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26日,第二届中国知青作家杯征文颁奖典礼暨获奖文集《知青之歌》首发式在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隆重举行。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华知青学会名誉主席叶辛,中华知青学会主席、《知青之歌》主编孟翔勇等相关人士到会并为获奖作者代表颁奖。
《知青之歌》共五卷,分为《小说、诗歌、评论卷》、《中篇纪实文学卷》、《女知青卷》、《纪实散文卷》和《综合卷》,计180余万字,由中国国际汉语作家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出版。《知青之歌》的主编孟翔勇,现任(香港)中国青年作家学会董事会长、(香港)中华知青学会主席,是海南海岛作家村文学创作中心法人。孟翔勇主席1977年开始发表作品,199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中篇小说集《遥远的茅草屋》、短篇小说集《绿辣椒》和多部长篇小说,如《空中花园》、《地主的女儿》、《大女孩》、《红地毯》等,并主编过包括《永远的知青》在内的二百余部文集。
《知青之歌》每部分卷封面印有老知青们的照片和分卷字样,还印有老知青题写的“知青之歌”四个大字以及主编孟翔勇、副主编张福臣、傅实等字样。封底为一个镰刀、草帽、水壶和挎包组合的精致图案,下面一行字为:第二届“中国知青作家杯”征文获奖作品选。《知青之歌》的出版发行,是中华知青学会为中国知青们还原青春年华、还原艰难岁月、回首风雨人生创造的一个极好的平台她为中国社会进一步了解知青们如烟的往事,见证知青们留下的那些脚印,在民族自省和反思中提供佐证起到了不可抹灭的作用,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第一次大型海内外知青作品征文成果的汇编,是2019年9月在北京举办的第一届“中国知青作家杯”征文优秀作品颁奖仪式暨获奖文集新书发布会上推出的《永远的知青》。文集共四卷,收集了370篇纪实散文和小说,文集在一定层面上反映了知青群体的社会状况,展示了知青纪实文学的强大生命力,凸显了知青纪实文学在当代华夏历史进程中的独特价值。《永远的知青》发布后,在社会上特别是在广大知青群体中引起了巨大反响,未能参加第一次征文的老知青们纷纷加入回忆知青岁月,感知知青生活,留存知青档案行列。为了让这些老知青们将他们曾经走过的路,曾经有过的精神历程,以及那些并不久远却行将风化的知青故事用文字来呈现还原,为社会为历史留下真实的见证与史料,中华知青作家学会在2023年发起了第二届“中国知青作家杯”征文活动,唤起了知青们的极大共鸣,经过学会和知青们的辛勤努力,最终促成了《知青之歌》的出版发行。
《知青之歌》的出版发行标志着知青文学的进一步成熟。知青文学,顾名思义,就是经历过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们的文学作品,主题是以知青生活为主,通过描写上山下乡的经历,也包括返城后的生活道路及思想感情,去感知、去反思那个不平凡的时代。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二十世纪中国史册上一个无法抹去的深刻印记,知青文学就是记录这一印记的具体文学。
一个知青,就是一个故事,一个知青的故事,就是一部长篇小说。还记得吧,五十多年前,二千余万名十几岁的孩子们,走进大山,走进田野,走向农场,走向边疆,他们的共同名字是——中国知青,他们的共同使命是接受再教育。如今,他们这批人大都已近古稀之年,他们或许在林荫小巷里正在充满自信的进行“将军”博弈;或许正在广场上飞舞着娇健的身躯;或许正在祖国各地观光游览;或许还在不辞劳苦、省吃俭用的为子女偿还贷款并做着“免费保姆”;也或许还老骥伏枥、老有所为、重任在肩继续做贡献;其中还有很多人在笔耕墨耘、勤奋写作记录当年知青生活。
《知青之歌》书中的知青作者们,虽然不是思想家、不是历史学家、甚至还不能称为作家,也不可能全维度解析社会发展的种种“变局”,但他们却在用自己曾亲历过的当年生活形态的点点滴滴,希望过来人和下一代人看到知青们青春的足迹,希望社会在历史沉淀中多一些理性思辨,更希望知青文学在中国现代文学中成为一颗璀璨的明珠。
《知青之歌》五卷中,《小说、诗歌、评论卷》由天津杜鸿儒等18名作者的中短篇小说和香港张穗强等5名作者的评论以及陕西马沈岐等40名作者的诗歌组成,共三十九万字。《中篇纪实文学卷》由四川张长青等14位作者的文章组成,知青纪实文学源于知青岁月,他们用自己的感悟、血泪、毅力和才华完成的每一部作品具有很强的时代感。全卷共三十八万字。《女知青卷》由湖南萧芸等77位女知青作者的文章组成,分为“知青时代”、“后知青时代”纪实性文章和“诗歌”三部分,真实地反映了女知青们更加艰难的岁月,全卷共四十四万字。《纪实散文卷》由上海管崇光等67位作者的文章组成,每篇作品都具有浓厚的时代色彩和岁月情怀,再现那一段尘封的社会风貌,仿佛时光倒流一样回到了从前,全卷共三十六万字。《综合卷》由河南高迪等62名作者的文章组成,分为“知青时代”、“后知青时代”散文、回忆、随笔类文章和当年“日记”的原始记录以及对部分知青作品的“作品简介”四部分,全卷共三十一万字。我的文章《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收录在此卷,是当年下乡时所写日记的真实回放和在农村劳动生活的真实记录。
纵观整部《知青之歌》,大部分属于知青纪实文学,知青纪实文学源于知青群体在当代历史进程中的特殊地位,当年十几岁的天真浪漫青少年,如今都变成了白发苍苍的老人,他们不仅是一个群体,而是一个时代符号,是一个社会窗口。他们开始拿起笔回眸足迹,感悟人生,开始思乡怀旧,分享情谊,用一篇篇纪实作品再现岁月风尘、展示时代风采,这些作品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记录了那代人的岁月足迹和时代变迁。历史是需要文字承载的,承载一段历史的文学作品对后人认识历史、评价历史的贡献是客观存在的。所以,知青文学对中华民族当代历史进程应当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文集《知青之歌》一定层面上反映了知青群体的社会状况,展示了一代人的赤子之心和家国情怀,展示了知青文学的强大生命力,具有无法抹去的时代魅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我个人认为,知青文学已经是我们现代文学发展进程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历史客观事实。特别是在广大知青返城后,所经历的改革开放这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历史转折时期,“知青人”扮演了各自不同的角色,涌现出一大批有思想、有文化、德才兼备的人才,为国家建设与发展做出了贡献。但他们对所经历过知青岁月和改革大潮记忆犹新终身难忘,于是拿起笔记录下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故事,把民族发展的主流写出来,形成了一种“知青文化”正能量的推广与交流,知青文学正是知青文化传承的独特之处,《知青之歌》在知青文化传播和弘扬方面,坚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紧扣中国文化自信自强主题,努力把握政治方向,为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做出了新贡献。
《知青之歌》正式发行了,但知青文学的创作方兴未艾,知青人的故事源远流长。
[下一篇] 系在心口上的“悬崖村”
[上一篇] 寒星叫醒肚饥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