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首页 >  散文作品 > 北海赏菊
北海赏菊
作者:闯海老佟

        前几天,媳妇问:“咱们上哪儿看菊花呀?”

“去‘北海’呗。”我不加思索,脱口而出。

在我的印象中,“北海”是京城最早举办菊花展览的公园,也是我们两口子观赏菊花去的最多的地方。

----出门俱是看花人

菊花,是深受京城百姓喜爱的花卉之一。1986年,经过市民投票、专家评定、政府批准,确定菊花和月季为北京市的“市花”,国槐和侧柏为“市树”。

夺得“市花”桂冠以后,菊花栽培的品种和数量迅速增加。这些年每到秋天,京城许多地方都会举办各种规模的“菊展”。每年都要推出一些珍品、新品的菊花来。一些单位、社会还举办菊花爱好者的作品展览。

好花要靠众人赏。各种“菊展”也施展浑身解数“吸粉”。近年,经过网友们的评选,评出了北京“四大赏菊地”----顺义国际鲜花港、丰台花卉大观园、北京植物园、北海公园。“鲜花港”和“大观园”是近年新修的“高、大、上”场所,具有规模优势和后发优势;植物园隶属于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自然是专家扎堆,新品云集。这三匹植物界的“黑马”,把一些传统的公园“菊展”,轻松地甩掉了几条街。只有北海公园老当益壮,还能与新贵们共舞。

实力来自底气。“北海”既有悠远的历史,又有雄厚的实力,更有创新的精神和胸怀。

先说历史。北海公园是北京最早种植菊花的单位。菊花,在我国有着3000多年的种植和观赏的历史。据史料记载,早在明、清时期,当时的“北海”就开始种植菊花,只是当时种植的品种和数量都不多,仅供皇亲国戚们观赏。

1925年81日,北海公园正式向公众开放。就在九龙壁附近大面积种植菊花,供给游人们欣赏。1954年,北海公园举办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次“菊展”。有几年,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北海的菊花受到过很大影响,1972年恢复养菊后,菊花品种很快恢复到近千个品种。1980年开始,北海公园开始承办一年一度的菊花展,深受北京市民喜爱。至今已经连续举办了38届。

再看实力。北海公园有一个闻名中外的“菊花班”。“花匠”们传承的“北海公园标本菊传统养殖技法,是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唯一的花卉行业的项目。

据说,“菊花班”的技艺,得到过闻名中外的“菊花刘”的真传。这些绝技,至今已经传承了五代人。

“菊花刘”,本名刘文嘉(1884—1962),字任甫,号洁园,湖北嘉鱼人。早年东渡扶桑,攻读法律,辛亥革命时在湖北督府财政司任职。袁世凯篡位后,愤而辞职。1929年在东北的中东铁路督办公署工作。九一八后,隐居北平,于新街口外买得六亩地辟为洁园,学习陶渊明,潜心莳花种菊。从此菊花刘的名字驰名京华。

洁园是当时京城最有名气的菊园,搜集、培育了几百种菊花,其中不乏一些珍奇的品种,吸引来大量的名人雅士。开国领袖毛泽东酷爱菊花,曾多次来洁园赏菊。周恩来到洁园赏花题书:推陈出新,百花齐放。朱德、董必武、谢觉哉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多次参观洁园,赏菊题诗。

1959年10月,刘文嘉先生将洁园捐赠给了市政府。“菊花刘的菊花悉数移植到了北海公园。

菊花好看却难栽。菊花分为野生和观赏两大类。观赏类的菊花,花朵硕大,花型多样,花色绚丽,相对地种植的难度也更高。菊花,要根据不同的品种,分别采用扦插、分株、嫁接、压条、“组培”(组织培养)等不同的繁殖方式。以保持菊花的优良性状。仅扦插就又分为,芽插、嫩枝插、叶芽插和带蕾扦插等多种方式。

每年四月花匠们就要开始分栽小苗,五六月份根据品种特性进行“打尖”,及时摘除侧芽。7月中旬进行定植上盆。这期间,要根据不同的品种,控制土、肥、水,控制植株的高度和不同的花期。有的品种,为了造型好看,还要进行裱扎。定期施肥,直到定蕾透色为止。在这个漫长的培育过程中,哪个环节出现失误,都可能前功尽弃。

