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首页 >  散文作品 > 爨底下村
爨底下村
作者: 马占顺

      这次来爨底下村是10月17日的下午,与之前我来这里的天气截然不同。一出大客车蒙蒙的细雨下得还挺急,让我有点秋风瑟瑟小雨凉的感觉。

      我觉得这细雨蒙蒙更为我们的采风活动增添了浪漫之感,您看我们手中不同颜色的雨伞、雨披,与红彤彤和金黄色的叶子互相辉映;再看村子似乎在缭绕的云雾中慢慢升腾、漂浮。大自然的魅力在我心中产生了美好的感觉!

      ——在我心中,爨底下村是一位耄耋但精神气极强的老人。

      爨底下村是从历史中走出来的。

      来到村口,一个硕大的“爨”字映入眼帘。“爨”是个会意字,最早见于战国时期,看得出其古文字形象地为一幅生火煮食图。当地人把“爨”字形容为:“兴字头,林字腰,大字下面架火烧,越烧越兴旺。”您信吗?这个“爨”字就书写着村子的古老......

      翻翻档案我知道爨底下村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了。可至今还保存着500多间70余套,明清时代的四合院民居。论年龄、说年代,这耄耋的院落、房间和院墙,四个多世纪的空间都跨越了,您不说它已经完全老了吗?进入村庄,可眼前没有一间房屋似塌要倒、甚至摇摇欲坠的,相反这坚硬的石头墙,把院落、房间都支撑的稳稳当当;您是不是觉得村庄不老?是的,现实中的这个村庄俨然是一位精神气十足、身体还很棒的大汉呢!

      ——在我心中,爨底下村就是一幅永不褪色、享誉世界的大油画。

      我们知道油画产生于15世纪欧洲,到了文艺复兴全盛时期,油画已传至整个欧洲,后经几个世纪的时间又从欧洲传到世界各地。

      通常认为“文艺复兴”运动在14世纪兴起,15世纪全面展开,16世纪达到鼎盛。而我们的爨底下村正是在文艺复兴的鼎盛期建造的。论时间我们可与文艺复兴相媲美,论价值这张大大的油画那简直是价值连城、早已是无价之宝了!

      这幅油画以大地为宣纸,一笔一笔画在山坡坡的大地上;这幅油画以石头做颜料,把油画画得更美,几个世纪都不会褪色;这幅油画是整个村庄人们,集体手握石头这杆大笔共同绘画出来的,集合了大家的思维和智慧。

      文艺复兴的核心是人文主义精神。提倡人性,反对神性,倡导个性解放,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

      而我们爨底下村的整个村落,就建筑在高高低低的山坡坡间,这有多么潇洒的人性啊!虽然每个院落朝向不一,但高低错落有致,大小书写着美丽,彻底摆脱了一排排建筑或者坐南朝北的传统理念;虽然回家的小道坑坑洼洼、石头的路面铺的凹凸不一,但行走在这样有灵感的小道上,脚下的韵味实在是极浓、腿上的力量一定突显、身上自然就充满着一种高高的傲气和神气!

      ——在我心中,爨底下村恰恰书写的是村民们浓浓的生活气息。

      村子里的四合院由主室、倒座及左右厢房围合而成,部分设有影壁、门楼、拴马桩、上马石等。院落的建筑装饰极其丰富,院落的砖雕、石雕;屋檐、窗框的木雕;牡丹、荷花、喜鹊、蝙蝠等构图凸显出这里的能工巧匠们的手艺。

      进了村子让我看到的是所有院落、房屋和围墙都是用不同形状、大小不一的石头砌(垒)成的。深色的、黄色的、褐色的、白色的等五花八门的石头块,透示出村子的这种古朴典雅的气息。

      走过路过,让我看到许多院落的门框上悬挂着红彤彤的干辣椒,高低不一的墙体上悬着金黄色的老玉米;又让我看到临街矮墙上摆放着整齐的木柴堆堆,一根根木柴有圆形的、有菱形的,颜色还各不相同,在我脑中简直又是用木柴堆绣成的一幅幅绝笔画了!还让我看到大小南瓜摆放在院子的某个部位、装点着秋日的美色,爬墙虎已经泛红的叶子,在秋风中姗姗而动似乎在向我们招手。

      所有的一切,都凸显出深秋的热烈、更让我感到村里的红红火火。这就是村民们的热烈生活!

      ——在我心中,爨底下村就是一个抗战的红色村庄。

      “抗日战争中,爨底下村百姓为中国抗战的胜利是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老村长的一句话把爨底下的红色故事给引了出来。

      “在日本人入侵之前,村子里有100多户人家,有500多口人。抗战爆发后村里有七八十号人外出参加抗日,很多年轻人牺牲了,光烈士就有34人,在册的22名,还有不在册的呢!”我想这是多么惊人的、却带着红色烙印的数字啊。这村里的烈士们是为了中国人民的幸福而献出了自己宝贵的青春,值得每位村民、值得我们后人自豪!“1938开始,门头沟成为平西抗日根据地的一部分。”老村长继续说着......

      爨底下村有这样的光荣史,是子孙后代的自豪啊,当然也是我们这些来参观学习人的骄傲!听着讲解我跟苏文洋老师还说呢,这里就是打鬼子的好地方。当年日本小鬼子这么嚣张,还敢往这里钻,不就是找死吗?我们的村民们可以拿着棍棒、举着石头这样的武器,来消灭鬼子、武装自己的。

      “1938年上级党组织来村里成立了党支部、妇救会和儿童团。全村男女老少都投入了轰轰烈烈的抗日运动之中,很多年轻人都参了军,80%的家庭都成了烈军属。为了国家和民族打败日本侵略者村里整整出去了两代人啊!”听着这样悲壮的故事,我的心在剧烈跳动。

      是的,爨底下村是红色的。来到这里我们不但要认知历史,要感受生活,更重要的是不忘前辈们流血流汗的艰苦付出,传承红色发扬光荣!

      ......

      雨势渐弱,我收起举了很久的折叠伞,抖一抖发皱的胳膊,攀上村子的制高点举目四望。只见村子被群山环抱,头顶上是云雾缭绕,大有“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感觉。

      远远望去青翠的山峦已经有多多的红黄点缀,这正是深秋的书写啊!

 

      2024年10月21日

[下一篇] 北海赏菊

[上一篇] 神泉峡

评论

采风网  主办方:河北省采风学会  Copyright © 2015-2024   版权所有   冀ICP备15015400号-1 冀ICP备15015400号-2

绑定会员信息

邮箱:
密码:
邮箱:
密码:
Another Modal