨林立冲霄汉,泪洒青峦祭英灵。系抗联老战士李敏---抗联老战士陈雷的爱人。1981年游览此山时,为缅怀抗日英烈而题。在七星峰北坡山脚下,七星峰山腰一天然小石砬子边,立有两座纪念碑,是2003年为纪念在抗日战争中,同敌人浴血奋战英勇牺牲在这里的抗联第六军一师师长徐光海和抗联第八军政治部主任金根烈士而建立的。

      此次同学聚会,蹬七星峰,缅怀东北抗日联军也是活动内容之一。

      74届二班同学中,六十三岁以上男女同学有18人报名蹬山。李景芳、葛小霞、王莉琴、赵春香,王兰英,孔祥英董凤琴等女同学蹬上了五百多米的大半山腰。做为六十多岁的女人实属不易。另有付宝库,聂晓光等八人一鼓作气蹬上了顶峰。他们分别是付宝庫63岁;聂晓光64岁;张宇64岁;王玉芳63岁;张有才65岁;夏永军63岁;王刚63岁;贾俊国64岁。

      在攀登过程中,他们胸前的“同学45周年再聚首的醒目标记,让身边好几拨蹬山的年轻人增添了勇气。说:看看人家,四十五年聚会,最小的都六十多了,还这样有精神蹬山。我们比他们年轻多了,差啥上不去?

      蹬山回来,在班级同学的小聚联欢会上。有同学就八位同学蹬顶的壮举赋诗曰:

立秋蹬上七星岩,

一群同学仅八男。

晓光有才和张宇,

王刚玉芳紧相连。

还有永军贾俊国,

宝库第一不让贤。

他们都是六十多,

马上古稀没几年。

同学聚会不觉老,

相约再会等五年。

那时还聚此山下,

溪水泉边话从前!

 

怀念同学少年事

       同学相聚当然要回忆当年的往事,女同学张柏岩讲起了她和聂小光同桌时的故事。

       他们上学的年代,正是是文化大革命时期,聂晓光的父亲因右派的身份,再次被关进了学习班,和张柏岩的父亲关在一起学习改造。晚上张柏岩的父亲可以回家去住,这样聂晓光的父亲有什么事就写张纸条让张柏岩带给聂小光。当时的男女同学互相都不说话在课桌的中间还得划上一道分界线,张柏岩在下课前把纸条压到文具盒底下悄悄地推到界边,心里就开始蹦蹦直跳,有时课间休息回来看文具盒下边的纸条没动,就赶快收起来怕被哈啦罐那些淘小子们发现,惹出闲话。

      据聂晓光回忆,当年的学习班里还有当时的公安部副部长刘复之,晓光的父亲看到刘复之大冬天的穿着一双薄薄的单鞋,就捎来纸条让晓光母亲给缝了双狗皮袜子,在一个冬日的周六给送过去的,就是那次,晓光这个十五六岁的孩子,第一次見到了共和国的公安部副部长,并且与刘复之有了对话. 这事还是多亏张柏岩那时传递的纸条.后来聂晓光为刘复之送狗皮袜子的事还写进了《刘复之与笔架山》的回忆文章。

      说起张柏岩担心哈拉罐发现传纸条会传出闲话也不是空穴来风。当年全班毕业照上的22个男生基本都被哈啦罐喜流子给命名了外号如:甲老杆子,老贫农、刘寡妇、小油人,当然,他们自己也都承认同学对他们的称谓。

      此次聚会远在千里之外分别五十多年的魏喜平,接到同学聚会的信息,连夜找车,又经换乘,终于見到了从七星砬子回来已经在笔架山莲花池小聚的同学。五十年的分别也没有联系,魏喜平握住的第一个人的手便大声地喊了出来:“哈啦罐“。可見这外号留给人们的印象之深。

       “哈拉罐也过来一下子抓住魏喜平的手:你个二流子这些年你没信儿,流哪去了?

       细看74届二班的毕业照里边是没有魏喜平的,他是1972年末离开笔架山的。这一分手就近五十年,这些年他在黑龙江的最北端的林部門工作。如今也已退休,他说他这些年发生的一件最让人难忘的事是发生了一次车祸,被一辆拉木材的大车给撞得脑袋开了瓢,缝了十七八针。右腿骨折至今还打着钢板。

      听到同学聚会的消息他就开始回忆起这些同学。想起来最多的镜头还是哈啦罐。那个诙谐玩皮,一着急说话就顺嘴角淌哈啦子的形象就会冒出来。

      其它印象最深的还有与同学当年分别时,郝连成在纪念照片后边题写的一首小诗:

 朝夕九秋学友

 共聚一版画中

 今送风流客去

 不知何日相逢。

      也难怪魏喜平能把这首诗记了五十多年,这些年他是常常被同学之情折磨着,特别是近些年媒体不断地宣传各处同学相聚的消息,更让他有时坐卧不宁。

      这次分别后的重逢竟是半个世纪,世界之小和空间之大真的让人唏嘘感叹。

      聂晓光同学在来聚会的列车上兴奋难眠写诗两首,记录了他这次同学聚会的心情。

 《同学聚会有感二首》

   

四十五载烟云过,

同窗再聚感悟多。

儿时记忆抹不掉,

多少故事伴你我。

天各一方相牵挂,

患难友谊不用说。

今日相聚怀旧事,

天真童年笑声多。

     

分别之时年十八,

朝气蓬勃好年华。

岁月沧桑一路走,

勇担责任闯天涯。

人生历练写上脸,

尝遍酸甜和苦辣。

四十五载再聚首,

风霜雨雪染白发。

 

       青山在,太阳新,四十五年重聚首,天南地北同学亲。

       四十五年分别,三天小聚,同学们尽情地说着笑着,唱着跳着。回忆着美好的当年,祝福着今后的人生。

       临别之际,聚会服务组祝福全体同学身体健康,家庭和睦,开心快乐,永葆青春。参加聚会的同学们也谢同学群主刘敏的组织联络。

       感谢张有才、夏永军、王玉芳、葛小霞、孔祥英、王伟等同学幕后的具体操办。特别感谢邱吉成同学在同学报到时,专门在集贤县城给予的盛情接待。全体同学一致相约:五年后再聚。

 附:当年毕业时同学合影





[下一篇] 嵩口镇的骄傲

[上一篇] 西湾:及隐于海边的小寺院

评论

采风网  主办方:河北省采风学会  Copyright © 2015-2025   版权所有   冀ICP备15015400号-1 冀ICP备15015400号-2

绑定会员信息

邮箱:
密码:
邮箱:
密码:
Another Mod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