再说创新。品种上年年出新。经过几代园艺人员的不懈努力,如今北海公园养殖菊花品种,已经扩展到1000多种,每年生产菊花近万盆、株。今年又有琼华凤舞、太液呈露、醉洗红妆等10多种菊花,首次亮相。

形式上不断创新。每年有新主题,今年的主题是:菊韵飘香聚京城。 每届都有新形式。今年首次采用了京、津、冀联袂举办的形式。在北海主展馆之外,在天津、唐山设立分展馆,并且将天津、唐山的一部分菊花品种,请到北京展出。同时,还邀请了一些单位、企业、“菊协”会员,将各自的珍品与游客见面。

我们印象最深的是,北京牛栏山酒厂展出的一些菊花。这真让许多游客们没有想到,大家围着牛栏山的菊花观赏着,赞叹着。原来人家不光是“二锅头”牛,种菊花也挺牛犇嘀。

连续举办的38届“菊展”,不仅是北海公园一道靓丽的风景,而且已经成为一张文化品牌。为北海增加了大量的人气,同时也带来了不少的直接和间接的效益。

以前,参观北海“菊展”,是需要另掏“银子”买票的。最早,票价十元、二十元,后来涨到三十元。这在八九十年代,可是一笔不小的花费。这几年,不光“菊展”免票了,而且公园的大门,可以凭“年票” 、“老年证”随便进入,可以凭“学生证”、“残疾证”享受优惠。因此,现在的“菊展”人气越来越旺了。

为了避开游客高峰,我们两口子精心设计,等到了“菊展”中后期才去,避开“重阳节”和“双休日”,并且选择了游客相对较小的北海后门。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观赏“菊展”的游客,远比我俩预想的人数要多得多。

秋来京城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一走进北海后门,就好像一下子涌进了人的海洋,菊花的海洋。

今年的北海“菊展”,共展出各类菊花300多种,一万多盆(株)。这些菊花主要分布在阐福寺、五龙亭、西天梵境、仿膳广场,四大展区。总的布展面积多达2400平方米。

俗话说:“人靠衣裳,佛靠金妆”。原本平平常常的甬道、台阶、扶栏,用花花草草这么一装扮,立马就变成了景点。园艺师们在甬道和台阶两旁,广场和牌坊周围,用小菊、串红、五色草等花卉,摆放成盆景、花栏、花墙。其中,用菊花组成的狮子、海豚、金鱼,大风车、电视塔,构思新颖,色彩绚丽,神形兼备,吸引来一拨又一拨的游客,在它们跟前观赏、拍照。

阐福寺是“菊展”的主展区,也是人气最高的所在。

阐福寺是一座三进的大院落。位于公园的西北角。这里原是明代太素殿的旧址。清代乾隆十一年,乾隆皇帝将这里改为佛殿,并赐名为阐福寺,成为清代皇室进行佛事活动的重要场所之一。每年春节前夕,当朝皇帝都要在此御书“福”字,赐与宠信的大臣。

平时,庄严肃穆的皇家庙宇,现在变身为菊花的世界,游人的海洋了。我俩随着人游拾阶而上,进入山门。

第一进院落,主要展出大型的盆景、树桩式的“艺菊”。有的菊花盆景,足有一人多高。粗壮虬劲的枝干上,点缀着许多黄色、粉色、淡蓝色的铜钱大小的菊花。有的菊花盆景,半人高,摆放在石台或者铁架子上。远看,像云朵,像瀑布,近看花朵娇艳,煞是好看。

-------求得人间成小会,试把金樽傍菊丛

第二进的院落中,搭建了一些临时的花棚。一些名贵的菊花品种,被保护在花棚里,并且采取了“双保险”。 花棚本身带有一米来高的护板。护板前面还拉着一道防护用的铁桩子和铁链子。

花棚、铁链,保护了菊花,却苦了赏花的游客,特别是想给菊花拍照或者想和菊花合影的游客。

每个花棚前面,都挤满了里三层、外三层的游客。好不容易挤到近前了,要想拍好菊花仍然比较困难。棚子里,花挤花,不同形状,不同颜色的菊花,挤挤插插地,摆成三四排,很难从中选出特定的一朵来。棚子外,人挤人,长枪短炮,手机、相机从前面游客的头顶或者肩膀上伸过去,你推我挤,让人根本踏不下心来,观赏、拍照。

