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墙艺术简历
刘国强 时署啬庐、 老墙、妙元居士,工书 、画、 印。1962年生于山西晋城,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北省书法家协会理事,河北美术学院教授,河北美术研究所研究员,《尚艺书法》杂志特约编辑,《中国书画研究》编委,河北省直书法家协会主席团委员,石家庄市桥西区书协美协副主席,石家庄市桥西区政协委员。结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研究生课程班,师从著名书画家王镛、石开、沃兴华先生。
作品获奖、入展
河北省第十届群星奖(文化厅)、
2012群星璀璨全国群众书法美术摄影作品大赛三等奖(文化部)、
全国第三届兰亭奖艺术奖(中国书协主办),
入展全国第十届书法篆刻展(中国书协主办)、
第四届正书大展(中国书协主办)、
第五届中国书坛新人展(中国书协主办)、
全国首届册页展(中国书协主办)、
中国千名书法家精品走进奥运场馆展(中国文联 中国书协主办)、
“根固文脉——第二届海峡两岸书画名家交流展”、
河北省政协文史馆首批馆藏美术作品展、
庆祝建国六十周年庄世平博物馆落成庆典全国名家书画邀请展、
中国当代书法名家邀请展、
《水乡墨韵》全国书法名家作品邀请展。
艺术评论
(一)
刘国强是一名专业书画艺术家。
他在精心教学的同时,不断地求师问道、拜师学艺,不懈地攀登艺术山峰。他的艺术生活实质上涵盖了辩证统一的两个方面:一边是诲人不倦的教,一边是孜孜以求的学。正是在教与学的统一中,实现了教学相长,明确了自己作为艺术旅途的前行者与优秀文化的传递者这样的双重定位。而这往往意味着,更执着的艺术追求与更坚定的使命担当。
《论语》里讲,“博学而笃志”。刘国强的书法、绘画、刻印,博采众家之长。其艺术创作不唯古、不拘泥,在传承中寻求突破,在坚守中力求创新,避免了“乱花渐入迷人眼”,已经初步形成了自己鲜明的艺术风格。我以为,就艺术追求而言,他确实做到了博而学之,笃志而行。
(二)
在我看来,刘国强的整体艺术风格,是在追求傅山之书艺主张。傅山的书艺,初学赵孟頫,后专攻颜鲁公,再后取法魏晋,逆流而上,直入渊薮。在这种艺术求索中,提出了“四宁四毋”的理论: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直率毋安排。刘国强的艺术实践深得此论之精髓,不求巧、不取媚、不轻佻、不刻意,大巧若拙,含而不露。
其总体风貌又似近于徐渭,尤其是书法作品。徐渭书法从吴门书派主张唐法的反叛中出发,继而吸取北宋苏、黄、米追求艺术个性化的积极因素中走来。徐渭开启和引领的“尚态”书风,超越时代,影响深远。刘国强的书法,在散淡中追求逸志,在疏朗中寻觅别致,在跌宕中标新立异,在出奇中偿以制胜,颇有徐渭书风之深味。
然而,正如前面所述,刘国强的书画艺术,不唯不独,不生拉硬拽,在似与不似中积极探索、主动求新。坦率地说,我喜欢这种探索与创新精神,欣赏他的艺术作品,每每从中映衬一张张鲜活的跳跃情状,恰恰如《孙子.势篇》所言,“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
(三)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艺术的追求更是如此,讲究的是锲而不舍、循序渐进。
刘国强对书画艺术的追求,无疑是执着的。“执着”二字,源于梵文,为佛教用语,其意在指对某一事物坚持不放。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罔不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刘国强的求艺历程,正是经过了种种探索、种种历练,其艺术水准才不断达到新的高度,艺术境界也随之得以升华。
在这种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中,刘国强保持了其艺术品格的坚韧独立。这一点,从他的书法与篆刻艺术中不难发现。这也恰恰是在积沙成塔式的积累着他的艺术宝库。
(四)
艺品皆人品。中国文化的人性特征决定了人品与艺品的辩证统一。西汉杨雄讲过,“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清人刘熙载说:“书,如也。”“如”什么呢?“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 史载,张旭教诲颜真卿时,说过一句话:“非志士高人,讵可与言要妙?”意思是说,没有远大的志向、高尚的情怀,书法很难做到精妙。
刘国强的艺术品格生动地体现了他的为人处世。以我的了解,其为人质朴,秉性淳正。正是这种人品成就了其艺术风格的返璞归真。反过来,这种艺术风格也必然影响到他的艺术圈与生活圈。正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刘国强之所以有今天的成就,恰恰是这种艺术的、友善的、温润的氛围在滋养着他。这也是所有艺术门类和有大成就的艺术家都要厚植的土壤与阳光雨露,否则,再鲜艳的花朵也会凋零。这种丰厚滋养只能来自于深入生活,只能来自于扎根人民。
(五)
一直以来,我都觉得,大凡艺术都分为两个方面,即:主体与客体,共性与个性。艺术主体与客体的相对运动和相互作用,构成艺术活动的核心。艺术存在着普遍的共性,同时也存在着特殊的个性。主体与客体,共性与个性,既是矛盾,也是对立统一体。主体总是能动地作用于客体,客体总是反映并反作用于主体;共性总是寓于个性之中,个性又受到共性的制约。
艺术家的成功与否、成就高低,无一不是在这个对立统一中找到自我实现的平衡点与实践路径。主体过于突出,必然造成客体的失衡;共性太过鲜明,又会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个性。这种艺术的平衡,对于艺术家来说,是一个永恒的考验。刘国强的艺术创作,也同样经历了这样一个考验。他的艺术实践,不断地经历了寻求平衡、打破平衡、寻求新的平衡这样一个周而往复的过程。正是在这一过程中,刘国强摸索出一条具有鲜明特征和浓郁风格的艺术实践路径。
(六)
习近平总书记讲,文艺“塑造灵魂”,文艺工作者是“灵魂的工程师”。艺术发展的基本规律告诉我们:传承与传播、创新与创造、发现与发展、转变与转化,既是艺术家的使命担当,也是艺术家的价值所在。
我一直以为,“文化如篝火”。每一名文艺工作者,都是文化火炬的传递者。作为文艺工作者,一定要在传承与传播、创新与创造、发现与发展、转变与转化上贡献力量、奉献价值,找到传统文化艺术与时代精神的结合点。刘国强的艺术实践,充分表明他很好地履行了一个书法美术艺术家的职责,并在建设艺术阵地、传播优秀文化上实现了个人的艺术价值。
(七)
金无足赤,艺无止境。刘国强的艺术仍处在成长期,所取得的每一个进步,都是在为今后的成长积蓄力量。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艺术家必须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土壤,根植于基层,根植于人民,不断积累,不断锤炼。唯其如此,才能实现由艺术实践量变到艺术成就质变的转化。相信假以时日,这株艺术之苗必能长成参天大树。
我们共同期待!
(作者 河北省文化厅党组书记)
[上一篇] 画坛才女刘兰亭
[上一篇] 大器晚成的作家一韩仲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