不过,说真心话,名贵的菊花品种,其“颜值”确实不是浪得虚名,着实比普通品种好看耐看得多。据说,观赏菊花有很多讲究,要从花、姿、色、韵等方面细细品味。对于赏花,我是外行。据我推测,现场大多数游客,档次和我差不多。可是,光凭直觉,我就觉得这些菊花品种珍贵,“颜值”漂亮,值得我们大好远地前来,并为之折腰。

棚子里的菊花,大多是花型硕大的“独本菊”,大多数花朵足有碗口大小,甚至有盘子大小。菊花的外型,扁圆形的比较多;球型的次之;另外是一些异型的。菊花的颜色,黄色、白色比较多;粉色的次之;另外就是比较少见的绿色、黑色、双色的品种。菊花的花瓣儿,真可谓千姿百态,千变万化,有平瓣的、匙瓣的、 管瓣的、桂花瓣的。远看五色缤纷,近看各俱神韵。

这些菊花,不仅有靓丽的外表,并且大多有着漂亮而又传神的芳名:十丈珠帘、金背大红、盘龙春晓、紫燕翻飞、古刹金刚、金凤还巢、黄蒲锦绣、紫琅风姿、银龙分水、琼华凤舞、太液呈露、醉洗红妆……

-----暗暗淡淡紫,融融洽洽黄

每一朵菊花,都挂着一个长条的“名片”,上面写着自己的芳名。我印象最深的有:花朵硕大,花瓣淡绿的“绿牡丹”、 花瓣细长,略微弯曲,花瓣上面是褐红色,下面是深黄色的“朱矽红霜”、 花瓣细长,向花芯环抱,里面花瓣浅黄色,外围的花瓣浅粉色的“羞女”、 花瓣正面为暗红色,背面呈黑色的“墨萍”…… 有的给人雍容华贵的感觉,有的给人以飘逸潇洒的感觉,也有的给人以柔若无骨楚楚可怜的感觉。

先赏花,再品名,你会发现,大多数花与名,真是名至实归,相得益彰,让人由衷地感叹园艺人员真是匠心独到。

好花不光要有绿叶衬托,也要有环境的烘托。色彩缤纷的菊花,在红墙碧瓦,飞檐斗拱的皇家庙宇的烘托,淡雅中凭添了一些高贵大气,是其他地方的菊花不能相比的。

一墙之隔,另是一番韵味。阐福寺的过厅里,两侧的厢房里,在古色古香的桌子、条案、博古架上,摆放着一些小巧玲珑的艺术插花、摆件。花材主要是用小形菊花与红掌、鹤望兰、一叶兰、散尾葵等组合。她们在家具、屏风、灯光的映衬下,显得幽雅清新。

这样的布局,让人不由得联想到,古时文人雅士在书房中,一边浏览线装的古籍,一边悠闲地赏菊、品茗。待字闺中的少女,用纤纤玉手,洗濯着花器,将一些零散的花材,组装成千姿百态的插花、摆件,少女与鲜花互相映衬,给这深宫大院带来勃勃生机……     

在五龙亭里赏菊,别有一番韵味儿。

五龙亭位于北海北岸的西端,修建于清朝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中间的亭子叫龙泽亭,是专供皇圣休息的;左边两亭为澄祥滋香;右边两亭名为诵瑞浮翠。供文武大臣和娘娘嫔妃们休息。

早年间,皇圣、娘娘、文武大臣们时常来此,乘凉、赏花、垂钓、赏月、品茗。清人有诗生动地记述了当年的影像:液池西北五龙亭,小艇穿花月满汀,酒渴正思吞碧海,闲寻陆羽话《茶经》。

如今,五龙亭已经成为普通百姓随意憩息的场所。

“菊展”期间,每座亭子里,都摆放了不少的菊花。这里的菊花,以树桩造型为主。亭子中间摆放着一株一人多高的树桩盆景式的菊花。有的像树,有的像山,四周围绕着小菊、串红等。这些菊花,大多花型小巧,色彩淡雅,树桩苍劲,疤痕累累。

大概是过于淡雅、苍桑吧,来五龙亭赏菊的游客,远比不远处的阐福寺、小西天、仿膳广场的游客少得多。

我们两口子觉得找到了一个好去处。我俩在龙泽亭里,面南背北而坐,偷偷过一把皇圣、娘娘的眼瘾。还别说,感觉确实超爽。

------天红过眼随荣谢,菊秀兰香自占春

眼前是一株一人多高的“菊花树”,苍老虬劲的枝干上,缀满了金黄娇艳的铜钱大小的菊花。透过树干、花丛,可以望见不远处兀立于海面上的琼岛、白塔。秋天的北海,水面显得更加清澈。由于天气转凉,划船的游客明显减少。脚踏船已经封存。码头旁边,停放着一排一排的“鸭子”、“天鹅”。只有为数不多的几艘机动船在海面上游曳,显得天蓝水碧,视野开阔。不时地,一丝丝秋风迎面吹来,夹带着菊花淡淡的香味儿,让人神清气爽。

由于地势较低,公园里的气温高于外边。这时节,郊区山野已经是暮秋,这里却还是仲秋影像。对面的琼岛,绿色还没有褪去,绿荫中增添了红黄的秋色。岸边的垂柳,枝叶黄绿相间,柳梢的叶子几乎黄透了。微风一吹,一些细长的黄叶飘飘荡荡地掉落到水面上。几只灰绿色的野鸭子,在水面上悠闲地游荡,搅动得四周的水草、柳叶随波起伏。

不远处,高大的银杏树的叶子,已经黄透了,一树金黄,在阳光下闪着耀眼的金光。肥大的梧桐树的叶子,黄绿参半,在秋风中轻轻摇摆着。枫树的叶子,非常特别,向阳的一面是红色的,背阴那面是黄色的,在风中翻动着变换着色彩。一些喜鹊在岸边的树林间,欢快地鸣叫着、飞跃着……好一派万籁霜天竟自由秋景呀。

又是一度秋风劲,又是一年菊花黄。面对一树菊花,我不由得想起一些古人秋日赏菊的趣事来。

菊花原产于中国。据史料记载,公元八世纪传至日本。17世纪末由荷兰商人将引入欧洲,19世纪中期引入北美。此后中国菊花逐渐遍及全球。清朝时有记载的菊花品种有233个。近年来,通过杂交育种、辐射诱变、组织培养等新技术,菊花品种已经有7000多个。

在我国,菊花的繁盛,不是自然的选择,而是人为的培养,得益于她广泛的群众基础。菊花,因为具有纯洁清峻,凌寒傲霜的超凡气质,备受上至皇亲国戚、文人雅士,下至平民百姓、贩浆引车等众人的喜爱。从古至今,留传下来众多有关菊花的诗辞歌赋、趣闻逸事。

有趣的是,在不同的人眼里,菊花的形象个性十足。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看重的是闲适。苏东坡“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欣赏的是孤傲。李清照“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透露着恬静婉约。黄巢“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掩饰不住一股霸气。

对花当歌。我一边观赏着菊花,一边轻轻吟咏起毛伟人的《采桑子•重阳》:“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是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观赏菊花,不仅给我带来视觉的享受,而且给我带来精神上的启迪,对生活的思索。

菊花,提示我们应该找准自己的定位。菊花虽然品种繁多,数量浩如烟海,可是花中的精英,能够登堂入室的少之又少,大多数菊花置身山野,自生自灭。人与菊相似,人海茫茫,各怀梦想,可是真正的成功者,凤毛麟角,大多数芸芸众生,既能享受阳光雨露,也要承受雨雪风霜。

菊花,提示我们应该耐得住寂寞。菊花虽然靓丽,可是其花期却很短暂,一般只有十几二十几天。为了这短暂的盛开,她要经过整整一年的生长、积淀。这期间要经过无数的风霜雪雨,人工的修剪、扭曲,要熬过漫长的等待。

菊花,提示我们做人不能有傲气,却不能没有傲骨。菊花柔弱,却傲骨峥峥,经霜不谢。“宁可抱香枝头老,不随黄叶舞秋风

人淡如菊,我们应该效仿菊花,顶风踏雪,努力成长,在茫茫的人海中,开拓自己的一番新天地;漫长的人生路上,撑开自己的一瓣花朵,散发自己的缕缕芬芳。

(此文写于2017年)

[下一篇] 父亲的老酒

评论

采风网  主办方:河北省采风学会  Copyright © 2015-2024   版权所有   冀ICP备15015400号-1 冀ICP备15015400号-2

绑定会员信息

邮箱:
密码:
邮箱:
密码:
Another Mod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